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求“真”的路径与价值*

2017-12-14 08:28陈风雷
江苏教育 2017年83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情境

陈风雷

化学教学求“真”的路径与价值*

陈风雷

针对教学实践中假探究、假情境等一系列“失真”现象,有必要提炼形成相对系统的“真”化学教学思想,倡导广大教师通过“真”情境、“真”实验、“真”探究等路径追求“真”化学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课程的应有价值。实践表明,“教学即研究”是化学教学求“真”的根本保障,能使学生从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观念、领悟学科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即研究”

新世纪以来,我国以“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一线化学教师也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使课堂教学呈现崭新的时代气息。但是,由于中学教师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假探究、假情境等一系列“失真”的现象,甚至在一节课里存在“课题导入、教学内容、实验操作、课堂练习、小组合作、课堂环节、新授程度”等同时“失真”的现象。[1]

针对教学中的这些“假”或“失真”的现象,一些学者分别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过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对策。[2~4]笔者以为,有必要提炼形成相对系统的“真”化学教学思想,倡导广大教师追求“真”化学教学,让学生“真”学化学,学“真”化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真”,意指真实,与“伪”“假”相对。学科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化学教学对“真”的追求,应该通过“真”情境、“真”实验、“真”探究等主要路径,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课程的应有价值。

一、选择“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等有关因素。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含能够促进学生在其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教学情境既可以是帮助学生从事学习或探究活动的社会氛围、物理环境和背景事件,也可以是教师用来阐明知识意义的图片、视频、多媒体等情境素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的常规工作,真实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1】“物质的量浓度”的新课引入。

对比表1中的两种情境创设方式,不难发现,按照“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情境2中呈现的“葡萄糖注射液、白酒、牛奶及血检报告单”比情境1中的语言描述显得更“真”,更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兴趣。而且情境2中不同浓度的表达方式都体现了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关系,能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认知框架,广义理解溶液浓度的内涵,并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表1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情境

二、运用“真”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真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中介。要形成有关物质的概念,必须从揭示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通常都需要依靠人为控制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才能显现出来。内隐在物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需要借助化学实验中的有关现象来揭示。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也需要通过对应的化学实验来验证。所以,化学教学要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以及交流讨论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案例2】一道有关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题。

某实验小组用图1的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图1 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这是一道在有关教辅用书、家教网站中流传广泛的习题。笔者曾按图1装置在改变鼓入空气的速度、加热甲瓶水温等变量的情况下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只要是匀速鼓入空气,铜网表面总是保持红色或黑色,而不是红色与黑色交替呈现。究其原因,是由于空气经热的乙醇后形成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其中的乙醇与氧气在铜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这时,如果乙醇过量或两者恰好完全反应,铜网表面就保持红色;如果氧气过量,铜网表面就保持黑色。而教科书中的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是将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待铜丝表面氧化成黑色之后再插入乙醇中,这时因氧化铜被乙醇还原又恢复红色;取出铜丝,重复实验,就能观察到铜丝表面红色与黑色交替的现象。也就是说,要让图1装置对应的实验中出现铜网表面红色与黑色交替的现象,就要使混合气体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让其中的氧气一会儿不过量一会儿过量。由此表明,不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仅凭主观臆想,就可能形成不正确甚至错误的概念。

早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校由于受条件限制,曾一度出现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末又兴起过仿真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进行电脑动画模拟;随着电子教学设备的配套与完善,几乎每个教室都有电脑投影设施,有教师又用视频录像替代了现场实验。黑板上做实验等于没有实验,电脑动画模拟使实验严重失真,而视频实验,虽然操作准确、现象清晰、绿色环保,但是只能观察不能闻嗅,只有正确没有失误,只能顺从无法自主,缺乏真实的现场感,更没有实验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心理体验。由此,教师应该准确理解实验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真实化学实验对揭示学科知识真谛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应有作用。

三、组织“真”探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用以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观念、领悟学科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科学探究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奠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基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年来,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科学探究不仅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而且在语言文学以及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假探究现象,比如,探究中当少数学生发现与他人不同的现象或与教科书不一致的地方时,教师不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引导,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接按照课前预设将教材中的知识或结论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还不如不设计所谓的探究环节,免得学生的积极性因自己的发现或疑问被教师忽略和排斥而深受打击。

另外,还有教师为了避免学生自主探究路径的多元化而耗费教学时间,于是就在“学案”中统一规定探究程序,而不是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优化的探究方案,使得探究活动变得标签化和表面化,从而失去了探究的本来韵味,削弱了探究的应有功能。所以,化学教学要组织“真”探究,让学生真实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并从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观念、领悟学科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除了上述的“真”情境、“真”实验、“真”探究以外,也有学者提出了“真”参与、“真”问题等路径。“真”参与认为,“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只有在基于一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的保证下,才能将科学探究的方法运用自如”,从而获得探究能力的切实提升。[5]“真”问题认为,真实性化学问题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化学实际应用、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史、研究性学习等情境。“真实性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策略更适用于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把现在化学问题解决的学习经验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6]。 可见,“真”参与是要让学生进入“真”探究,“真”问题是要追求“真”情境。换言之,化学教学对“真”的追求,基本可以概括为对“真”情境、“真”实验、“真”探究的追求之中。

江苏省特级教师陆军在对美国哈佛大学达克沃斯教授“教学即研究”思想广义建构的基础上认为,“教学即研究”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其中,教师应该研究教学的全部要素,不断探寻“教学为什么要研究”“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和“教学怎样进行研究”等基本问题的“时代答案”和“自己答案”[7]。 实践表明,“教学即研究”能引发教师针对具体教学任务,从与“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对应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基本问题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并通过对“真”情境、“真”实验、“真”探究的追求,保障“真”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践行“教学即研究”的思想,在研究中辨别“真”“伪”,做到去伪存真,从“真”出发,在“真”情境、“真”实验、“真”探究中实现化学课程的应有价值,从而使学生从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观念、领悟学科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1]王荣桥,何英红.还化学公开课真实的面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05).

[2]魏雯,陈益,陆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在探究中实现新课改理念[J].化学教学,2006(07).

[3]邱绍方,邹爽,王艾玲.化学教学中假探究的成因及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5(11).

[4]宋立坤.让真实的化学实验回归化学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1).

[5]李伏刚.化学:让学生真参与、真体验、真探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9).

[6]刘江田.真实性化学问题命题研究[J].化学教育,2007(01).

[7]本刊编辑部.教学即研究:从实践到主张——对话陆军[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7(06).

G633.8

A

1005-6009(2017)83-0050-03

陈风雷,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DHA14033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护患情境会话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