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CHAN&SONS是一家传承三代的老店。第一代店主陈荣华,是陈风凡的祖父,在运作店铺时极为重视自身技艺,把衣服的细节做到无懈可击是他毕生的追求。第二代店主陈家宁是陈风凡的父亲,他在父辈追求细节的精神上,融入了对数量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第三代店主陈风凡则更在意将工匠的细腻技艺与客人的个性风格有机融合,他说他更注重强化每一位客人的独特风格,努力将古典工艺焕发出时代特性。
上海洪帮的世纪迁徙
1940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红帮裁缝们出走上海,随客户迁徙至海外。1950年,红帮裁缝陈荣华在香港开创了自家的西服定制店,1982年长子陈家宁接手,并将公司名称改为W.W.CHAN&SONS,一直延续至今。香港的西服定制店在鼎盛时期有一二百家,如今坚守下来的已为数不多,W.W.CHAN&SONS是其中之一。
2002年,陈家宁把父亲的事业从香港带到上海,成为最早入驻上海茂名南路(西服定制一条街)的店铺。西服定制重回市场,西服定制一条街的生意日益红火,但是两三代人追随同一家裁缝店的情况,却再也看不到了。
基准之下寻求革新
“裁缝不需要风格,需要标准,国际标准。”这是陈家工艺的基准,也是第二代店主陈家宁五十年来恪守的原则。
这个基准细致到,所有衣服在制作中都要“对条、对格、对花纹”,衣领、口袋、袖子等位置的面料必须最大程度对上纹路。这对于以“服贴”为前提的定制来说,是一门大学问。但是陈风凡却拒绝“循规蹈矩”,西装领带混搭牛仔裤的他,很潮很时尚,与父亲陈家宁的“使命感”和“从一而终”相反,他反抗墨守成规,拒绝接受“标准”的束缚。
英国的时装定制圈有一句老话,如果老的客户去世了,那么这个客户群就少了一个了。定制西装的价格限制着客户群的扩张,无法完全融入日常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大牌时装的衍生和各种超乎想象的变化,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在穿衣打扮方面,也开始越来越讲究多元化了。
通过版型的微调和细节的设计,在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达到更具个人气质的定制西装。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但身负家族传承使命感的陈风凡无比坚定。
作为一枚资深围棋爱好者,陈风凡闲暇时会参研古代棋手的棋谱,一窥天才们的奇思妙想。他深信“棋品如人品”,举手落子间都是品格修养的体现——是否能在棋局中处变不惊,又能否做到胜者不骄、败者潇洒,只有极为专注地下棋时,人的微妙变化才会浮现出来。
Q&A
你如何看待“传承”这件事儿?
在外人看来,是非常美的。尤其中国是很讲究尊师重道的,将过往的我们认为是“结晶”的东西传到现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你如何看待这个品牌?
这个品牌能够将正装西装的工艺磨砺到极致,做得非常细。手工的技艺甚至可以接近机器的细腻度,行内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这个品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
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去了解、欣赏我们这个品牌。我们定制,其实并不像以前那种概念,觉得自己是绅士,就整天都需要穿正装,出去经常都要很优雅、很儒雅。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这样子了,当然也会有人这样,不过我觉得主要重点不是放在这些人身上,而是,这种元素能够更好地让更多人去融合在一起。就比如说我啊,我并不是一个必须要穿正装的人,可是我也可以穿正装,而且我正装当中也会有自己的一面,里面也会有自己比较休闲的风格,区别于一板一眼的比较单一的风格吧。我们就是让更多人觉得,自己可能不会穿正装,但愿意去尝试,衣橱里面偶尔有一件正装去混搭或者偶尔想尝试一下正装。我觉得这一方面我是想很努力去做的。
在此之前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从小到大都会承受一些自己不明白、长辈也没有说明白我要做什么的事情,就知道学业结束了之后要做这个。后来开始了解这个行业并且爱上这个行业,了解这些工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哪里,然后开始慢慢地摸索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有想过放弃吗?
也有想过放弃之类的,可是到后来就慢慢明白到,其实很多人都没有选择呢,对于没有选择、没有什么太多的空间的前提之下就自己去这样放弃,就这样去不干了,可能有点说不过去。
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吗?
比较满意。
和你一样的年轻人多吗?你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对待事业的态度?
这样的人应该不多吧。大多数从事这方面的人可能还是因为选择性比较少吧。要么就是学完之后再去做自己的事情,传承的部分在最终选择的事情上可能就占了其中一小部分。对我来说,可能这就是跟家庭之间的纽带。
如果重新选择,还会做这件事情吗?
可能还会。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吗?
有趣不有趣还是因人而异吧,毕竟有不有趣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工作之外经常做什么?
喜歡交特别的朋友,然后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前会打篮球,现在偶尔会下象棋,从棋中可以窥探对方内心的律动和性格。
你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思考、吃面、下棋、遛弯儿。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腿可能会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