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丽
进入12月,我国北方的降雪逐渐增多,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大地银装素裹。置身其间,纵情游乐,别有一番趣味。那么,让我们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一起来品味这“雪”的美妙吧。
“雪”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描摹的是雪花从天空中飘落的景象。可见,这个字从一开始指的就是从空中降落的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白色晶体,即下雪的“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了解甲返乡的征夫艰难地行走在雪中的情景,这漫天的飞雪正是“雪”字的甲骨文字形带给人们的最初意象。
到了小篆时期,雪演变成一个“从雨,彗声”的形声字,写作
。再往后,逐渐简化成现在的写法。
跟“风”“雨”类似,“雪”也由最初表示“雪花”之类具体的物质,发展出“下雪”这样的动作性含义。例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雪”就是“下雪”的意思。诗人以天要下雪为由,邀约友人饮酒叙旧。
因为雪花通常是白色的,“雪”也就自然而然有了“白色”的含义。最经典的用例莫过于李白《将进酒》中的那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生之短暫,早上的满头乌发到了晚上已变得雪白。
“雪”又在“白”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擦拭”的意思。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在这里,“雪桃”不是指一种桃子,而是把桃子擦拭干净。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黍子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再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吴起雪泣而应之。”“雪泣”是揩拭眼泪的意思,与之同义的还有“雪涕”。“雪泣”和“雪涕”是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的用法。
在上面几个用例中,“雪(擦拭)”的都是具体事物。再进一步,“雪”被用在抽象事物方面,表示洗刷、除去等意思。被洗除的可能是烦恼、耻辱、冤屈、仇恨等等。例如李白《独漉篇》:“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诗人将个人的功名抛诸脑后,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耻辱和仇恨。
雪色洁白而且晶莹剔透,被人们视作纯洁的象征。因此,“雪”被用来比喻高洁。例如唐代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其中的“雪格”和“松品”都是形容高洁的品格。
雪的洁白无瑕、不染尘世是中国文人向往并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庄子·知北游》中有“澡雪而精神”一句,谓以雪洗身,清净神志。从此,“澡雪精神”便作为一种固定用法,喻指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神志、思路等保持纯正。
人们总是喜欢将雪跟崇高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阳春白雪”。乍一看,这个词语的意思似乎跟春天的雪有关。而实际上,在这里,“阳春”和“白雪”并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曲名称。据称,“阳春”取其“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义,“白雪”则取其“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之义。从其寓意可知,这两种曲目一定跟通俗音乐不同。据西汉刘向《新序》记载,宋玉回答楚王的提问时说道:“……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意思是说,当奏起“阳春”“白雪”这样的乐曲,国中能够唱和的仅有数十人而已,足见二者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音乐。后来,“阳春白雪”一词就被用来比喻高深典雅、不那么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雪花还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别称,比如“六出花”。这是因为,古人通过观察发现,雪花虽然形状繁复,但其基本形状大都为六角形,这跟自然界中常见的花朵以五个花瓣居多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世人以“六出花”称之,更有甚者,尊之为“六出公”。例如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元代白朴《天净沙·冬》:“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唐代佚名《东阳夜怪》:“爱此飘摇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
可见,雪带给人的多是崇高、美好的印象。难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雪”做出这样的解释:“凝雨说(悦)物者。”在他看来,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能够使万物愉悦。客观地说,下雪虽然不一定如许氏所言是万物皆喜的事,但是,冬季应时的好雪,的确有利于来年作物的丰收,故而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农谚。
雪,姿态万千。观雪、赏雪自古即为佳事。登高远望,可饱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凝神细观,则可品味“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奇绝。赏雪既可清心,更可怡情。在这悠长的冬日,让我们走出户外,领略那冰莹、纯净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