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有人说,中国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其次为剪刀和剃头刀,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善吃是出了名的。在吃这件事儿上,我们有炒、拌、卤、炸、煎、熘、烤、炖、蒸等五花八门的烹饪方法,可是不管哪一种烹饪方法,都需要用到食用油。对待吃,我们是万万不能含糊的,所以这一日三餐,餐餐所需要的油,就有讲究了。
动物油出现在人们视野源于无意之举
在原始社会之初,人类依靠渔猎和采集植物为生。
火的出现让他们开始学着烤制食物。在他们烤制肉食之际,发现从动物体内滴下来的油脂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肥肉细嚼亦能挤出油脂。从此,我们的祖先懂得用日晒、烘烤和挤压的方式,从含油丰富的肉类中得到油脂。
不同季节吃不同的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讲究
我们的祖先对食用油类食品是很有讲究的,他们根据季节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就用猪油煎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鱼和大雁。可见这时候人们已经对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有所认识,因而强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肉类要用哪一种动物油来烹饪才最好吃。那时人们食用的油多为动物油,称为“膏”、“脂”。在《礼记》中就有要求用“脂”、“膏”烹制美食,敬奉老人。可以得知,那会儿“油”的地位是很高的。
夏商时期,在《楚辞·天问》有记载:“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即夏羿射杀一头大野猪,用其肉膏来祭祀天帝,用野猪油来祭神。而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的饮食习惯也就是人的饮食习惯。由此可以推测,人们最先食用的可能是狩獵的野兽油,畜牧业发展以后,人们也就自然食用家畜的油了。
汉代发现了植物油并可作燃料
到了汉代以后,人在烤食过程中,发现一些果仁掉进火里会飘逸出香味,也会熔出像动物油似的液体。植物油也从此开始应用。当时人们虽已经知道植物果实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还是较简单和原始的。
东汉桓谭《桓子新论·祛蔽》中以油灯燃烧的火焰来比喻人的性命:“灯烛尽,则益其脂易其烛……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意为人若想健康长寿就要像点油灯一样,时时注意添油换灶,爱护备至。可见那会儿油是可用来燃烧的。植物油初始时大多用于点灯照明或作为战争中的燃烧物使用,但那会儿已有专门从事脂油买卖的商人。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猪肪取脂”,就是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从此开始了人类利用动物油的历史。据说暴君纣王发明“炮烙之刑”,就是把脂膏涂在铜柱上,让“受罚者”滑跌坠落到燃烧的炭火中以取乐。虽然残忍,但可看出人们对于油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晋朝用来吃的芝麻油在北宋可以当钱用
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籽油、茶油等。从此以后,人们可以食用的油脂就有动物油和植物油两种了。
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食用素油。
北宋时社会日趋稳定,经济繁荣,植物油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并且种类也大大丰富。沈括《梦溪笔谈》中载:“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可见当时食用油已经非常普遍,并广为人们接受和欢迎。宋代油产既可充岁赋之物,又需上税。当时的植物油产量已经非常可观,也说明北宋年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很高。
元明清时期各种食用油陆续登场
元代名儒对茶油格外青睐,元朝的刘鹗在游历期间结交甚广,曾在扬州任要职,后来返乡广辟园地,种植油茶树等农作物,可见一代名儒对茶油的厚爱。而花生油也得到了普及应用,且与棉花、红薯之类同食,“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寻常杯灼,必资花生,故朝市至夜市,烂然星陈。若乃海滨滋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花生油。”
著名历史学家谢国祯先生认为,此落花生乃指小花生,大花生当在明末清初才繁殖起来。
明代,植物油的种类更多,系统的造油方法也见诸记载,对各种植物油的性质、食量、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天工开物》中还详细记述了各种植物种子的出油率和造油法,其中有榨法、水代法、磨法、舂法等,基本具备了现代食用植物油的种类及造油法。
清代,大量花生油开始出现在国人的饮食及日常生活中。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实业考·油业》记载,其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大豆、花生、亚麻、山茶、紫苏、蓖麻、油桐、大茴香等多种原料榨取的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