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友
(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产业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广西制造业的实证
朱华友
(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产业外部性分为MAR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是集聚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影响了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文章在理论上分析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广西2005-2014年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效应。结论表明广西制造业集聚带来的MAR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而Jacobs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正效应不明显。此外,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均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创新、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职能、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经济转型发展;关系机理
产业集聚是空间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而由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主要包括马歇尔(MAR)外部性和雅各布斯(Jacobs)外部性①Martin et al.(2008)认为,除了马歇尔(MAR)外部性和雅各布斯(Jacobs)外部性,还有一种空间外部性是波特(Porter)外部性,由美国管理学家波特提出。波特外部性主要从行业竞争角度提出,本文未进行研究。。马歇尔认为同行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可以产生知识和技术的外溢、中间投入品的共享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因此这种动态的行业内集聚经济也被称为马歇尔外部性(MAR externalities)[1]。而跨行业集聚经济称为雅各布斯外部性[2],其内涵是区域经济多元化与经济总量带来的好处。胡佛区分了产业集聚中两种不同的外部性:一是产业内企业集聚在一起组织生产形成的外部性,称之为地方化经济;二则是与一个特定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的利益,或者说产业多样化造成的外部性,称之为城市化经济[3]。在文献中一般将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称为静态外部性,分别对应动态外部性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静态强调其对产业格局的影响,动态更侧重其对某个地区或城市的产业增长[4]。
转型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既要实现体制的转换,又要实现经济的发展[5]。对地区而言,转型发展的内涵则表现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与效率、经济结构优化与提升两方面的内容。产业外部性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技术外溢、学习创新效应等发挥作用。现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产业集聚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而关于细分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对提升区域经济绩效和经济结构优化从而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较少。
广西是产业承接大省。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产业在广西形成集聚经济,形成了汽车、机械、食品、冶金、石化、有色金属和电力、造纸、造船等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广西经济发展。但是这些产业集聚的效应怎样、产业集聚外部性又是如何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等需要深入探讨。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首先构建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关系机理的理论框架,然后以广西制造业为例,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作用特征及原因,为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
文献关于产业外部性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一些研究支持MAR外部性,不支持Jacobs外部性。Henderson以美国和巴西2位数制造行业的地区横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其研究发现在中小规模的地区经济集聚中,产业专业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效应,而产业多样化的作用并不显著[6]。接着,Henderson以美国5个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外部性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产业增长中存在强的MAR外部性(地方化)和弱的Jacobs外部性(城市化)[7]。Mukkala,K以芬兰83个内陆次区域的3个制造业子部门的1995年和1999年数据,基于生产函数法研究了集聚经济与地区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制造业部门中主要是MAR外部性(地方化经济),而不是Jacobs外部性,并且地方化经济促进了小企业的发展[8]。Martin等用法国1996-2004年间个体企业数据实证性分析了空间集聚活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法国企业存在显著的MAR外部性正效应,但不存在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9]。范剑勇等基于我国县级层面1998-2007年3个高科技产业的数据,研究表明:专业化经济能够显著提升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而多样化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10]。
(二)一些研究支持Jacobs外部性,不支持MAR外部性。与Marshall相左,Jacobs认为产业多样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集聚经济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越能促进地区生产率的提升[1]。Ellison和Glaeser运用EG指数对美国制造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支持Jacobs外部性[11]。Batisse使用中国29个省30个制造业1988-199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部性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发现产业外部工业环境的多样性即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的竞争度有利于产业的增长,但产业专业化即MAR外部性对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负[12]。程中华和于斌斌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其研究表明产业多样化对我国地区工资水平提升起到了正向效应,而产业专业化却是显著性的抑制作用[13]。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产业聚集模式对创新的作用,如Feldman and Audretsch考察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对美国新产品的影响,他们的结论表明,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能促进创新[14]。
(三)一些研究同时支持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Forni等通过意大利3位数行业的就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专业、多样化对意大利制造行业部门增长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揭示产业集聚效应对地区产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绝大多数制造行来说,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都能起到显著地促进作用[15]。彭向、蒋传海使用我国1999-2007年间30个地区21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区域内知识外部性、企业竞争对我国制造业区域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地区产业创新方面,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影响程度不同,而区域内企业竞争对创新的影响显著为负[16]。王春晖、赵伟从区域开放的视角,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认为地区产业升级中同时存在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17]。
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外部性,其效应和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地区而言,集聚什么样的产业、以什么形式集聚等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这有利于地区经济绩效的提升,也有利于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
如前所述,产业外部性主要由相同产业集聚与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两种集聚经济产生的,其中,MAR外部性的经济成因主要有三个:投入的共享、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溢出;Jacobs外部性更多的是由多样化产业空间集聚带来的,促进产业的发展。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分别通过各自的作用机理促进地区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
