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与对策

2017-12-15 03:19郑长江颜晓星龙细连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微信院校

郑长江,颜晓星,龙细连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与对策

郑长江,颜晓星,龙细连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对福建省本科和高职院校进行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抽样调研,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总结高校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新媒体;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教育模式、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新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快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对福建省本科和高职院校进行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抽样调研,现介绍如下。

1 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1 调查对象

以福建农林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武夷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漳州卫生职业学院7所本科、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88份。其中理工类学生占21.9%,文科类学生占22.7%,医药类学生占36.3%,农林类学生占0.7%,师范类学生占18.4%;男生占31.9%,女生占68.1%。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新媒体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高校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等。

1.3 调查结果

1.3.1 新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1)现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依赖性增强。通过对全省7所高校调查数据得出,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是必需品;且7.9%的大学生出现过度依赖症状,认为没有它活不了;只有1.6%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不是必需品。网瘾症已经是校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今许多大学教室都设有手机收纳袋,这是新媒体“入侵”大学课堂而被迫采取的对抗手段。

(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显著。调查显示,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消遣服务信息、了解社会等,说明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显著[1]。39.7%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52.6%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太大;8.1%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3)大学生新媒体素养逐步增强。首先,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运用能力,尽管大部分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但不知其原理,但仍有20.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新媒体并且了解其原理,说明近几年新媒体普及率高,激发了青年人对新媒体的研究兴趣。其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新媒体信息判断和质疑能力。例如调查“新媒体使用过程中收到一些不健康或不良信息时通常采取的做法”显示,64.8%的大学生能对不良信息采取完全忽略态度;21.0%的大学生偶尔关注但不受其影响。可见大学生互联网不良信息防御意识普遍较强;然而也有7.8%的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约束控制自身行为;有6.2%的大学生态度不明确,行为上存在不确定性。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及早发现和干预引导。大学生对新媒体负面影响也有较清醒的认识,有41.2%的大学生认为依靠新媒体虚拟交流必然会减少现实空间人与人的交流,大大降低现实人际沟通能力,并且认为新媒体传播面广且传播速度快,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带来负面情绪,甚至干扰正常学习工作等。再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14.7%不清楚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无法评判新媒介可能带来的正反面影响,这也说明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教育的确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

1.3.2 全省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仍有提升空间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最近几年高校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但仍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例如,“对所在学校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占16.9%;不满意占19.1%;一般占54.1%;9.9%不清楚。数据显示,我省被调查高校学生中,近七成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究其原因,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重在过程建设,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校园文化只限于“自娱自乐”,但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更应体现开放性、交流性,被调查者中,75.3%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借助新媒体。

其次,校园文化传播手段仍较落后。例如,本次调查显示,83.4%的大学生希望校园资讯以视频或图文形式传播,可见传统的纸质传媒已不占主流地位。对“所在学校的文化活动视频是否上传到互联网并与其他高校共享”的调查结果显示:上传活动视频并与其他高校共享的占36.6%;没有的占19.9%;不清楚的占43.5%,这也侧面反映出高校利用新媒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尚未形成。

再次,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一。例如,在对“学校教学科研、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平台使用感受”的调查中,认为非常好、很便捷的大学生仅占23.6%,可见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亟待高校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此外,通过查找微信公众号,调查省内高校微信平台运行建设情况,其中调查一本院校9所,二本院校10所,高职公办院校20所,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福建省高校微信公众号开设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本次调查的一本院校只有9所,但是其微信公众号开设的数量远超二本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从学院机构到学生群团组织都较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开设并能有效运行,且微信公众号各有特色,设有多节菜单,面向师生多功能服务,兼有视频、图文报道,与学生互动性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影响较大,说明本科院校师生多媒体意识较强。二本院校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微信公众号开设较多,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个体传播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正从教师向学生转换。而高职院校无论微信公众号开设数量、种类均较为落后,特色及功能服务方面也较单一,内容多局限于活动报道,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微信新媒体使用方面的能力较弱。

