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
摘要:宜昌与恩施毗邻,旅游业发展情况相似,所以在旅游市场中竞争是必然,但合作才是主流。本文主要通过对宜昌和恩施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侧重于恩施与宜昌的合作问题,探究宜昌和恩施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竞争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宜昌和恩施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宜昌-恩施区域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宜昌;恩施;竞争;合作
近年来,宜昌与恩施旅游业发展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两地在旅游资源构成及旅游业发展态势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及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蕴含着必然的竞争与合作性。
1.宜昌-恩施旅游发展对比分析
1.1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宜昌市目前有旅游资源约747处,已经开放的重点景区49处。宜昌旅游产业呈现“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是长江三峡旅游区,“两翼”分别是三国文化旅游、清江民俗风情旅游。长江三峡旅游区拥有的是长江三峡、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两坝一峡、屈原、王昭君等旅游核心吸引物,清江民俗风情旅游拥有则是清江画廊、北纬三十度岛、天龙湾、柴埠溪、后河等稀有资源,而三国文化旅游拥有的是玉泉寺、关陵、鸣凤山、灵龙峡、猇亭古战场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
恩施地形以山区为主,溶洞溶洼众多,其自然旅游资源以“雄、奇、秀、幽、险”著称,有被专家赞誉可以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的恩施土司城,有雄齐神秀、水陆兼备的恩施龙鳞宫,有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之称的梭布垭石林,有明澈清冽、水急滩险的巴东神农溪,有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许多著名旅游景区,旅游资源较为稀有罕见。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苗族、侗祖等少数民族占了区域内人口总数的38%,这就形成了恩施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更添城市魅力。
在旅游资源与质量方面,宜昌与恩施势均力敌,各有千秋。但两地有着相似的弱点,例如:核心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强,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
1.2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民经济稳定良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宜昌与恩施的旅游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有一些从大数据中可以看出来的共性特点,比如: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增强、旅游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等。虽然宜昌与恩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城市营销诱导、景区联动性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景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景区项目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名城印象、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2.宜昌—恩施旅游竞争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1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
宜昌与恩施地理位置毗邻,高铁只需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可进入性较好,有利于恩施加入大三峡旅游圈,成为三峡旅游的腹地。在双方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时,不会占用游客较多的旅游时间。因为交通方式的多样化,旅游线路也可以划分各种档次,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恩施“十三五”发展有关事项中提出支持恩施州境内四条高速公路建设,其中包括安来高速公路建始陇里至鄂渝界段、来凤至咸丰高速公路、五峰至鹤峰高速公路以及利川至咸丰高速公路,这四条公路都对恩施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2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相当,可协作加强深度开发
宜昌与恩施旅游业发展现状中一直存在资源开发水平较低的问题,其中虽然有旅游资源自身品质问题限制的原因,但是通过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宣传,是可以克服这类问题的。文化内涵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只有拥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才能使游客产生长久的认同感,甚至于归属感。宜昌与恩施境内并不缺乏人文旅游资源,区域内三峡文化内容丰富,魅力独特,但开发水平较低,主要可以深挖掘以下几种文化类型来丰富三峡文化的内容。第一,土家文化资源,第二,巴楚文化资源,第三,水电文化资源。
2.3目标市场趋同
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有了共同的目标市场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宜昌与恩施的主要客源市场仍是国内市场,而且主要来自于周边城市与省份,两地都属于三峡旅游区与巴楚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使得目标市场更趋一致,发展区域旅游更加具有可行性。
3.宜昌—恩施旅游竞争合作的框架
3.1丰富三峡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宜昌与恩施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分别是三峡工程的水电文化与土家文化,这也是宜昌与恩施城市旅游形象最重要的名片。因此宜昌与恩施发展区域旅游首先可以以水电文化为核心,土家文化为底蕴,丰富三峡文化内涵,为区域旅游奠定文化基调,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3.2实施差异化战略,构建布局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
宜昌与恩施旅游业发展情况相似,旅游资源重合的地方較多,但是要想实现良性竞争,拉长旅游周期生命线,必须实施差异化战略,才能达到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的目的。因为宜昌的区位条件较好,而且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可以将宜昌作为中心城市,恩施作为辅助城市,把“两坝一峡”风景区区作为核心旅游风景区,以环形向外扩散。重点培育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腾龙洞等景区,逐步将三峡大坝吸引来的游客向这些景点转移,形成旅游空间结构中的增长极模式。开发“两坝一峡——宜昌清江旅游区——恩施清江旅游区”类型的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的“点——轴”模式,这样可以增强区域联系的紧密度,促进区域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3.3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群
区域旅游合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恩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饱含负氧离子,并且水质清洌,富含硒元素,能够预防多种疾病,水是天然的保健品,而且恩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风热情淳朴,是度假疗养的绝佳去处,恩施有着发展度假养生旅游的天然优势,恩施旅游业曾经提出“洗肺之旅”的口号,反响相当不错,在发展度假养生旅游方面,以恩施为主,宜昌为辅。恩施土家文化保存的相对完整,土家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内容丰富,在土家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工作方面也优于宜昌,所以宜昌应当借鉴和学习恩施优秀的管理开发经验,增强区域内土家文化的影响力。
3.4联合宣传营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恩施与宜昌都不善于进行宣传营销,双方在宣传营销工作上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旅行社进行,这样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收效甚微。在旅游市场份额基本固化的现在,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让弱势景区有可能逆袭。宜昌与恩施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联合进行宣传营销,开拓更为广阔的客源市场。
3.5加强区域交流,学习优秀管理经验
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可以分为企业与政府两个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学习对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管理制度,也可以学习人才培养方案。政府与政府之间学习面更为广泛,例如恩施市人民政府在《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十条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旅游品牌创建、促进旅游市场营销、培植旅游文化产品、评选十强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商品研发、引导旅游节庆会展、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保障旅游经费投入等,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与评选机制,这些制度不仅适用于恩施地区,同时还值得宜昌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俞义.区域旅游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辨析[J].经济师,2007(06):99-100.
[2]曹诗图.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69-71.
[3]李永诚.湖北恩施州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战略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11.
[4]朱竑,保继刚.三峡旅游空间拓展影响下湖北恩施旅游业发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06):112-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