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视角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研究

2017-12-15 15:52沈雨敏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

沈雨敏

摘 要:文章运用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作为理论框架,分别从外在分析和内在分析两个方面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做修辞批评研究,试图分析发现研究生在答辩现场的良好表现与不足之处,进而借鉴或建议采取更优修辞策略,以实现修辞目的。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33-04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作为一种有组织、有鉴定的正式审查论文形式,是研究生展示毕业论文、汇报学术成果、回答答辩教师学术提问、证明本研究意义价值,最后被授予学位的最为重要环节。答辩现场,学生作为论文陈述者,需具备严谨的学术精神,优良的研究态度,他们通常运用各种言语策略及论辩技巧,展示自我科研思考的同时,应对教师的学术提问。由此,除去自身殷实的科研水平需在平时学习中逐步积累外,答辩现场良好的修辞艺术更将为研究生成功答辩锦上添花。正如刘亚猛指出[1],修辞在西方被定义为“说服艺术”,是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的一门实践课程。它关注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调节手中情感并做出修辞者预期反应。本研究中,研究生在答辩现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修辞表现。良好表现诸如勤恳的研究态度、谦虚的品格、礼貌的回答等个人风格示意;不足之处则表现在研究思路表述不够清晰、言语不够流畅、论辩不够自信等方面。针对上述不同表现效果,答辩者需注意扬长避短、借鉴反思、巧用修辞,以期展现最好的答辩效果。

本文针对外语学院研究生答辩现场的不同表现,运用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理论,分别从外在分析和内在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修辞批评研究。其中,外在分析着重分析学术修辞情景的建立;内在分析则结合修辞“五艺”说,重点关注论证方式下,觅材取材之理性诉求与人品诉求的分析,并对说话者言说布局安排和言说风格进行评析。该研究旨在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现场普遍存在的修辞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建议采取更好的修辞策略以实现答辩修辞目的。

一、理论框架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正如陈望道先生曾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的,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2]。可见修辞作为一门“说服艺术”,修辞者为更好地抒情达意,自发地调整和建构言语形式,以达到有效言语传达的最佳效果。维切恩斯的“修辞批评”则是指批评家根据作者的意图及所处情景对拥有特定听众的作品所作的效果分析[3]。其中,新亚里士多德批评是第一个被正式提出的修辞批评方法,也是影响修辞批评概念最深远的一个方法。新亚里士多德批评起源于1925年维切恩斯(Wiehelns, Herbert)的《演讲的文学批评》。该文中,维切恩斯区分了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并勾勒出这种最早的修辞批评框架。而后,布莱克(Edwin Black,1965)将该法命名为“新亚里士多德批评”,顾名思义,主要概念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語艺修辞理论。而所谓“新”,即指出该方法源自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但又有别于其原先用意[4]。

根据林静怜(1989)在《语艺批评》一书中所描述的新亚里士多德批评的实践一章[5],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分析重点:外在分析、内在分析、效果评估。其中,外在分析是对与文本相关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包括演说者背景,即个人人格特质;演说情境,即影响演说行为与演说内容的情境因素;演说对象,可能包括立即的、现场的、非立即的、非现场的各类听众。内在分析则是对讯息、文本本身内容进行的分析,包括论证方式、组织方式与文字风格等分析重点。其中,论证方式分析包括对论述主题、主要概念、和举证方式的分析。该分析部分,结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修辞“五艺“分析框架:觅材取材、布局安排、风格、记忆、发表演说,包括理性诉求(logos)、感性诉求(pathos)和人品诉求(ethos)。该三种诉求都在觅材取材分析范围内。理性诉求是指以逻辑推论的方式阐述事情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提出主张。感性诉求是指以打动人心或刺激情感反应为主的论述方式。通常这种论述会使用比较感性或刺激的语言来达到预期的情感反应。人品诉求则可从两方面来看:个人在听众心里产生特定印象而又先入为主的评估或认知;演说者在论述过程发表过程中逐步建构。组织方式的分析指内容的组织结构,例如论述的起承转合、主要论点的组织方式等。该分析为了了解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其论点如何铺陈。文字风格分析是指文字的运用与修饰。如果说论述中论点是论述的实质,那么文字风格便是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字风格应具备清楚与适当两个特质。效果评估则包括情境需求与修辞批评间的评估;观察演说当时演说者的表现与听众的回应;大众传播媒体的报道与评估;访问现场听众或演说;诉求对象;从事件的后续发展来评估。

