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红,卫 玲,刘 博,杨海峰,段学艳
夏大豆新品种晋豆50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肖俊红,卫 玲,刘 博,杨海峰,段学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
晋豆50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其茎秆韧性好、不倒伏,是适宜机械化收割的优质大豆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组区试,2 a平均产量为3 595.5 kg/hm2,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14.3%,2 a区试20个点19个点增产,增产点率为95%;201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 052.5 kg/hm2,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9.5%,9个试点全都增产。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宜山西省中部春播和南部地区夏播。
夏大豆;晋豆50号;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1]。大豆营养丰富,油分含量在20%左右,大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营养价值高,有防止胆固醇增高而引起心脑血管病的效用。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2],而且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分别占6.05%和1.22%[3],这2种氨基酸对人体有益且人体自身不能制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大豆作为重要的蛋白食品、食用油和饲料蛋白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4-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消费大豆量逐渐增长,导致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6],这对我国大豆生产和大豆育种形成严重冲击。近年来,国家曾出台了一些大豆生产补贴政策,但效果不尽如意。因此,大豆育种工作者面临着重大考验。良种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通过一定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使具有潜力的大豆新品种发挥其最大生产水平,因而,配套栽培措施也非常关键。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南北狭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条件各不相同,几乎囊括了我国从黑龙江到黄河流域的各大豆生态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水热同期,有利于大豆的生长[7-9]。山西省大豆年播种面积约20万hm2[10-11]。主要分为3个区,即春播一熟区、春夏间作区和夏播两熟区。近年来,山西省也有不少优质大豆品种通过审定,但适宜南部夏播区种植的大豆优质品种基本没有。2014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审定的运豆101,在南部夏播区生育期102 d[12]。临汾市隶属于夏播两熟区,但目前优质早熟大豆新品种比较缺乏,生产上应用的大豆品种熟期偏晚,品质差,不适宜于机械化收割。针对生产上的问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高产、高油、抗逆、早熟夏大豆新品种晋豆50号,2017年5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晋豆50号是以中作965124为母本、秦豆8号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生育期短,适宜山西南部夏播、中部春播。该品种粗蛋白质含量41.79%、粗脂肪含量21.25%。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超过21%且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的大豆[13]。晋豆50号是一个高油大豆品种,并且脂蛋总和超过国家科技攻关优质大豆品种标准(即蛋白质、脂肪合计含量超过63%)[14],推广潜力很大。
1.1 育种目标
运城和临汾地区属于夏播两熟区,其大豆种植面积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30%,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山西大豆高产区。该区小麦收获后有90~110 d可用于种植大豆。因此,应以早熟(生育期在95 d左右)、多抗、高产为育种目标,选育抗倒伏、抗旱、高产且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新品种。
1.2 亲本来源
母本中作965124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有性杂交育成。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经过2 a自交提纯,引入杂交圃。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父本秦豆8号是由陕西省农垦科研中心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0年引进,经过2 a自交提纯,引入杂交圃。该品种茎秆粗而硬,抗倒性好,中抗花叶病毒,含油量高。
1.3 选育过程
2004年以中作965124为母本、秦豆8号为父本进行杂交,2009年F5出圃,2010进入选种圃,编号为10选33,2011年参加品系鉴定试验,2012—2013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并繁殖种子。2014—2015年参加山西省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晋豆50号。
2014—2015年参加山西省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3 596.3 kg/hm2,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14.3%。2a区试20个点次19个点增产,增产点率95%。其中,2014年平均产量为3 454.5 kg/hm2,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14.8%;2015年平均产量为3738kg/hm2,比对照晋豆 19 号增产 13.8%(表 1,2)。
表1 晋豆50号2014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组区试产量及农艺性状结果
表2 晋豆50号2015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组区试产量及农艺性状结果
201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52.5 kg/hm2,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9.5%,9个试点全都增产,增产点率100%(表3)。
表3 晋豆50号2016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组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晋豆50号在山西省南部夏播生育期95 d左右,中部春播125 d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半开张,平均株高100.4 cm,有效分枝2~6个,叶卵圆形,花紫色,茸毛棕色,单株结荚数64.2个,单荚粒数2~3粒,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百粒质量21.9 g左右。2016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粗蛋白质含量41.79%、粗脂肪含量21.25%。
晋豆50号适宜山西省中部地区春播、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4.1 精选种子,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壮
播种前种子采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质量的0.15%~0.20%进行包衣。未进行包衣种子,可用0.03%氯化镍溶液或0.05%硼砂溶液按种子质量的0.20%于大豆播种前喷洒拌种,阴干后播种。
4.2 适时播种
春大豆在5 cm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播种,中部春播一般在5月上旬进行;南部夏播在6月中下旬麦收后及时播种,运城地区6月5—15日播种,临汾地区6月15—25日播种。公顷用量37.5~45.0 kg。
4.3 施足底肥
