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培举
高端访谈 Top Talk
CCS:海事强国的坚强支撑
——专访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
本刊记者 杨培举
2017年1月12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意见》(《意见》)。这是交通运输部着眼海洋强国和海运强国建设大局,立足保障我国水上交通安全,促进航运造船等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我国海洋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能源与海上战略运输安全等国家海事权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战略实施,对中国船级社(CCS)发展目标、路径、内涵、质量、速度等提出具体要求,是CCS建设国际一流船级社的行动指南。《意见》的出台引发业界强烈关注。近日,我刊对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进行专访。他对《意见》的出台背景、意义,以及CCS未来的改革和发展都给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
记 者:在国家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造船强国战略背景下,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意见》,您如何看待《意见》的出台?
刘正江:《意见》的出台可以用6个字来形容:必要、及时、英明。复兴中华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造船强国战略的实施,而实施国家战略的关键是质量和技术保障。中国船级社肩负提供这一保障的重任,必须具备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将建设世界一流船级社纳入国家议事日程十分必要。“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刻国家吹响了海洋强国战略的冲锋号,推进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建设正当其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世界海事格局来看,各海事强国大都有与其地位基本匹配的船级社,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挪威、日本、韩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海事强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各自走向强国的征途中,本国的船级社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船级社,也依托本国工业界的支持,不断汲取和积累着各个领域中的技术和经验,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经验的积淀后,又反哺给工业界,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使这些国家长久地保持了在国际海事界的影响力。21世纪是海洋世纪,所以世界各海事国家都会利用自己的各种综合优势,从海运、海洋以及与之相关的领域争取更多话语权,而一个强大的船级社,正是这些国家重要的依托力量之一。因此,交通运输部抓住机遇,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措施,非常英明和正确。
记 者: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建设目标的提出,这对中国船级社和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刘正江:我感觉需要把视野放在中国大战略背景下来看待这个问题。“十三五”规划多次提及“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同时,还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城市,上海和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有了更高的定位。从中国对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引擎的定位来看,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他们都先后经历了由制造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再到全球海洋经济中心的变化,这种定位的不断发展变化,也折射出了国家对于海洋经济的日渐重视。因此,放在这种大背景下来看,《意见》的出台可谓意义深远。一方面,这意味着中国海洋经济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代,中国船级社及其相关产业也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船级社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中,各方面的工作将得到交通运输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对中国船级社而言,也意味着其将担负光荣的使命和重大的任务,需要中国船级社上下凝心聚力、精心谋划、攻坚克难、砥砺而行。
记 者:《意见》提到,坚持协同推进,引领船检行业发展。您认为应如何理解“中国船级社坚持公益保障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这一具体职责要求?
刘正江:中国船级社的主要使命是保障海运业及海洋工程的安全与高质量,以及让海洋更清洁,具有高度的社会公益保障性质,但是要真正做到高质量和公平,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船级社的特殊属性,它在整个航运产业链中,发挥着其他机构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一直以来,CCS积极倡导现代化的系统安全观,一方面把国际上有关安全链理念引进到国内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完善的规范标准;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安全链的形成并努力协调使之发挥作用。在国内船队检验和管理方面,CCS确保船舶和国内入级船舶的检验达标到位,保障沿海和内河航运的安全,显示了国家船舶检验主力军的突出作用。在国际入级船队方面,随着CCS的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航运巨头的船队纷纷加入CCS级,入级船舶涵盖各类运输船舶和高新技术船舶。到目前为止,中国船级社规范实现了对大型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船型的全覆盖;海洋工程服务由浅海挺进深海,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开展深海设施检验业务的船级社之一;工业服务领域业务不断拓展,在监理、检测、检验、检修、咨询、评估、认证、认可等领域表现卓越,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好评;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参与国家众多重要行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为重大事件和突发事故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标准制定,为国家提升国际海事影响力提供技术支撑;目前,CCS在全球布局88个服务机构,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明显体现出了船级社所特有的公益保障性。
