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沐颖 于涛
中国新疆和田粮农变菜农收益翻番
□文/滕沐颖 于涛
“同样种一棚蔬菜,师父卖5000元,我卖3000元,问题出在哪?”49岁的艾合买提托乎提·库尔班尼亚孜一头扎进大棚“面菜思过”。
种菜20年,艾合买提托乎提第一次有了危机感。眼看村子里男女老少都在“动脑筋”,通过学语言、学技能走上脱贫致富路,他生怕自己一不留神,掉队了。
距新疆和田市区3公里的托万阿热勒村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艾合买提托乎提的“师父”高凤涛,是上世纪90年代来南疆种菜的山东农民,也是改革开放后率先把市场思维带进村的人。
“老百姓常年住在沙漠边缘,不擅长种菜,冬天也很少吃菜。”高凤涛把所有的钱投进蔬菜大棚。隆冬时节,反季蔬菜被市区消费者“秒杀”,韭菜5元一公斤,辣椒30元一公斤,高凤涛月入1600元,相当于当地粮农年收入的一半。
艾合买提托乎提没想到,只要适度改良土壤、引水灌溉,气候干旱、耕地狭小的和田地区也可以大规模种菜。他更没想到,“七月葫芦八月椒”,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时间游戏,南疆菜农足以收益翻番。面对自家的3亩苞谷地,艾合买提托乎提向邻居高凤涛拜师取经。
选种、育苗、带徒弟,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十几户人家变“粮农”为“菜农”,托万阿热勒村的苏开墩菜地、亚布拉克菜地渐成规模。每年秋冬季,喀什、乌鲁木齐等地的菜商慕名而来,一次性蔬菜交易近千吨。
外来师父带本地徒弟,最难克服的是语言关、技术关。高凤涛说:“进入科学种菜阶段,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护都是专业问题。”同样的土壤,同样的菜种,徒弟超不过师父,只能以“菜鸟”自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今年2月,托万阿热勒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村级脱贫攻坚实施规划》,大规模组织国语夜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班,并邀请外出务工人员开讲座、谈现代文化。驻村第一书记阿不都赛买提说:“富了脑袋,才能长久地富口袋。”
种菜之余,艾合买提托乎提最大的热情就是学汉语。当着记者的面,他用尚不流利的普通话向高凤涛“发起挑战”。今年,父子俩齐上阵,共承包19个蔬菜大棚,比师父还多出4个。
“菜鸟”起飞正当时,一畦畦柔弱的辣椒苗、茄子苗泛发新绿,艾合买提托乎提父子俩守着暑日盼冬来。
8月13日,新疆哈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的瓜农收获晚熟哈密瓜。连日来,三塘湖镇千余亩晚熟哈密瓜陆续成熟,吸引众多客商前来订购。
8月13日,新疆哈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的瓜农将哈密瓜装箱。
8月13日,新疆哈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的瓜农将哈密瓜装车外运。 □图/新华社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位于亚欧大陆桥中国最西端,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西承中亚五国,东接内陆省市,处于上合组织成员国与观察国整体区域在西部的核心位置,也是中国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距离最近、最便捷的开放窗口。距上海4818公里、乌鲁木齐670公里,距中亚中心城市、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市378公里。目前实行的是霍尔果斯口岸、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霍尔果斯市“四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运行机制。
霍尔果斯公路口岸是中国最早向西开放的口岸,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公元1881年正式通关。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2003年中哈两国元首达成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贸合作的示范区。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2006年6月,合作中心开工建设。2012年4月18日正式封关运营。为支持合作中心中方区建设,国家设立了9.73平方公里的合作中心配套区。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将霍尔果斯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窗口,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沿边开发开放的示范区。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提出构建以“特区”为龙头,以伊宁市、奎屯市为两翼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集全州之力打响霍尔果斯品牌。我们按照“四个全面”建设战略布局,以“抢跑者”、“领跑者”、“长跑者”姿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排头兵、“四港一谷”先行区和综合性国际前沿城市,建成国际贸易自由港和无水港、横跨中哈的中亚自由贸易区,更好地服务伊犁、服务新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开启建设“西部深圳”和丝路新城新征程。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联检厅。
霍尔果斯口岸国门。
霍尔果斯全景。
中哈合作中心综合保税区配套区。
中哈霍尔果斯义乌国际商贸城。
324号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