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十二五”时期农垦二、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建议
陈 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通过分析“十二五”时期农垦二、三产业的产业规模、利润情况和劳动生产率等,总结农垦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十二五”时期农垦二、三产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不断攀升,但仍存在企业盈利亟待提高、建筑业遭遇寒冬、第三产业比例仍过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等问题。建议: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推广PPP模式,为农垦建筑业企业拓展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第三产业。
农垦;二、三产业;产业规模;产业结构
农垦是我国从1954年开始在大规模开荒建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末,农垦生产总值达到6 902.48亿元,占全国GDP总值的1%,比“十一五”期末上升0.1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农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4%,比全国GDP年均增速高5.34个百分点。农垦系统作为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国家队,拥有全国领先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强的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独特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农垦粮食量大、质优、可掌控,在保障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粮食安全中具有独特优势和战略作用[1]。2015年底,农垦系统有近1 800个国有农场,632.5万公顷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69%。“十二五”期末,农垦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9%、31.24%、2.28%和2.95%,其中,粮食和棉花产量占比比“十一五”期末分别提高了0.49个和7.1个百分点。
因而,农垦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垦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的进行。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是检验农垦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金石[2]。如何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的企业功能,实现全垦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强化农垦的品牌效应,关键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按照市场规律快速推动全系统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李红梅等指出,“十一五”期间,农垦完成了从一次产业为主向二次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十二五”期间农垦二、三产业在许多方面继续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但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农垦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2 000亿元,达到2 163.92亿元;2015 年超过3 000亿元,达到3 132.6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一直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并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41.51%上升至2015年的45.38%。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排在前5位的垦区分别是新疆兵团(883.88亿元)、湖北(683.29亿元)、广西(280.9亿元)、黑龙江(242.41亿元)和河北(235.05亿元)垦区,年均增长分别为24.56%、25.26%、11.69%、2.67%和7.7%。2015年,这五大垦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到垦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额的74.23%。“十二五”期间,这五大垦区对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01%。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2011年农垦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 000亿元,达到1 068.87亿元;2015 年超过2 000亿元,达到2 001.6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越第一产业,达28.2%,2015年进一步提升至29%,比“十一五”期末提高3.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见表1)。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在前5位的垦区分别是新疆兵团(623亿元)、黑龙江(375.7亿元)、湖北(201.83亿元)、河北(172.74亿元)和广西(118.78亿元)垦区,年均增长分别为22.79%、13.7%、16.71%、23.54%和11.64%。2015年,这五大垦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到垦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74.54%。“十二五”期间,这五大垦区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67%。
表1 农垦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各产业占总增加值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农垦统计年鉴》,下同
“十二五”期间,农垦二、三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第二产业贡献率从期初的49.04%提升至55.27%,第三产业贡献率从期初的24%提升至39.61%(见表2)。
表2 农垦二、三产业贡献率 %
“十二五”时期,从投资比重来看,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农垦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3年突破2 000亿元大关,到“十二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2 299.42亿元。工业和建筑业资产规模持续增加,工业资产总计达到4 007.14亿元,增长120.01%,建筑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23.64亿元,增长150.65%,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达19 008.6万平方米,增长54.57%。
农垦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2年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十二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1 892.89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83.13%。其中,交通运输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37.66亿元,增长77.29%。批发零售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07.49亿元,增长84.77%。餐饮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78.72亿元,增长82.36%。服务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4.51亿元,增长89.13%。
2015年末,农垦工业企业6 603家,与“十一五”期末基本持平;从业人数达到68.79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减少13.06%。建筑企业4 271家,比“十一五”期末大幅增加23.69%;从业人数亦大幅增加到42.91万人,增长74.3%,占农垦职工总数的14.92%,比“十一五”期末增长7.48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十二五”时期,农垦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增长19.62%;第三产业员工总数增加速度较快,增长40.21%,占职工总数比重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26.98%大幅上升至43.50%。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以及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均不断增加,各行业从业人员占农垦职工总数比重均不断提高(见表3)。
表3 农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农垦职工总数比重 %
“十二五”期间,农垦二、三产业产值增速超全国水平,但年均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9%,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8.6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30.33%下降到2015年的9.3%。“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8%,增长速度超过一、二产业,高于我国“十二五”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3.39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相似,第三产业环比增长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22.9%下降到2015年的10.55%。
1.工业和建筑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2011年农垦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延续了“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势头。之后,增长速度大幅回落,2014年开始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2015年为“十二五”时期农垦工业增幅最小的一年,增长幅度仅为4.5%(见图1)。
