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转身就是一个新世界

2017-12-13 00:15荣智慧
党员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联网机器人智慧

荣智慧

艾登·皮尔斯走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他按了几下手机,看到眼前的行人指示灯由红变绿,便不慌不忙过了街,走入地铁隧道,一辆地铁正敞开门等他,他钻进地铁,轻触手机,地铁飞驰而去。他仔细阅读周围人的信息,想从他们身上嗅出一丝杀害侄女的凶手的蛛丝马迹。

这是育碧公司发行于2014年的3A游戏《看门狗》中的一幕,艾登·皮尔斯的手机连通的正是CTOS(中央操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个虚拟的芝加哥市的几万台摄像头、传感器同时运转,交通数据、卫生健康数据、通讯数据、教育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由处理器有条不紊地进行运算和处理,再从中源源不断地流出,随时为造访者提供最新的参考信息。

艾登·皮尔斯的活动,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据统计,物联网设备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31%,今年已有84亿台设备进行“连接”,到2020年,这个数量将是204亿台。物联网的世界,正在我们转身之处悄然开启,我们准备好了吗?

物质连接革命

物联网是近两年最吸引人的概念之一。它借用了互联网的概念,计划将世界上无论是虚拟还是实在的一切,都联结在一起,并且可以感知,可以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片更大的“云”,里面不仅包含着数据,还包含着大量可以控制的“实物”。在这样的“云”中漫步,无须在意身在何处,只要拥有足够的权限,就能在任何地方获取信息——无论是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还是停在车库里的汽车的汽油存量。

物联网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一群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程序员去楼下自动售货机买可乐时,经常会碰上缺货或可乐不是很凉的情况。这群懒家伙灵机一动,写了个程序来监控可乐的状态:是否有货,是否够凉,并把这台自动售货机联网——这台自动售货机,大概算是物联网的鼻祖之一。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大学提出,但直到2016年,“物联网元年”的称号才出现。在这17年中,技术的进步是物联网从概念走向成熟的核心驱动力。物联网模拟的是人体处理信息的方式,传感器就像是人的感官,传输器就像是人的神经,处理器就像是人的大脑,应用端则像是执行大脑命令的行动。

对于这个“新兴事物”,人们往往有着不少误解。在现阶段,很多物联网消费品仍停留在感测、记录和上传的阶段,在浩如烟海的APP里面,常常除了简单的数据与图像化显示之外,没有什么深度服务,这些产品可以算得上是“联网物”,不能代表物联网。

物联网的宏伟理想是树立一个重新改造世界的图景。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要有规模和价值,数据的处理要具备“机器学习”的智能,人类必须要从数据-决策流中得到行动的启示,从而更加高效地改变物质世界——实现智能制造、提升产业链效率、改善公共治理乃至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等。

全球竞争光谱

在全球物联网发展的光谱上,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波长”都独具特色。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企业的发力方向,各国物联网都是在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里进行创新和探索。

美国物联网产业自2005年起步,到今日产业链已经日趋成熟。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曾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2009年2月,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智慧地球”战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再由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

欧盟的物联网愿景则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欧洲物联网单一市场,并且持续投资于创新的物联网生态系统。早在2015年3月,欧盟就成立了“物联网创新联盟”,汇集欧盟各成员国的物联网技术与资源来创造欧洲的物联网生态系统。

紧接着,2015年5月,欧盟通过“单一数字市场策略”,更强调要避免分裂和促进共通性的技术和标准来发展物联网。目前,欧盟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产业、逆向物流(废弃产品回收,或电商货品退换修服务)、智慧水资源管理和智能电网等。

日本也不甘落后。2015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提出三大核心目标,即“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为实现机器人新战略,日本首先着眼于提升其“易用性”,以保证任何人都可以熟练使用,可以根据各种领域的实际需求,灵活改变机器人。

韩国政府则将物联网列为未来经济的支撑性产业。其将在未来四年里,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300家公司进行高达3.5亿美元的投资,用来开发物联网生态系统,以实现家居用品、住房和其他日常用品智能化。

中国的对策

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充满风险,为何世界各国政府与大企业仍尝试抢进物联网市场并出台各种政策与补助?

对大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乱世出英雄”,即物联网产业正在建构产业基准,谁成为设立标准的人,就能如同Apple与Google掌控手机产业生态系统一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产业竞争已经开打,但物联网“产品”的开发却还有个过程。在传输协议、安全议题、整合平台完整确定前,“产品”还不可能大肆普及。目前正火的智能车载系统就是一个例证。

比如,福特拉拢微软、宝马与特斯拉争相开发自家系统、Google与Apple接连发布车载系统服务,但众多车商的选择千差万别,也各有各的疑虑。除了整合服务平台之争外,各种传输芯片放在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中,表层的物品省电模式、用户互动、习惯、设计问题,中层的物品电能续航力问题,底层的跨物品、跨设备传输协议问题也还没解决。

可以看出,在上述一系列从协议、互动设计、电力、平台等问题解决前,企业、厂商不敢贸然投入资金从事生产设备与技术的革新,消费者也就无法建立“贴身”生活设备的使用习惯。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产品和服务暂时难以普及,这也正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发展物联网并不是最早的,但很快意识到了掌控主动的关键所在:基础标准。

近年来,中国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在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工作组中,中国主导的《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标准已经通过了委员会草案投票,标志着中国提出并主导的物联网顶层系统架构的标准内容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另外,中国还参与了物联网互操作框架标准制定,结合当前智能制造、工業互联网等一些研究热点,牵头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网络互联等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积极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有力把握物联网标准话语权。现在我国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重点运用国际标准立项,并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显著提升。

(摘自《南风窗》2017年第18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网机器人智慧
“身联网”等五则
抢占物联网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有智慧的羊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