与此同时,中国船级社所面对的又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这就需要中国船级社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国内,中国船级社面对的是世界各大知名船级社的竞争,因为其竞争对手大多属于老牌船级社,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技术积淀,跟他们同台竞争,中国船级社只能靠跨越式发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赢得最大的市场空间。在国际上,一家中国的机构要走出国门,去老牌竞争对手的地盘开拓市场,如果手中没有“金刚钻”,那么要想在欧美市场去揽“瓷器活”,难度极大。然而,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如今中国船级社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中入级船队平均船龄最年轻、港口国检查表现最好的船级社之一,国际入级船队总吨位较“十一五”末增长63%,年均增长速度处于国际船级社协会成员前列,马士基、达飞、地中海航运等国际知名船东也纷纷选择使用CCS船级,中国船级社国际航行船队中非五星旗船舶吨位占比从“十一五”末的40%增长到近60%,说明中国船级社在国际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另外,中国船级社还把国际业务拓展与国家外交工作紧密结合,多次在希腊、美国、塞浦路斯、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日本、巴西、阿联酋等地举办市场拓展、技术研讨活动,参与中美、中欧等多双边海运谈判,以行业外交贯彻国家的外交方针,成为缔结友好、加强合作的民间渠道;发起成立亚洲船级社协会(ACS);通过地中海地区委员会、主办国际油轮安全论坛和参与“造船、航运和船级社”三方会谈、东盟海事技术研讨会等国际活动,加速中国造船、航运、金融、保险等行业与世界海事界的接轨与融合。在应对利比亚撤侨、伊朗制裁危机、支持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事件中,更是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中国船级社这种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是其他机构很难代替的。
记 者:目前,中国航运业和造船业正处于产业转型期,您如何看待中国船级社在促进航运、造船以及相关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刘正江:中国是公认的造船大国、航运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和航运强国,更谈不上是海洋强国,当前国际航运市场以及造船市场的不景气,对作为航运大国和造船大国的中国带来的冲击更严重。要想走出低谷,减少负面影响,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质量,提升效益,降低风险,而这些正是中国船级社对中国相关行业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国船级社的技术所长。中国船级社要在促进航运市场公平竞争、降低海上运输或工程风险、通过技术创新和引领促进并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促进航运、造船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记 者:在高端船舶市场,业界希望中国船级社能够发挥更好的技术引领作用。那么,中国船级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刘正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下几个方面:准确定位自己的业务范围、所处位置、发展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开发和研究能力;面向未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技术积累步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服务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国际化、信息化的驱动作用。
记 者:现在业界都在呼吁协同创新,中国船级社作为联系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政府决策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刘正江:中国船级社服务对象很多,覆盖面很广,涉及航运和海洋产业链上的很多相关企业,还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等,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技术,依托的主要是规范、标准,以及专业知识;而院校的主要特长除人才培养外,就是知识发现与创新;因此,中国船级社与高校及业界合作,既解决了方向问题,又得到了技术和知识的支撑,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
记 者:多年来,中国船级社与大连海事大学的合作很多,两者的合作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展开的?
刘正江:中国船级社与大连海事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而且非常成功,成果斐然,堪称典范。一是人才培养。多年来,大连海事大学为中国船级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成为中国船级社人才的主要来源;中国船级社也利用自己的技术积累优势和一线经验优势,为大连海事大学提供了一批兼职教师,特别是CCS海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海事大学的应用,为提高大连海事大学的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二是知识发现与创新。两个单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既解决了生产一线的科研问题,又锻炼了海事大学的一批教师。三是两个单位合作活跃在国际海事舞台,共同向IMO组织提交了一批提案,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海事舞台上的声音和影响力。
记 者:今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意见》《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大连海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实施意见》先后发布,此举对促进中国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和造船强国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您认为未来双方在哪些方面会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刘正江:对于中国船级社和大连海事大学来说,未来合作的空间很大。一要加深和巩固已有的合作成果,使其落地开花结果,像由两家单位发起和参与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无人船技术与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等类似的项目,要继续加大力度,使其发挥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为国家决策和行业发展助力;二是共同整合海事科技创新资源,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增强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合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全面合作态势,助推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建设和国际一流海事大学建设;三是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导向,携手建设知识发现的研发平台,改善强国研究条件,打造有世界影响的新型智库,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政策研究,为服务国家和行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利用双方合力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和相关国际事务,参与制定国际海事公约标准,加强国际海事重点热点问题研究,切实提高中国在国际海事界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提高对国家建设海运强国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