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良
2015年10月17日,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这一复刻了中关村创新文化基因的創新载体正式起航,这也标志着具备中关村基因的品牌资源、创新要素、创业精神扎根徐州,以中关村核心企业为领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面向全国的集聚辐射效应,在淮海城市群全面铺开。
“我们要把多年来培育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输入到徐州,把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优质资源引入到徐州。”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刘克峰表示,“中关村信息谷将会成为中关村与徐州共同的创新载体,为徐州在双创大时代下的升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的运营单位——徐州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姚建林看来,这是收获的两年。世界500强企业来了,国内外的企业家来了,“千人计划”领军人才来了……创新企业不断在此处聚集,创业服务扎实落地,一大批创业者落地扎根徐州,创新创业活动风生水起。
如今,徐州·中关村已聚集了甲骨文、华为、联想、神州数码、金蝶、360、惠普、慧聪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一大批成长性良好的中小科技企业,10月12日又正式签约科大讯飞、盛世光明、上海利业等新客户。随着这些世界级企业落户,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突显,以“甲骨文人才培养”——“华为底层云数据平台”——“印孚瑟斯上层解决方案”的大数据全产业链布局也已经日趋成熟,一个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形成,真正成为中关村在北京以外最具中关村特色的创新综合体。
“带土移植”中关村创新基因,这是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的使命所在。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经理石七林提出要求:“我们明确三大工作目标作为衡量徐州·中关村是否成功的标志,即:聚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全国科技企业,服务淮海地区;聚集江苏籍及全国创新人才在本地创新创业,将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中关村区域合作典范;将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徐州创新发展城市名片。”
按照成立伊始的规划,到2018年,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初步建设成为苏北领先的创新示范基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姚建林说:“三年的规划目标,我们两年就实现了。我们把中关村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体制‘移植到徐州,既有国有企业的规范,又有市场化的灵活,所以我们这列火车就越来越快。在今后运营中,也会像高铁一样,不断地提速。”
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正在迅速崛起,通过中关村创新文化基因与徐州当地创新资源结合的“新模式”,在这个伟大的创新时代,点燃火种。
从“放水养鱼”到“优胜劣汰”
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是继河北保定之后,中关村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国内设立的第二家创新中心。姚建林表示:“从两年前开始运营这个项目开始,我们就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中关村?如何在徐州打造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后来确定,必须要结合徐州本地产业特色,将中关村的创新精神和理念植入徐州。”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确定了一条重要的工作思路,那就是“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仅是把国内外一流的企业引入徐州,起到龙头带动的效应,还要把成长性好的企业以及创新的小微企业引进创新中心,成为“创业梯队”。
“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一直是中关村的创业精神,创新中心也把这种精神带入徐州,用中关村的精神鼓励企业发展,一些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想转型,想去尝试又担心失败,创新中心就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不管是在市场还是资金上,都帮企业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当然,国内外一流的企业来了,这也意味着服务品质也要随之提升,通过高端产业的聚集而产生“裂变效应”,这也是徐州·中关村成功的核心因素。
自从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公司和华为落户创新中心之后,一些大的科技公司也接踵而至。日前,科大讯飞、盛世光明、上海利业等新客户签约,也使得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梯队规模进一步增强,这也是区域创新的吸引力和魅力体现。
科大讯飞入驻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就是典型的案例。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作为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同时,科大讯飞是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今年4月,徐州市领导找到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团队,希望能把像科大讯飞这样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良好发展态势的企业引进徐州。此后,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团队开始接洽科大讯飞,企业对徐州的发展潜力以及创新氛围非常认可,但是核心问题是徐州与科大讯飞合作的切入点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创新中心与徐州市、泉山区的相关部门不断沟通,一起寻找科大讯飞落户徐州后的“落脚点”,经过半年时间的不断碰撞,最后找到了解决方案——科大讯飞的技术可以和徐州的教育结合,把语音系统引入到徐州的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同时,部分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引入徐州——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把高科技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
