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曦
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至为关切。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系统研究的训练严重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能力脱节。课程设计偏向一般性理论的通识教育,过于笼统和宽泛,体现不出专业特长和特色。虽然在教学中有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础,但基础理论课程过多,而体现专业特色的技能课程相当薄弱。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能力考核方面,由于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存在困难,依然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被弱化。毕业后,往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磨合才能承担实质工作。实践环节的薄弱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产生不知道为何而学,以及学了有什么用的疑惑和困扰。社会调查研究能力是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为了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在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调查研究实践能力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学环节设计、评价等手段综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一、开篇提供课程架构和学任务,让学生掌握逻辑框架与学习重点
为了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开篇从“讲故事”说起,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辨别学习和启迪式讨论,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程核心内容,并采用叠加思维等方式请学生用关键词描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思考与阅读本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基本技能,因此课程从第一讲开始便通过经典著作或经典论文的延展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在归纳总结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在评价方法上,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能力评价和学习兴趣评价,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在线提交课后延展阅读心得的作业评价,并鼓励学生对他人作业结果给予评价以培养学生团队式和批判式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选题的方法与标准,事半功倍的开始
本部分是整门课程的关键点,需要学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为此,课程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始终围绕“学生如何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来拟定研究题目”开展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头脑风暴式讨论、教师经典案例的分享、关键内容的讲解和学生体会式总结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辨别使用现实问题-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三块积木”来搭建并明确化自己的研究问题。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表述选题的关键程序也是本讲课程设计的关键,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圆满掌握选题的技巧。讲授部分必须点面结合,既有体系,又要突出重点。通过课前有目的预习安排,课后作业练习,两头加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方面,主要设计教师、学生群体对某位学生陈述问题和解答问题能力的评价,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经验教学案例的反馈评价,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在线提交课后作业的评价。
三、抽样与问卷,做好一个社会调查的前提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展示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让学生讨论普查的优缺点,从而引出抽样调查的介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什么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优点,以及抽样调查的分类。作为相关知识的铺垫,大致回顾与抽样相关的概念:总体、样本、抽样框、抽样单位、参数值、统计值等;从统计的角度简单阐释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进行介绍;对抽样分布进行介绍,特别是通过举例的让学生理解样本数量变化对其分布产生的影响。这部分的讲授可以引入网络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知识进行延展性学习,并在学习平台上提交学习心得。通过抽签、随机数表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简单随机抽样;介绍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操作方法,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或整群抽样;介绍多段抽样的操作方法;介绍PPS抽样的思想;介绍入户抽样常用的几种方式。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特别是理解为什么不能用非概率抽样来推论总体。
自行拟定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研究课题,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就如何设计问卷发表各自的看法。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就问卷设计的步骤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分别介绍问卷设计中问题以及答案的设计要点。在问卷问题设计中,介绍问题设置的几种形式,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怎样的提问方法。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多项选择题中,注意区分多项限选、多项排序以及多项任选。在答案的设计中,强调“穷尽”与“互斥”的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优劣两份问卷,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对问卷进行“找茬”,从而让学生具备判断一份问卷优劣的能力。通过小组的讨论与展示,总结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以及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的注意事项。
四、数据分析与撰写报告,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
这是整个课程的收尾部分,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的乏味,课程应采用对优劣研究报告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总结能力和自我學习能力。除了比较分析,对重点部分采用课程提问方式请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后并尝试写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写作不是一朝之事,故课程通过延展阅读和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体会“读得多,学得多;学得多,悟得多;悟得多,写得多”的真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系统性、开放性与拓展性。将每一个实验项目串联在一起,再进行反复的操练,理清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思路关联,最终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达到整体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中给予 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学习课程的理论、验证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挖掘草根经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晓军, 郑伦楚.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2):48-48.
[2]车文辉. 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及其方法的创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31(6):74-76.
项目支持:
本研究受到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持,项目名称: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方式探索,项目批准编号:20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