相同或相似产业在同一地区空间集聚带来的是MAR外部性。企业的竞争与协同合作,使得行业间实现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这样企业可以享受专业化投入带来的好处,即业务流程的改善、贸易成本的降低。同时,产业内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的共享,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而且集聚产业会通过传导机制促进与其相关的产业提升经济效率,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绩效增长,进而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厂商之间的协同集聚带来的是Jacobs外部性。不同产业集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产业间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促进了技术创新,并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在产业间扩散,使得该地区具有创新连锁效应。同时,不同产业集聚使得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多样化人才和市场,该地区在获得企业创造的更多价值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形成区位优势。在创新连锁效应和区位优势作用下,地区内产业链得以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总的来说,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共同作用机制是专业化投入、人力资本集聚和知识溢出三种机制。其不同之处在于:MAR外部性的专业化的资源投入、人力资本的集聚共享和相同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降低了贸易成本,从而提升了地区经济绩效。Jacobs外部性多样化人才的流动交流和不同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地区内产业链得以延伸,产业结构优化。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产业集聚-集聚外部性-经济绩效提升与经济结构优化-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传导机制。
为分析产业外部性与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采用下列隐函数模型:
其中,Ait表示技术水平,由专业化指数RZI(MAR外部性)和多样化指数RDI(Jacobs外部性)决定。其中,STRUit表示产业结构调整指数,PRODit表示经济增长指标,由技术水平Ait、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政府干预程度GOV和人力资本EDU共同决定。将技水平函数代入经济转型发展函数中,考虑到模型中变量可能会出现异方差性,故将模型对数化处理。同时,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我们假设MAR外部性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专业化指数RZI的平方项,最终得到以下两个模型:
其中,i表示城市,t表示时期,STRU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表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PROD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表示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①本文多数参考文献中,多是以劳动率指代经济增长,这里选用人均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劳动率的指标。。模型中加入专业化指数的平方项(LnRZIit)2则是为了验证前面非线性假定,α1符号不确定。加入的RDIit代表产业的多样化水平,预期β符号为正。将FDI(外商直接投资水平)、GOV(政府干预程度)和EDU(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加入,μit为随机扰动项。
1.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涵中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绩效提升两层含义,故这里选用产业结构调整指数STRU和经济增长指标PROD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衡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绩效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指数STRU采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增长指标PROD采用人均工业总产值来测度。
(2)解释变量。根据相关文献的度量方法,分别采用产业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多样化指数来衡量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专业化指数(衡量MAR外部性水平),有绝对衡量指标和相对衡量指标之分,这里为了更加客观、合理地反映广西产业专业化的外部性(MAR外部性),选用了相对衡量指标RZI,其公式表示为RZIi=Maxj(Sji/Si),,其中,Sji表示i城市中j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而Si为所有j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重。产业多样化指数(衡量Jacobs外部性)选用与产业专业化指数相一致的RDI,其公式表示为RDIi=1/∑j∣Sji-Si∣,这里的Sji和Si同上。
(3)控制变量。考虑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外商投资、政府干预、知识人员的比重等,必然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政府干预程度(GOV)和人力资本(EDU)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遵从文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年度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各年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以各年度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进行折算,并按照GDP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滑调整。对于政府干预程度(GOV),本文采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反映政府干预程度。人力资本(EDU)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教师与学生的比率作为代理变量。
2.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广西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经济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广西统计年鉴》(2006-2015)。计量分析使用的软件为Eviews8.0。
1.产业外部性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验证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做了四种不同情况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在①基础上,依次加入MAR外部性的平方项(LnRZI)2、Jacobs外部性的平方项(LnRDI)2以及同时加入二者,形成了②③④。从四种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较大,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
表1 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回归估计结果
MAR外部性在模型中用RZI(专业化指数)来衡量,从检验结果来看,①中RZI的系数为-0.078,且显著性水平达到10%。在①的基础上加入了RZI的平方项,形成②④,在②和④中RZI的平方项的系数分别为0.099和0.087,虽然显著性水平未达到10%,但可决系数达到0.98左右,说明该项加入合理。四个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MAR外部性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影响,且RZI的系数均为负,RZI的平方项系数均为正,故认为MAR外部性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Jacobs外部性在模型中用RDI(多样化指标)来衡量,从检验结果来看,①②中RDI的系数项的t值都未超过0.5,显著性水平并未达到10%。在①的基础上加入了Jacobs外部性的衡量指标RDI的二次项,形成③④,虽然可决系数达到0.98,但该项的t值较小且为负值,说明这一项加入的不合理,检验结果不显著。模型检验结果显示,RDI系数项均为正,说明Jacobs外部性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正效应。
在①②③④估计结果中,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的系数均为正,且在②中的t值达到0.25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是有利的,但是其效果不显著。虽然政府干预程度(GOV)系数项的t值虽均未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但是其系数项均为负,表明政府干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较小,但起负效应,即政府干预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EDU)的回归分析,其系数也均为负,t值也均为达到10%的显著水平,可知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起较小的阻碍作用。
2.产业外部性与地区经济绩效提升
同样,为了验证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地区经济绩效提升的关系,本文在模型(2)的基础上做了四种不同情况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⑤基础上,依次加入MAR外部性的平方项、Jacobs外部性的平方项以及同时加入二者,形成了⑥⑦⑧。从四种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来看,可决系数较大,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
表2 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回归估计结果
