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薇,曾诗茹,谢 茂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利用网络促进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研究
张翠薇1,曾诗茹1,谢 茂2*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对西南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近五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同时又面临较多就业问题。通过构建高校就业网络平台、健全平台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沟通交流桥梁,促进其充分就业,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问题是摆在各专业研究生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新的就业形势向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四化”要求,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实现“四化”是高校就业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有赖于依托网络多元化渠道进行解决。病理学在临床上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中国注册的病理医师有一万多名,按照每100张病床配备1~2名病理医师计算,缺口高达5~10万人,因此病理学方向的学生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群体。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西南医科大学在内的多所医学高校从2009年开始均暂停招收病理学专业方向五年制本科生,这使得国内病理诊断方向的本科生数量骤减,进而使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由于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和市场需求并未充分衔接,导致供需双方出现人才标准错位,故加强高校网络就业平台构建及应用该网络平台,对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医学研究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按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病理学研究生属基础医学范畴,所以该专业的研究生需具有基本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2];然而因病理学是位于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3],且临床病理学诊断是最具权威性的诊断,也是疾病的最终诊断,这种特殊的医学地位使得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又必须具备较强的临床病理技能,因此,病理学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
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已形成较有规模的就业市场[4],对近五年西南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其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医疗单位的病理科、临床科室、高校和各级科研单位[2],其中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县级基层医院的病理科就业率占很大比重(见图1)。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科研发展越来越重视,城市大医院选择人才都倾向于高学历、高层次,甚至是海外归国人才。省级医院及某些地区级三级医院一般都要求博士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只能以招聘方式进入省级和地区级大医院病理科;部分地区级医院、县级及基层医院的病理科虽能供临床病理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就业,但是由于学科建设不够完善,就业岗位少,与硕士研究生的内心期望不匹配。总之,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相对单一,就业范围主要定位于待遇较好的地区级医院病理科[5]。
图1 2012—2016年西南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
病理学确实是当前急需人才的专业之一,但也是医院地位相对尴尬的一个专业。由于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传统上被认同可以到病理科从业,所以各大医院病理人才大多要求为临床医学专业[5],这使得病理学专业方向的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受限。此外,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很多医院仍然把病理科划归为检验科室、辅助科室,忽视了病理科的地位,这种政策的导向使得病理医师的待遇远远不如其他临床医师。这导致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就业期望值不高,即使继续读博升造,也可能会转为临床医学专业,进一步加大了病理医师的人才缺口。
目前,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处于被动局面,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就业信息是就业单位单方向输出给学生的,他们大部分只能被动接受来自各招聘单位的信息,并非自己主动搜索和寻觅,导致学生在网络“双选”平台上更多充当的是被选择的角色[6]。更何况病理学硕士研究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在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信息传递不畅、信息误传等问题,致使临床病理学研究生不能充分就业,更不用说理想择业。
病理医师的培养需要一定的专业环境和培养周期,需要大量病例的经验累积才能独立承担诊断工作,这个过程至少是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所当然,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尽量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训成本,期望所引进的人员能尽快承担起工作[3],因而要求应聘对象需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培养制度的不完善或学生个人等原因,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病理学基础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差,病理操作技术不规范,病理诊断能力欠缺[7],面对用人单位选择实用型人才,供需双方出现人才标准错位,造成短期内该类硕士研究生难以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5]。
当今高校的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他们比其他人更接近网络,更熟悉网络,有更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他们具有网络就业的先天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他方式相比,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其就业能力培养和实现就业市场的信息化更接近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利用网络培养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推动就业指导模式改革,对解决其面临的就业难题有促进作用。
就业市场的高效运行是以供求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充分反馈为前提的,因此信息化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实现就业市场的信息化方面,互联网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突破了传统的就业方式中来自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限制,避免了招聘的中介环节,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8],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巨大等优点。以近几年微信的普及为例,高校毕业生是微信使用的主力军,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号,而且不同学校、不同省市、不同地域的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相互联系、沟通和交流,更有利于充分获得就业信息。因此,以微信为媒介推送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能最大限度覆盖病理学硕士研究生这个就业群体,极大地推动了就业市场的信息化。总之,通过互联网促进就业市场信息化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背景和求职者的需求,正在成为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流选择。
传统的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都是以上课为主,以个别咨询、辅导为辅,结合讲座、报告、政策宣讲、技巧指导等就业指导形式,虽然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9]。网络时代的就业指导模式应具有网络时代的鲜明特点。我国有部分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对就业能力的积极影响,并对病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网络就业专业性训练和实践培训,提高其对网络功能的了解和认识,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定位,以提高其网络应聘能力和互联网就业竞争力。
要提高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互联网就业能力,除了要培养其网络应聘能力外,还要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化”是“四化”要求的基础,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网络平台不仅是提升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平台,还是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高效且便捷的途径和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可以针对病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病理大体标本基础理论的学习、组织学切片常规染色技术的认识和临床病理诊断技能的培训,甚至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临床技能和病理切片考核,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和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将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
基本上每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这为构建高校就业网络平台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并且不仅仅是临床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依托这个平台进行职业发展意识唤醒(入学时),专业技能水平培训和网络就业能力培养(入学后)。就业信息的发布、归类和获取,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并推荐适合不同学生的就业信息(就业前)。同时,逐步完成学生就业地域、就业去向、就业理想单位等信息的积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发现关联信息,为学校研判接下来的就业重点领域、就业重点单位提供决策依据[10]。此外,有人曾做过问卷调查,发现64.5%的学生希望能在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招聘职位、专业、单位性质、性别等条件进行筛选[11],这有利于搜索适合自己的招聘岗位。而且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学校就业创业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提供在线咨询、职位搜索、档案查询、网上面试等交互性强的服务[12],这是学生对就业信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的角色转变。从本质上来说,也培养了其网络就业能力,更有利于其在“双选”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就业率。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就业网络平台管理系统,推动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13],强化网站服务意识[11],并对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从入学时就开始抓,对其未来职业规划、就业创业去向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可以帮助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沟通交流桥梁,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1]段光杰,阎晓初,郭德玉.临床病理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带教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550-551.
[2]张玉华,张秀茹,俞进,等.病理学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9-10.
[3]管小琴,赵涌,陈显兵,等.从病理学研究生就业现状谈培养模式调整的必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6(6):582-583.
[4]许辉,孔波.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15-116.
[5]刘朝晖,陈媚.临床病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88-189,193.
[6]万文娴.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探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3):68-71.
[7]陆竞艳,陈秋月,林静,等.构建病理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508-510.
[8]陈丽媛.大学生“网络就业”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4-20.
[9]李宏利,李晓佳.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及挑战[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74-75.
[10]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
[11]李凤春,杨波,张琳.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网络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2):111-115,128.
[12]张娟.新时期信息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品牌研究,2015(2):174.
[13]白鸽,于专宗,王颖.医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127-128.
G640
A
1671-1246(2017)24-0005-03
注:西南医科大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SK-013)
(*
谢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