根据上述新亚里士多德批评理论,运用到外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现场做修辞批评分析中,可以外在分析学术修辞情景的建立;内在分析则重点关注论证方式下,觅材取材之理性诉求与人品诉求的分析,同时结合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中对说话者言说布局安排和言说风格进行评析。

二、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理论下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分析

(一)外在分析

外在分析是对文本相关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包括演说者背景、演说情境、演说对象。本研究中,论文答辩现场即可作为本研究的修辞情境。答辩现场的人员组成即为正在答辩的2014级研究生、答辩委员组教师、答辩记录员以及在座旁听的2015级研究生。该成员组成决定了论说者为2014级答辩研究生,该学生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接受了学院系统的语言学专业课程培养,已经具备良好的语言学知识,并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其余在场听众皆为论说对象。然而听者中,答辩委员教师不仅聆听答辩论述,还带着评估鉴定的眼光进行质疑和提问,并针对论文实际和现场回答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记录员则如实记录答辩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内容,以便将其作为现场答辩的存档依据。而在座旁听学生则是聆听和学习借鉴。由此可见,该修辞情境下,记录员、旁听学生与2014级答辩学生之间是单边动态关系,即现场只有2014级答辩学生的个人论述,双方无互动。而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即2014级答辩研究生与答辩委员组教师,则形成了一组动态对立的质疑与论述、提问与回答、质疑与反馈、建议与修改之间一来一去的双边互动关系。该关系的互动对立,推动整个答辩情境进行。endprint

(二)内在分析

根据林静怜(1989)的观点[6],内在分析需结合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分析框架,因而论证方式分析包含觅材取材之理性诉求、觅材取材之人品诉求、觅材取材之情感诉求。然而由于论文答辩现场是一种学术气氛严肃、研究态度严谨的论说场合,要求答辩者在整个答辩过程简明扼要地进行客观陈述。目的旨在帮助答辩者最终完善论文,得到答辩教师的相关修改意见,如期毕业获得学位。因此该场合下,答辩者只需客观公正地回答答辩教师提问,虚心听取修改意见,较少甚至无须情感诉求以博得教师同情而侥幸通过答辩。由此,本文不再赘述觅材取材之情感诉求的分析,而将重点放在理性诉求和人品诉求以及对说话者言说布局安排和言说风格的评析。

1.觅材取材之理性诉求。理性诉求是指依靠“真理或表面上是真理”的证据,是受众赞同、接受修辞者的意见和观点[7]。理性诉求的目的是通过论辩和说理引起修辞者期望的反应。在本次答辩现场,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要求在选题、研究问题、论文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发现、研究结论等方面对论文做详尽阐述。

选题部分,要求具备选题的几大要素:研究对象、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切入点、选题意义即价值或重要性。该生的题目为: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的评价资源研究。英文题目为:China Nation Image in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Appraisal Resources in coverage of the“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s,本研究对象是中国国家形象;切入点为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理论视角为评价理论;研究方法则是采取语料库的方法。可见该选题在形式上已包含选题的各基本要素,全面而清晰。该生还在切入点处强调自己的选题意图:国家形象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并配有图表说明该议题下包含的各个方面,效果清晰明了),由国内的国民认同及国外的国际认知组成,而强调国际认知中,外媒通常对中国的各种事件进行评论展现国家形象。由此导出,该选题的研究热点及研究价值。从上述答辩表现来看,该生对自我选题具备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对选题中的各要素即研究重点了如指掌,胸有成竹,选题自述部分表现良好。然而有关英文题目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英文表述“China Nation Image”引起在场答辩教师的质疑,即该表述出自哪里,是否有出处依据?学生回答时,说明自己借鉴了其他学者以及博士论文中的表述,表现出理性诉求,使用参考引用的研究方法,而当教师提问为何不直接使用 “China Image”时,学生试图论说反驳,但仍没有说清楚,只是围绕nation image V.S. national image 展开比较,没有就教師提问而有针对性地回答为何不用China Image。可见此处该生还对论文中使用的“China Nation Image”一词,缺少足够的信心和充分论据。因而对于选题中某些特定词汇的选择,学生最好事先在论文中说明选词根据,并预料答辩教师的相关提问,做好充足准备,从而有良好的答辩表现。