园区如何良性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引进的同时,也面临着“淘汰”的问题。“转型升级是阵痛,对我们而言,优胜劣汰的选择更痛。”姚建林坦言,在创新中心建设初期,一些企业进驻园区,通过这两年发展,发现根本不适合创新中心。“如何淘汰这些企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课题。我们会和企业的管理者坦诚交流,企业有难处,我们能理解。创新中心有扶持政策,但不是无限制的,扶上马可以走一程,但是不能一直救济。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经营能力的问题,或是发展方向和时代与市场确实是不符的,就知难而退了。有些企业,我们通过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宜的成长环境,找一些低成本的写字楼,从而帮他们找到定位,良性发展。”endprint
从“放水养鱼”到“优胜劣汰”,都是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規律,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大趋势。将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优质企业吸引到创新中心,实现把徐州·中关村建设成为苏北地区示范引领高科技园区,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团队充满信心。
做好园丁,遍洒“阳光雨露”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这也是中关村信息谷公司与南宁市合作的示范园区。总书记强调,开展区域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重在互利双赢,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建设创新示范基地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务、有机的产业配套、先进的技术支撑,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总书记的指示,对徐州·中关村的发展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对徐州信息谷项目团队来说:企业是种子,我们是园丁,市场提供土壤和养分,政府是阳光雨露,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再勤奋一些,帮助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当好园丁,就是要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搭建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流平台,目前徐州·中关村的淮海双创检测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都已经初具规模。
这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徐州信息谷团队一直在思考:中关村确实有很多资源,哪些资源可以用,哪些资源不适合,这需要一个甄别的过程。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企业要来发展,需要有落地的项目,这就需要与当地政府有一个沟通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辨别哪些创新的理念是与中关村契合的,这样就可以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带土移植中关村的创新基因,与当地发展环境完全契合,建立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帮助实现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营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打造能让企业良性成长的土壤——这也是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为之努力的方向。
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团队把这些企业吸引过来,不仅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也为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一些中小企业也在创新中心聚集,形成良好创业氛围的同时,创新的土壤也在这里产生“聚变”,“小巨人企业”也就成为创新中的“明日之星”。
通过打造类似中关村科技金融的生态系统,创新中心联合投资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实现发展和扩张,从而实现未来的上市计划,这也是徐州信息谷团队目前在做的工作。
通过不懈的努力,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要实现“示范效应”,不但要辐射带动淮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更要成为江苏实现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板块。
运营团队的“本土化”,也是中关村创新基因实现辐射的重要一环。石七林说:“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定位就是轻资产运营,主要目标是输出管理经验,在当地培养团队,将中关村的烙印‘镌刻其中。”
按照石七林总经理的期望,这也是一种“创业”——扎根徐州三年,将中关村多年的管理、园区运营经验带入创新中心,培养一个擅长“攻坚战”的团队,用中关村的精神感染和带动他们,将徐州·中关村的事业进行到底。
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关村信息谷总部的要求,姚建林表示:“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不一样了。那是绿皮火车,车头带着车厢往前跑,现在动车比它快,是因为除了火车头,后面还有一个车尾,一头一尾都可以增加动力,车头负责牵引,车尾负责推动。高铁比动车更快,这是因为每一节车厢都产生动能。当把所有经验都传授之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火车头,前进的速度就会特别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提前完成既定任务的根本原因。”
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的成果,不仅仅是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带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而这些地级市创新创业氛围,也提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不仅是把企业引进来,团队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品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让企业扎根徐州,不断扩大规模。当地政府也看到中关村在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心里也很有底。
随着中关村创新基因的悄然植入,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之上,这个聚集创新政策、创新人才、科技金融、技术平台、交易平台等要素,链接中关村+、政府+、互联网+的全天候融合创新生态圈也正迅速崛起。