对于MAR外部性,从检验结果来看,⑤中RZI的系数为-4.301,且显著性水平达到10%,RZI的平方项加入后,⑥⑧的可决系数R2达到0.98左右,说明该项加入合理。⑤⑥⑦⑧的检验结果显示,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且RZI的系数与RZI的平方项系数的正负相反,故认为MAR外部性对地区经济绩效提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对于Jacobs外部性,从检验结果来看,⑤⑥中RDI的系数项的t值都未超过0.8,显著性水平并未达到10%,但在加入RDI平方项后,⑦⑧中RDI项系数变为负数,显然该项的加入不合理。⑤⑥⑦⑧的检验结果显示,Jacobs外部性对经济绩效提升有影响,且是正效应。
在⑤⑥⑦⑧估计结果中,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的系数均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于经济增长是不利的,且其效果不显著。政府干预程度(GOV)系数项的t值的显著性水平达到1%,且其系数项均为正,表明政府干预对经济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强。对于人力资本(EDU)的回归分析,其系数也均为负,t值也均为达到10%的显著水平,可知人力资本并未促进经济增长。
3.结论分析
从实证来看,MAR外部性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绩效提升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是非线性的。可能的原因是,广西制造业集聚多是食品、机械加工制造和能源依赖型制造业,这些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逐步进入成熟期且增长乏力,加上技术密集型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足,导致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难度大。
Jacobs外部性虽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绩效提升起正向作用,但并不明显。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广西产业结构较为简单,产生的外部性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广西专业化产业模式使城市产业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刚性结构”,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但不利于经济绩效提升,这与一般理论相悖。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发生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尤其是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级化”和“生产性服务化”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广西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加工制造业以及资源依赖型产业,外商进行的更多是低附加值产业的转移。
虽然政府干预程度(GOV)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作用较小,但对经济绩效提升起较强的正向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政府干预经济效果好,同时政府的市场资源的配置偏好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较小的阻碍作用,与理论不符,可能的解释是广西人力资本的投入多为低层次劳动力,专业技术型人才不足,所以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推动作用。严重的智力外流情况,强化了这一劣势。
主要结论如下:
(1)MAR外部性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绩效提升有影响,呈非线性关系,且其作用效果不明显;(2)Jacobs外部性虽然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绩效提升起正向作用,但其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没有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3)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广西的产业结构调整起推动作用,对经济绩效提升起阻碍作用,但其作用力不大;(4)政府干预程度对广西的产业结构调整起阻碍作用,对经济绩效提升起促进作用,不利于地区经济转型发展;(5)人力资本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未发挥应有的正效应,影响了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根据上述结论和原因分析,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借鉴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于拥有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大天然优良港口的城市,要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为资本的进入提供便利的交通,为企业降低贸易成本,形成集聚吸引力,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发挥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绩效提升的双重促进作用。
其次,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创新。广西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现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同时注重发展本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使得产业集聚外部性能够同时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三,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招商引资体系。利用广西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外资利用率和资本边际汇报率。同时注重创新投融资体制,培育出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为广西制造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第四,依托市场经济,鼓励创新创业。利用市场经济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创新创业,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由初级加工产业向深化加工产业、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化。通过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注重人才培养,重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 Macmillan,1920:87-88.
[2]JACOBS,J.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69:45-46.
[3]HOOVER EM.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Leather Industrie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
[4]贺灿飞.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1-9.
[5]厉以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考[J].中州学刊,1996,14(6):21-25.
[6]HENDERSON,V.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6,19(1):47-70.
[7]HENDERSON,V., Kuncoro,A.,Turner, M.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1067-1090.
[8]MUKKALA K.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Finnish Manufacturing Sector[J].Applied Economics,2004,36(21):2419-2427.
[9]MARTINP, MayerT, MaynerisF.Spatial Concentration and Firm-level Productivity in France[Z].CEPR Discussion Paper,2008.No.6858.
[10]范剑勇,冯猛,李方文.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世界经济,2014,(5):51-73.
[11]ELLISON, GLAESER.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1997,105:889-927.
[12]BATISSEC.Dynamic Externalities and Local Growth: A Panel Data Analysis Applied to Chinese Province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3):231-251.
[13]程中华,于斌斌.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4,36(6):86-94.
[14]FELDMANA, M.P., Audretsch, D.B.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409-429.
[15]FORNI, M., Paba,S..Spillovers and the Growth of Local Industries [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Economics,2002,50(2):151-71.
[16]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1,10(3):913-934.
[17]王春晖,赵伟.集聚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升级:一个区域开放视角的理论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4(4):67-77.
F061.5
A
1002-3240(2017)01-0067-07
2016-1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再地方化与地区转型发展:机理与路径”(批准号:4157111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产业集聚的企业根植性、外部性与地区转型发展”(批准号:LY16D010002)
朱华友(1967-),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责任编校:唐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