框架部分,要求论文框架按照有序的规范格式进行编排。每一章节都有特定的论述内容。每一章节内部的各小节之间需要衔接恰当、主次分明、由浅至深。该学生论文大体已经具备完整的论文框架结构。然而在第五章方法论内容,率先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却没有在本章随之呈现三个问题的答案,只在最后总结部分才出现,问题与答案相距较远。正如答辩教师提出:“论文中有研究的questions,紧接着就该有对应的answers。因为读者一定会期待,却找不到。有了研究问题,那么对于问题的回答也应该在摘要里体现,并在研究发现中总结前面的事情。”答辩教师建议不该拉大问题提出和问题解答之间的距离,考验读者耐心。

研究步骤部分,研究步骤即研究设计,通常从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出,到文献综述的撰写,再到研究理论的选定,实际方法论的应用,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整个一系列研究过程环环相扣,有理有条,要求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细心的行事风格。该生就该选题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中评价资源分布情况有何特点?(2)这些特点体现了美国对该战略持什么态度?(3)这些态度塑造了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以上三个研究问题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直指研究目的,具备研究价值,并在整个研究设计中起指引作用。该生根据研究问题导向,首先自建语料库,从 “The Diplomat”“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CNN”这几大美国主流媒体选取语料,并确立检索参数,选取代表一带一路的关键词诸如One Belt One Road,Silk Road,Economic Belt,OBOR,MSR.plan,initiative,strategy等词。然后使用UAM Corpus Tool 3.0软件对语料进行标记,最后运用评价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可见该生在整个研究步骤部分,研究目的明确,研究问题具有价值和深度,研究设计清晰有条理,对整个研究过程把控良好。然而,关于检索词的选择依据,引起答辩老师提问:即检索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检索结论与检索词有何关系?是不是因为做批评话语分析而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该生回答检索词是一带一路,以及一带一路各种缩写。此处答非所问,没有抓住教师提问的用意。该生只回答了自己的检索词是什么,而没有回答为何要选择这些词语作为检索词,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进而教师再次重复、解释提问。学生回答以评价资源系统归类为根据选择检索词,在标注时,小组五人讨论,保持客观态度提取。教师建议,上述做法得当,更应阐明选词缘由,而非直接呈现,留给读者质疑空间。可见研究中,任何一个研究举动都将对研究结果产生深远影响,事无巨细,需要理清每一研究步骤,并在论文中阐明理据,由始至终保持研究的严谨性。endprint

研究结论部分,要求对整个研究进行最终总结:对研究发现的总结,对研究局限性和改进的总结以及对未来深入研究的展望。该生的研究结论为:评价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发现以下资源分布情况:态度资源(48.5%)>介入资源(30.54%)>极差资源(20.96%),态度资源内部中,情感资源所占次数较少,鉴赏资源所占次数最高,裁决最后;鉴赏资源中,价值资源和组成资源出现最多。介入资源中,自言出现次数不多,借言出现较多。极差资源当中,根据语势资源,下否定基调,即对中国国家形象下否定基调。根据以上资源分布,在情感资源里得出中国是一个不稳定的“学步者”,从判断资源看是一个能力欠缺的“低能者”,最终是一个否定大于肯定的基调。从上述结论看,该生使用评价系统对文本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回答了研究问题,得出了研究结论,发现了评价资源在文本中的分布情况,总结出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态度塑造的负面形象,可见对整个研究有了很好的认识并做出了研究贡献。然而,对应研究结论部分的正文研究发现处,该生和现场大多数答辩学生一样,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展现众多数据的同时,却较少阐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正如该学生总结了研究发现,却较少阐述评价资源分布产生的原因。因而建议做到对整个研究宏观把握的同时,细节阐述部分还可更上一层楼。

2.觅材取材之人品诉求。人品诉求是指依靠修辞者的人格和可信性。人品即修辞者的个人性格,或依靠修辞文本建立起来的修辞人格[8]。在整个研究过程及论文答辩现场,要求答辩者具备热爱研究的精神、良好的研究素质和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

研究精神方面,该生对本次研究充满热情、具备科研兴趣。前期大量阅读和搜索文献,认真撰写文献综述。正式研究中,孜孜不倦搜集语料,细心标注,总结发现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精神可嘉。只在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处,相比大量的研究数据而言,阐述说明部分略待完善。

