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丧葬制度改革谈制度变迁的方式

2017-12-13 10:26卢魁峰李静
赢未来 2017年5期
关键词:制度变迁

卢魁峰 李静

摘要: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变迁类型 ,每一种变迁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实际运用中要把两者结合运用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強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后期任务 ,强制性制度变迁也需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来进行前期探索 ,积累经验。本文旨在用制度变迁的理论对风俗活动的改良做一尝试性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

所谓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1。诺斯(1994)在《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中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制度变迁过程既可以由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强制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自愿团体为响应获利机会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林毅夫,1989),即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类型。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以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具有激进性质的制度变迁类型。由于政府制度安排的力量比较大,因此,制度出台的时间短、制度实施时推动力度大,政府的权威能保证制度安排较好的运行。但是,这种制度变迁方式不是相关利益主体通过重复博弈形成的,“决策者或影响决策的利益集团会利用制度供给的机会为自身牟利”。信息不对称下的“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另外,政府的制度安排基于经验而有可能不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不适应制度环境而出现低效率的现象不可避免。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以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如农民、居民、企业等)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的一种制度变迁类型。在这种制度变迁过程中,处于基层的行为主体因为发现潜在获利机会而先有制度需求,然后自下而上产生对制度的需求或认可,直至影响决策者安排更好的制度。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是一种渐进的、不断分摊改革成本的演进过程。

丧葬礼俗包括相互渗透的丧葬礼仪制度与民间丧葬风俗。它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个节目, 受到各个民族, 各个阶层的普遍重视。中国的丧葬习俗, 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三代时圣人制礼作乐, 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 载在《仪礼》、《礼记》等书中。

传统丧葬礼俗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上自帝后丧仪, 下逮士庶丧礼, 均根据死者生前地位等级, 制定不同礼仪。“同是一死而有崩、薨、卒、死、捐馆等不同的名称。丧葬的用器和仪式, 自始丧以至埋葬无一不指示阶级的差异。”①而且执行“诸丧葬不得备礼者, 贵得同贱, 贱不得同贵” ② 的原则, 对于以下僭上者常常予以处罚。丧礼的这种等级性与社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等级规定一样, 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制定的。

民国建立以后,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国葬法》、公职人员新式葬礼和民间通行丧礼, 对传统丧葬礼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1928 年, 成立未久的国民政府制定了《礼制案》, 其中《丧礼草案》对报丧、亲殓、受吊、祭式、别灵、出殡、葬仪诸方面的仪节作了具体规定, 其主要精神“专注矫正奢侈, 破除迷信, 提倡质朴”, 集中反映在5 项附则中: (1 ) 殓服: 礼服或军服。附身以衾为限…… (5)丧事从俭, 奠仪, 挽联、挽幛、赙仪、花圈为限, 此外, 如锡箔、纸烛、纸盘、冥器等物, 一概废除。①

这些规定可谓抓住了传统丧俗的弊端, 改革的力度明显大于民初新丧礼, 具有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 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制礼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民间对官方的新式丧礼遵行很少, 或稍有改革, 旋即回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变革的理论来看,这些丧葬改革均属于政府制定好相关制度往下推行,属于自上而下的激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由于政府制度安排的力量比较大,因此,制度出台的时间短、制度实施时推动力度大,政府的权威能保证制度安排较好的运行。但是,这种制度变迁方式不是相关利益主体通过重复博弈形成的,另外,政府的制度安排基于经验而有可能不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不适应制度环境而出现低效率的现象不可避免。这种改革方式通常是由国家、政府由上而下的施行,这种国家利用权力强制性推行的狂风暴雨性的制度变革短期内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难以持久,变迁的效果也明显不如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方式。而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丧葬改革即是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民间对官方的新式丧礼反响不强烈,并不遵行或在严厉推行时表面服从而在宽松时依然按旧例进行。这也是上述两个时期的新式丧礼改革难以推行的民间的重要原因。

风俗习惯既具有传承性特征, 又具有变异性特征, 而且传承是在变异中实现的, 有时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发生变化, 没有变异就无法传承, 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这是丧葬礼俗发生演变的内在原因。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的两种类型,在制度变迁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上述丧葬制度变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具有风俗习惯性质的制度,更需要的是从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变迁。这也是上述由国家、政府主导强制推行的变迁取得效果不显著,而得到民间响应的方面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合江县志》 (1929 年印),《重修丰都县志》 (1929 年印)

[2] 《醴陵县志》 (1948 年印),引自 《民俗资料·中南卷》 上 ,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 。

猜你喜欢
制度变迁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解构与建构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研究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及现实启示
古代中西方城市比较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基于有效政府理论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分析
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政治发展的透析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农业生产组织创新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