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十二五”开局之年,建筑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突然放缓了脚步,增速一路走低,并于2015年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见图2)。
图1 农垦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2.第三产业销售额及增长率
“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业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除2014年外,“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业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并于2015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大关。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一直保持加速上升的趋势,到2013年增速达到10年内的峰值,增长率达到43.21%,2014年增速大幅回落至15%以下。2012年,餐饮业年销售额增速为30.5%,是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最高点,随后一路走低,在2014年达到10.88%的最低点。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长波动非常剧烈。2012年的服务业年销售额增速为69.82%,是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最高点,2013年出现负增长,2014年和2015年增长率保持在11%左右(见表4)。
表4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垦第三产业年销售额及增长率
“十二五”期间的二、三产业投资吸引力均呈下探趋势(图3、图4)。尽管二、三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期间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自2011年起增速明显放缓,一改过去高于全国增速的高增长态势,第二产业从2011年的37.68%大幅下滑至2015年的2.69%,进入个位数时代,远低于2015年全国第二产业8%的增速。第三产业从2011年的41.98%大幅下滑至2015年的3.48%,进入个位数时代,而同期全国第三产业投资的增速为10.6%。从长期趋势来看,整个“十二五”期间,二、三产业固定投资额的增幅呈“滑梯”式一路下探,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增速接近腰斩。
图4 农垦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各垦区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非常明显。河北、辽宁、江西、湖北、广西、新疆(兵团)第二产业投资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显示出工业发展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十二五”时期基础行业效益大幅度滑坡、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仅有9个垦区的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农垦平均增长速度,大部分垦区第二产业投资额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农垦平均增长速度,其中,有11个垦区在“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投资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11个垦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农垦平均增长速度,大部分垦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农垦平均增长速度,其中,有14个垦区在“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投资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总体来说,农垦二、三产业在区域分布的调整上面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第二产业向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转移;二是第三产业在西部地区发展力度要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产业增加值方面, “十二五”期间,有14个垦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其中6个属于东部地区、5个属于西部地区、3个属于中部地区;有11个垦区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农垦平均水平,其中有5个属于西部地区、3个属于中部地区、3个属于东部地区。从各区域增加值所占份额来看,“十二五”时期,东部垦区占比下降5.6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基本保持平稳,小幅上升1.78个百分点,西部垦区上升4.18个百分点(见表5)。
“十二五”期间,有5个垦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发生下降,其中1个属于东部地区、4个属于西部地区;有11个垦区该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农垦平均水平,其中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2个属于中部地区、3个属于东部地区。从各区域增加值所占份额来看,“十二五”时期,东部和中部垦区占比基本保持平稳,分别小幅下降1.57个和2.12个百分点,西部垦区上升3.57个百分点(见表5)。
表5 “十二五”时期各区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情况 %
投资方面,与全国形势相类似,农垦工业的发展重点逐渐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转移。“十二五”期间,有11个垦区的第二产业固定投资出现下降,其中4个属于东部地区、6个属于西部地区,仅有1个属于中部地区;有9个垦区的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农垦平均水平,其中有4个属于中部地区、2个属于西部地区、3个属于东部地区。从各区域投资所占份额来看,“十二五”时期,东部垦区投资占比下降4.3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基本保持平稳,小幅下降1.31个百分点,中部垦区上升5.62个百分点(见表6)。
西部垦区第三产业投资所占份额增大。“十二五”时期,有14个垦区的第三产业固定投资发生下降,其中6个属于东部地区、5个属于西部地区、3个属于中部地区;有11个垦区的第三产业固定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农垦平均水平,其中3个属于中部地区、5个属于西部地区、3个属于东部地区。从各区域投资所占份额来看,“十二五”时期,东部垦区投资占比下降4.57个百分点,中部垦区下降11.3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大幅上升16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十二五”时期各区域二、三产业投资额占比情况 %
“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始终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并且不断上升。但是第二产业细分后,我们发现制造业增加值始终占据了第二产业的绝大比例,并且稳定保持在70%左右;建筑业占比位居第二,期末占比22.42%,期内小幅上升1.29个百分点。此外,2015年采矿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十二五”期间下降了0.64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基本保持平稳。排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前5位的始终是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住宿和餐饮业。特别是前3位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累计超过一半以上。但是前5项合计比例有小幅下降,从2011年的70.16%下降至66.9%。
“十二五”期间,农垦二、三产业企业盈余增速发生了大幅下降,第二产业从20.99%下降到8.19%,第二产业营业盈余占增加值比重从38.33%下降至33.85%;第三产业从28.96%下降到3.7%,第三产业营业盈余占增加值比重从30.74%下降至26.59%(表7、表8)。
表7 农垦二、三产业企业营业盈余增速 %
表8 农垦二、三产业企业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比率 %
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国有亏损企业增多。虽然,农垦工业企业在“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利润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9.63%下降至2015年的4.53%,降幅过半。“十二五”时期发生亏损的工业企业占比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10%左右,亏损额逐年扩大,年均增速为20.29%。而发生亏损的国有工业企业占比呈小幅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18.64%上升至2015年的23.61%,而国有企业亏损额变动较为剧烈,年均增速为29.05%。2015年利润总额排在前5位的垦区分别是新疆兵团(140.91亿元)、湖北(84.82亿元)、江西(39.04亿元)、广西(33.93亿元)、江苏(33.28亿元),这5个垦区合计占到垦区工业利润总额的74.57%,其贡献的份额分别是31.65%、19.05%、8.77%、7.62%、7.47%。“十二五”时期,利润增长为负值的垦区有13个,分别是辽宁、上海、河北、黑龙江、浙江、内蒙古、北京、甘肃、云南、陕西、江苏、海南和天津。除北京以外,其他12个垦区年均降幅均在10%及以上。
2015年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在改革的推动下,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建筑企业在增速下滑的新常态下,需要快速调整战略规划及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当前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回顾“十二五”,中国建筑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建材价格频频探底、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更是创下历史新低。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被称为建筑业的“危机”年。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起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逐步显现,经济增速总体下行。从数据统计看,虽然经济依然取得了一定增长(GDP增长将近7%),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的巨额投资和过剩产能,让人们的实际体会与统计数据存在很大差异,传统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的日子更趋艰难。与此同时,建筑企业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行业总体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之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萎缩逐步显现、建筑业产能过剩等,这些都困扰着建筑企业和建筑从业人员。