研究素质方面,即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把握。该生具有研究慧眼,对于选题的把握和择取,有自己独到的学术思考,并择取契合的研究理论实现方法论的践行,善于研究发现,最后总结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正是出于前期充实的研究实践,使得该生在答辩现场论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陈述结构逻辑有条理,陈述内容简明扼要,具备良好的研究素质。

研究态度方面,该生在研究设计时,为确保语料库标记的客观性影响到检索词的选择,采取五人小组合作标记、集体讨论的方式维持客观公正性;研究发现处采用数据归纳对比的方式最终得出研究结果;答辩现场大多采用理性诉求的方式论说陈述。遇到老师提问以理论说;面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虚心接受教师的修改建议。可见在整个研究实践中,该生始终保持严谨公正的研究态度。

3.布局安排。布局安排风格通常体现在修辞文本当中。演讲者以受众为出发点,有意识地选择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布局安排方式,实现传情达意的修辞效果。答辩现场,该生思路清晰富有逻辑,论说内容简明扼要直指重点。尤其在开场自行论述部分,该生从研究的各个层面展开论述,更在陈述选题部分,借助PPT的形式将要点清晰罗列,也在陈述言语中有意识地择取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序列的选词,使得在场听众紧跟论述者思路,准确快速地抓住选题要点,可谓眼耳并用,一目了然。由此,本场答辩的良好论说表现,得益于答辩者合理清晰的布局安排方式。

4.风格。修辞风格是修辞者独特的论述气质、论述方式。答辩场合,也包括积极、消极修辞、学术风格以及语气。积极、消极修辞以是否使用修辞格为区分。积极修辞通常运用多样修辞格,形象生动地传达言语情感;消极修辞则以客观的语言如实达意。可见在答辩场合,论说者只要恰当使用消极修辞,确保论述内容清晰、达意、有理,便实现了答辩修辞效果。该生在选题部分的论述,正是有效使用消极修辞的结果,论述该部分条理清晰且富有逻辑,十分便于在场听众抓住论说主旨。学术风格层面,该生在觅材取材之人品诉求下的研究精神、研究素质、研究态度方面已有所展现。更为可贵的是,面对老师的提问环节,该生以理论据,尽管有些地方尚待增加理据,但整个过程边听边记录、认真听取、虚心接受老师建议,时刻以礼待人。语气方面,通常指修辞者论说语气,应配合修辞目的而灵活调整。该生在整个选题自述部分声音洪亮、言语流畅,表现出自信和学术基础扎实的一面;而在应对教师提问环节,始终处之泰然、语气镇定、谦虚有礼。总而言之,该生在答辩现场行事得体,表现良好。

四、结语

本文以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作为理论指导,分别从外在分析和内在分析两个方面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做修辞批评研究。其中,外在分析着重分析学术修辞情景的建立;内在分析则结合修辞“五艺”重点关注论证方式下,理性诉求与人品诉求的分析,并对说话者言说布局安排和言说风格进行评析。研究表明,答辩者在答辩现场的自我陈述以及应对答辩提问环节,需为论文选题、选题的各大要素、论文框架、研究步骤、研究结论等内容准备充足的论说理据,运用理性诉求的方式在论文中清晰阐明,同时也在现场充足地展现自己的研究所得;答辩者要有效利用人品诉求策略,展现出热爱研究的兴趣及精神、扎实的学术基础以及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展现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研究者所拥有的良好学术素养;答辩者更要灵活运用合理有效的布局安排策略,有意识地使用清晰且富有逻辑的语句組织来优化自己的修辞目的;最后,答辩者要合理利用消极修辞、得体的论说语气、镇定的临场表现在答辩现场展现出良好的学术风格,严谨从容地应对教师提问,谦虚有礼地听取教师建议。

参考文献:

[1]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M].北京:三联书店,2004:2.

[2]鞠玉梅.肯尼斯·伯克与陈望道修辞学思想比较——从 修辞学的定义、范围和功用来看[J].当代修辞学, 2012,(5).

[3]袁影.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格局与走向[J].修辞学 习,2007,(4).

[4][5][6]林静伶.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 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17-29.

[7]温科学.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2.

[8]雷沛华.对外宣介翻译中的修辞问题——以高校网页翻 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欣赏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教育及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