1.3.3 新媒体文化阅读正逐步取代传统文化阅读,高校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面临挑战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养成,文化是大学蓬勃发展的根基,文化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追求[2-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正逐渐面临改变,例如作为“高校心脏”的图书馆——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年学生的借阅量正急剧下降。通过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习惯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的只占39.6%;习惯阅读电子书籍的占48.6%;习惯其他阅读方式的占11.8%,可见学生新媒体文化阅读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文化阅读方式,这是图书馆借阅量急剧下降的主因,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调查“您在网上阅读的主要是什么”时,我们发现,当今高校大学生阅读趋向大众文化,33%的大学生喜欢阅读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22.3%的大学生喜欢阅读社会名人推荐或撰写的热销书籍。这些均反映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趋向时尚化、商品化、娱乐化,所谓“社会名人”对大学生审美判断及价值观的影响日渐增大。而高校大学生喜欢阅读传统经典书籍的只占16%,意味着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可能走向浮躁化和世俗化,不能真正发挥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性情陶冶、心灵滋养、精神培育的作用。

1.3.4 新媒体促进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多元化 新媒体使高校间能够迅速实现资源共享,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在调查“大学生对高校官方新媒体最期待的角色定位”数据显示,仅有20.4%的大学生期待官方新媒体起到校园文化的引导者作用,更多大学生还是期待官方新媒体起到营造学习氛围、服务学习和生活等作用。究其原因,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需求可多渠道获得满足,不再依赖校园传统媒介;二是受新媒体冲击,高校官方媒体话语权正面临挑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从一元独占到多元引导,大学文化建设从教育者主导走向教育者、社会、大学生多元参与建设,迫使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摆脱过去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手段,寻求更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

2 加强高校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为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消除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2.1 积极加强高校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占领新媒体文化高地,必须建设好新媒体人才队伍。高校应积极发动教师、辅导员参与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新型校园新媒体宣传和服务体系。首先,整合新媒体资源,建成包括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形成校报、广播、校园网、短信、户外媒体于一体的宣传网络。其次,重视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这支队伍必须要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熟悉并善于运用新媒体,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建构校园文化,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牢牢掌握校园新媒体话语权;这支队伍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化的诉求,能与大学生对话,起到教育引导作用;这支队伍还必须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以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主旨,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2.2 积极构建新媒体校园文化交流互动平台

据调查数据显示,手机成为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占80.1%),其次是电脑(12.5%)和平板电脑(4.8%);微信微博开通率分别为80.4%、81.0%。对传统媒体(广播、宣传栏、报纸等),学生关的注度是49.7%;新媒体包括校园主页、论坛、微信、微博,学生关的注度是51.3%。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微信、微博内容的教育引导,有效发动学生利用新媒体参与文化建设[5],展现风采,体验参与文化建设的乐趣,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性。学生参与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增强了媒体素养、提升了文化素养,还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文化学习平台、学术学习交流平台、思想交流平台,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学校除了加强自身新媒体网络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新媒体各项功能,满足大学生文化、学习、生活等需求外,更要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学生组织的新媒体更易受学生关注,媒体话语较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传播快、影响力强,而且通过加强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建设,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2.3 积极发挥高校新媒体的服务功能

如果不注重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就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关注校方虚拟文化平台,就无法抢占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因此,拓展新媒体服务功能与新媒体宣传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大学生关注校园媒体涉及较多的内容是与本人有关的事项,如成绩查询、选课、考试共占40.1%,学生活动仅占16.2%,对其他内容的关注率更低,可见开发新媒体的服务功能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这种服务功能体现在学习引导、生活咨询、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勤工服务咨询、图书咨询等方面,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倡导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其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服务功能还可拓展到广大校友群体,在服务传播过程中践行大学的包容、开放理念,培育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2.4 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要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首先要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构建立体的文化传播体系。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梳理和建设,体现大学文化建设“三注重”,即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专业文化的拓展与体验,注重大众文化的引导和提升,开展丰富多彩、传播力度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运用新媒体构建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突出学生个体特色。再次要加强高校文化互动和交流。新媒体促使校园文化传播无疆界,文化共享和互动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必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繁荣与发展。

[1]茅海燕.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6):53-55.

[2]宫承波.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5):60-63.

[3]韩迎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77-79.

[4]许建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以福建师范大学“五微五阵地”微博体系建设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12-113.

[5]冯培.首都高校流行文化现状态势及其传播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44-46.

G420

A

1671-1246(2017)24-0014-03

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AS14459)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微信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微信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