第三产业比例过低,与全国水平相比,农垦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滞后。从产业角度来看,农垦和全国情况最大的差别体现在结构。“十二五”期间全国没有出现大的结构调整,5年中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排名没有出现变化。就全国而言,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近一半;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较高,超过40%;但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只占到9%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达46.9%,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48.1%。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继续领跑,以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50.5%的佳绩,稳稳支撑起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农垦系统第二产业在“十一五”期间逐渐超越了第一产业而成为对农垦生产总值最大的贡献者,但是第三产业占农垦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最小。相比全国的产业结构,农垦系统的产业发展仍然有比较明显的第一产业特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25.62%,略低于第三产业)。故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差别不像全国情况那么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迈进,农垦系统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攀升。2015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32%。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20.02%。2015年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17%。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5.47%(表9)。
表9 农垦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快,尽管第三产业也并不是没有高生产率的部门,比如批发零售业,但由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机制上没有市场化,劳动力就算进入,也无法起到拉动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效率只有工业的68%左右,这在整体上拉低了农垦的劳动生产率。
未来,应大力优化就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释放巨大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同时,促进产业间的就业转移,提高服务业附加值水平,也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4]。
一方面,继续推进农垦集团下属企业股份制改革,稳妥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探索推进职工持股,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探索通过改制、重组、并购、引资等方式,加大对垦区内外同类资源的整合力度,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防止产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要特别注重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目前,政府推出的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轨道交通、市政环保、地下管网、医院、学校等多个领域,建筑业企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农垦建筑业企业可通过PPP获得风险可控的、稳定的、可预期的投资回报。第一,PPP模式大幅拓展了建筑业企业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参与PPP模式,建筑业企业的盈利点将向上下游延伸和扩充,由单一的建设施工盈利扩展为投融资、设计、采购、运营等全链条盈利,不仅增加了利润来源,还使建筑企业盈利更具持续性。第三,PPP模式中,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营养护或移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全面调动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
第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此外,要对全国垦区统一进行规划布局,在区域范围内打破壁垒,实现联合与共享。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
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发展服务三农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工业原料、燃料和产品物流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物流企业整体实力为重点,推进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应主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建立物流网络的核心企业;以通过股份合作、合作性投资,保障物流体系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建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规模效益,进而掌控全产业链,实现从生产商向供应商的转变。农垦企业要在农资买卖、农业中介服务、农产品销售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速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方面的深度融合,重塑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销售链。
[1] 彭剑良,彭博.关于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用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69-73.
[2] 贾大明,李红梅.我国农垦经济形势分析、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33):65-72.
[3] 李红梅,叶维佳,徐嘉忆.“十一五”期间农垦第二、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78-82.
[4] 祁子祥.城市化水平与三次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7):68-73.
AnalysisandSuggestionsonStateFarm’s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alDevelopmentinChinaDuringthePeriodofthetwelfthFiveYearPlan
CHEN Fang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732,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e Farm’s industrial scale, profit situation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during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of State Farm. The study finds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although the scales of output and investment in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re rising, there are still four problems. First, the enterprise earnings need to be improved; secon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ffers depression; third,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still too low; fourth,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labor productivities is still low.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first,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profitability of enterprises; second, develop construction industry by promoting the PPP model; third,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state farm;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industry scale;industry structure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11.006
2017-03-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研究”(15AZD020)
陈方(1983—),女,山西太原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乡关系、农村金融。
陈方.“十二五”时期农垦二、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33-40.
formatCHEN Fang.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State Farm’s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11):33-40.
F323.1
A
1674-8425(2017)11-0033-08
(责任编辑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