牵手硅谷,加速“国际化进程”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自主创新技术资源的高度聚集,吸引着嗅觉灵敏的资本蜜蜂如采蜜般追逐。如今,中关村依靠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四轮驱动”,不仅成为中国的创新创业高地,也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局部领域“领跑者”。中关村逐渐摸索出了清晰的国际化发展轨迹并总结出了先行先试的发展模式,而这些经验与做法也为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提供了范本。
6月1日,中美(徐州)2017协同创新合作发展论坛举办,通过徐州与硅谷的国际合作交流,借助中关村发展集团(硅谷)创新中心的资源,构建一条徐州与美国高科技资源对接的“绿色通道”,搭建起徐州与美国硅谷、中美科技企业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桥梁,为徐州科技产业发展引进更多新技术、新模式和高端人才。
科技园区国际化,不仅是要“引进来”,还要主动“走出去”。8月8日,在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的助推下,徐州·硅谷科技交流中心在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揭牌。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是中关村海外战略核心,承载着建设横跨中美一站式高科技企业成长平台,帮助高科技项目孵化加速,促进中美科技人才与文化交流互通的历史性任务。
11月1日,“国际高端项目对接暨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成立两周年活动”举行,来自硅谷的10个最尖端原创科技的创新项目以路演的方式现场展开对接,并与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投资机构达成意向合作,意向投资金额近3亿元人民币。徐州市副市长、泉山区委书记赵兴友表示:“希望借助协同创新平台,使来自美国硅谷的项目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期望凭借徐州·硅谷科技交流中心这一平台,努力实现项目与技术对接、知识与产业结合、技术与市场互动、创业与投资共赢。”endprint
石七林总经理对此也寄予厚望:“徐州·中关村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为工作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类中关村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做出了徐州的特色。举办国际高端项目对接会,展示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工作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为徐州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
国际化征程启航,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也将大有可为。
创新火种,照亮“淮海大地”
随着诸多项目的纷纷入驻,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将采取企业孵化、对接资金等服务形式,建立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启动后期项目对接和落地工作,深入服务硅谷项目来徐落地发展。
姚建林说:“企业缺项目,我们帮助他们找订单;企业缺人才,我们协助他们解决——一个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所有问题的园区,无疑就会有好的口碑,自己也能迅速发展。这几年徐州市的招商引资力度非常大,考察的企业家也很多,他们看完园区后,一般都会首选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在北京有很好的口碑,到了徐州,口碑也是与日俱增。因为我们做的不是‘招商的工作,而是真正的创新合作,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奋斗和实现的目标。帮助企业实现创新理念变成市场化的产品,解决他们的各种后顾之忧,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这也是很多客户首选徐州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原因。”
從最初的40多家入园企业,到如今的230家,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面临的不是如何招商,而是有着“幸福的烦恼”。有两家企业同时想要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场地,这两家企业都很不错,发展势头也都很好。于是公平起见,创新中心同时通知这两家企业签订入驻合同,先到先得,结果后一家企业比上家企业慢了3分钟,因而失之交臂。
企业自身发展非常良好,不断创造经济效益,才能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如同建设高楼大厦,根基最为重要,对于一个搭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工程而言,这也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按照徐州·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在中国开启新时代的当下,他们也吹响了号角。
未来,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将借鉴中关村政策经验,借助政府有形的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大数据、节能环保产业的引入力度,引进优质企业;同时,借助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优势资源,通过市场化聚集四大创新要素,推动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人才落户;引进两类创新主体,聚集龙头企业和成长型创新企业,引进一批瞪羚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增强聚集效应;依托创新中心、创新汇路演厅、双创服务平台、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聚集中关村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总占地5.9平方公里的江苏淮海科技城,也正在规划当中。江苏淮海科技城是徐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打造的产业片区,包含徐州软件园、矿大科技园、2.5产业园、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等建成载体及规划中的周庄、七里沟产业研发中心,其功能定位为,徐州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和淮海经济区最具优势的国际性科教创新研发型综合基地。这是打造区域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和弯道超越的重要支撑。蓝图画就,这座产业新城也将在淮河大地崛起。
两年很短暂,但带来了以点带面爆裂式增长,成绩背后,就是即将再次启程的“新时代”。
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这块区域创新的“试验田”,深植中关村创新基因的“火种”,或将点燃这个伟大的时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