一般公顷施农家肥15 t或机施底肥,施肥深度10~12 cm,保证种、肥隔离5~7 cm,每公顷施纯氮(N)84~105 kg、纯磷 (P2O5)108~135 kg、纯钾(K2O)96~120 kg。
4.4 播种方式
采用条播方式,播种深度为3~4 cm,墒情不好可以适当深播,但不要超过5 cm,实行等行距播种,行距为40 cm左右,株距13~15 cm。每公顷播种量75~112.5 kg,使公顷株数不少于1.25万株。
4.5 田间管理
4.5.1 化学除草 播后苗前:每公顷用48%氟乐灵乳油1.8~2.7 kg对水750~1 050 kg,或用50%乙草胺[15-16]1.35~1.89 kg对水750~1 050 kg均匀喷洒于地表,进行土壤封闭。苗后:大豆1~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每公顷用20%氟磺胺草醚乳油210~270 g对水450 kg喷雾,防除1年生阔叶杂草;用5%精喹禾灵乳油45~75 g对水30 kg喷雾,防除1年禾本科杂草。
4.5.2 追肥 大豆鼓粒期结合浇水或降雨前每公顷追施尿素150~225 kg。在鼓粒期喷施叶面喷肥,每公顷用3.0~4.5 kg磷酸二氢钾对水750~900 kg于晴天傍晚喷施,从结荚开始每隔7~10 d喷一次,连喷2~3次,喷施部位为大豆叶背面。
4.5.3 中耕除草 苗高5~6 cm时进行第1次中耕,深度7~8 cm;分枝前进行第2次中耕,深度约10~12 cm;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5~6 cm,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4.5.4 灌水 苗期至分枝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开花期、鼓粒期土壤含水量低于75%时要及时灌水。
4.6 主要病虫害防治
4.6.1 地下害虫防治 每公顷用5%的辛硫磷颗粒剂22.5~30 kg,整地时与肥料一起施入,可防治地下害虫(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苗期蚜虫。
4.6.2 大豆蚜虫防治 苗期防治大豆蚜虫,减少毒源,预防大豆病毒病发生。蚜虫用4%高氯·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4.6.3 大豆食心虫防治 在8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出土盛期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兼治大豆螟。
4.6.4 豆秆黑潜蝇防治 在大豆初花期用23%杀双·灭多威可溶液剂3 000倍液,每7 d喷一次,连续喷3~4次。
4.7 适时收获
收获是实现丰产的最后一个关键性措施。收获过早则籽粒未完全成熟,干物质积累不到位,粒质量降低,蛋白质、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也降低,多青籽粒和秕籽粒,脱粒困难,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不宜干燥贮藏;过迟会因干旱易引起炸荚减产或因阴雨天多而使种子失去光泽,降低品质。该品种成熟时落叶完全,熟期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采用机械化方式收获时,大豆田植株应达到80%以上的植株摇动时有响声,植株个体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籽粒变硬、种皮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和色泽)。为避免籽粒破碎率高或籽粒沾染大豆叶色进而影响商品性,机械收获时应在晴天无露水的9:30—11:30或 14:00—17:00 进行。收获时还应该防止机械混杂,以保持品种的品质一致性和商品性。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待籽粒含水量降到13%时即可入库贮存。
[1]尹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5):20-23.
[2]尹燕斌,潘校成,蒋洪蔚,等.野生大豆导入系对蛋白质含量相关位点的上位分析[J].大豆科学,2016,35(3):353-359.
[3]陈长红,杨贵成,陈芹,等.大豆新品种“苏豆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4,35(3):30-33.
[4]张丽亚,李杰坤,黄志平,等.高产高蛋白大豆皖豆28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57-13758.
[5]张丽亚,周斌,杨勇,等.高产抗倒伏大豆皖豆31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7):28-29.
[6]孙国伟,付连舜,张风路,等.播期及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6,35(3):423-427.
[7]路贵和,刘学义.晋北春播大豆生产现状与潜力[J].山西农业科学,1988(9):14-15.
[8]刘学义.发挥晋南麦茬复种大豆优势 [J].山西农业科学,1987(3):23-25.
[9]张小虎,张振晓.山西省中部地区夏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1-33.
[10]段学艳,卫玲,樊云茜,等.山西省大豆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豆通报,2007(5):41-42.
[11]王勇,刘学义.山西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69-370.
[12]朱倩,谢飒英,刘学义,等.大豆新品种运豆101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50-51.
[13]张小虎,李晋花.山西省早熟高油大豆育种目标与育种技术[J].农业科学技术,2011(3):188-189.
[14]李海朝,张辉,文自翔,等.双高大豆新品种郑03-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7):62-63.
[15]卫玲,樊云茜,杨海峰,等.大豆新品种晋豆37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8,28(6):366-367.
[16]卫玲,樊云茜,赵玉山,等.大豆新品种晋豆3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7(5):18-20.
Breeding and High 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ummer Soybean New Variety Jindou 50
XIAOJunhong,WEILing,LIUBo,YANGHaifeng,DUANXueyan
(Instituteof Wheat,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nfen 041000,China)
Jindou 50 was semi-determinate,good stem toughness,not lodging,suitable for mechanized harvest,high-quality new variety of soybeans.From 2014 to 2015,it took part in medium and late-maturing group trial in Shanxi province.The average output in two years was 3 595.5 kg/hm2,14.3%more than that of Jindou 19.The yield increased 19 of 20 points in two years.In 2016,it took part in the medium and late-maturing group production test in Shanxiprovince with an average output of 3 052.5 kg/hm2and an increase of 9.5%over that of Jindou 19,yields of all points increased.The variety had high and stable yield,good quality,good resistance to stress,and suitablefor springsowing in central Shanxiprovince,summer sowingin southern of Shanxiprovince.
summer soybean;Jindou 50;high yield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
S665.1
A
1002-2481(2017)12-1923-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12.06
2017-08-09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谷”研发专项(ycx2017d221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所长青年引导专项(yydzx20)
肖俊红(1974-),男,山西乡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作物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卫 玲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