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设计到性情回归
——谈王同君的花鸟画艺术

2017-12-13 15:42文/康
南风 2017年35期
关键词:黑土地花鸟画色彩

文/康 征

从理性设计到性情回归
——谈王同君的花鸟画艺术

文/康 征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能体现文人的诗情画意的绘画形式,自其肇始以来,为广大的文人雅士们所钟爱,不惜韶华青灯加以研究实践,锻造笔墨,刻画形象,描绘出一部源远流长的花鸟画卷,启迪着人类的智慧和历史的文明进程。王同君就是这部画卷上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在黑土地上坚实地行走,他的绘画描绘着黑土地上时空的变迁,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从而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成为黑土地上花鸟画界独树一帜的画家,成为一代画风的领军人物,实在是可喜可贺。

王同君的绘画首先进入我视野的就是他的《北国系列》,《静听天籁》(193cm×96cm)、《山水秋色》(68cm×68cm)、《融雪时节》(68cm×68cm)、《秋日斜阳》(180cm×160cm)等作品,体现了一个花鸟画家的社会责任感,他热爱脚下的黑土地,关注这片土地上的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在绘画形式上,他通过点线面的节奏来烘托画面的气氛,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气象,一洗千百年来折枝花鸟画形式上的僵局,给当时的中国花鸟画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这颗跃然升起的黑土地上的花鸟画新星立刻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他的画面在坚持传统绘画笔墨语言的审美精神的同时,采取全景式的图式语言,饱满的构图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色彩布局上,委婉和谐,抽象的色彩形式折射出意境的美感。

这是王同君作为花鸟画家在中国当代花鸟画坛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他绘画中那独特的地域风格让中国当代花鸟画坛看到了花鸟画发展变化的一个良好契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必定会影响到绘画艺术的风格选择。正如王同君所说的“我认为,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熟悉的生活环境。我生长在松花江畔,对黑土地的挚爱与生俱来,这里四季分明:春天生机盎然,夏日骄阳似火,十月秋高气爽,冬季万里雪飘。我将创作题材锁定在北方这片黑土,亦在情理之中”。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晴雨表,在文人的情怀里,花鸟画是他们最为有利便捷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可以托物言志,也可以触景生情,以抒发胸中之逸气。到了八大山人,他把花鸟画的借喻、比喻、隐喻审美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花鸟画成了人生精神战斗的一种武器,从而扩大和强化了花鸟画的表现力。王同君在绘画创作上是属于永远不安分的那种探索者,进入新千年,王同君逐渐奠定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地位,相应地有了一个明媚的创作心态。他进入了自己“深入传统寻找超越的支点”的时代,他推出了《青绿花鸟系列》,《野塘鸣秋》(136cm×68cm)、《野塘秋韵》(68cm×68cm)、《秋水溢塘》(68cm×136cm)、《清荫朗润》(68cm×68cm)等作品与其说是体会自然、关注自然和描绘自然的过程,不如说是对自我精神的放怀与自我个性的张扬。这个系列的作品不但色彩艳丽热烈,而且实现了色彩统治下的生命气息。他的绘画充满了温馨,不但是鸟儿们的天堂,同时也是人们对自然生态平衡境界的一种向往之情。他不但实现了“在绿色的基调里幻化,可以营造画面境界”,而且“从感悟自然走进艺术世界”。

在《青绿花鸟系列》中,王同君采用石青、石绿为主色来营造画面,用黄色作为底色,红色作为点缀,以此组合成一个色彩体系,很好地暗合了秋天的色彩。秋天是一个成熟的收获季节,这个季节的色彩是成熟而饱满的,是富有生机的,也是喜悦的。“青绿”是秋天的色彩,也是希望和时代的色彩。这批作品,比起他前期的《北国系列》,在笔墨语言上有了明显的线与水墨的交融,同时,色彩的晕染,鸟类的造型,都是写意融合工笔的技法。虽然,画面上那道亮光还代表着他的“设计”意识,但是,对于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和意境的追求,标志着他的艺术脚步毅然绝然地向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境界阔步前进了。

我相信,从这一时刻起,他的艺术必定会迎来另一个高度。

全面地考察王同君的绘画创作,无疑他的《荷塘系列》是他又一制高点。诸如《荷塘秋韵图》(240cm×120cm)、《秋色有情》(68cm×68cm)、《月色皎洁》(136cm×68cm)、《闲看秋水》(136cm×68cm)等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画面中“书写性”的因素,荷塘中穿插的芦苇与结构分明的石头,都有了用笔的痕迹。苇叶显然是书法用笔,轻重缓急都能够看得出。石头,以线条立其形质,以笔墨分其阴阳,不但生动有趣,而且骨气岸然。与前期的晕染方法塑造的石头相比,这是一种理念的超越与升华。中国花鸟画的审美价值观,以书写性为高,因为书写性代表着画家的气质和风格,折射着画家的精神境界和灵魂深处对自然宇宙规律的追求,是画家抒发自我情感的方式。我虽然现在还不能理解他的画面上为什么总是出现那一束可有可无的“光带”,但是我分明地感到这束光亮越来越淡了,波光粼粼的背景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也逐渐消失在了点线面的节奏与律动之间。中国绘画就是这么玄而又玄的笔墨价值和境界,满面壅塞的画面设计在一根书写的线条面前,顿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他的整个艺术探索过程中,这一阶段的《荷塘系列》是里程碑式的。在这个起点上,他的艺术境界和对传统绘画精神的理解开始进一步深化了。

王同君 月色皎洁 68cm×136cm

王同君 秋色有情 68cm×68cm

毋庸讳言,在花鸟创作上,与传统意义上的“京津画派”“齐鲁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江浙画派”等比较,黑龙江省是缺乏传统的,基本上谈不到流传有序的传承。没有负担,就没有畏惧,所以,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创新”“改造”“发展”的绘画意识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热闹得多,成果也颇丰富,但是,这些“成果”是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是另一回事。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哲学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从绘画艺术的内部规律和精神境界上来研究绘画,任何优美的画面也不过是一片毫无生命意义的风景。绘画发展与延续的历史,同人类生命的智慧从愚昧走向高度发达的进程是一致的。这就标志着绘画是有生命的。我们为什么会面对一幅古老的绘画作品泪流满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和它的心进行着激烈的交流,让我们摸到了古人高洁的精神和文明的境界。

敬畏传统,才能走进传统。

造画和画画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造画是技术行为,画画是精神活动。在最近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黑龙江省中国画作品展》上,看到了王同君的一批水墨作品,这位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画家终于抛弃了尘世的浮华、形式的设计、色彩的斑斓,走进了精美纯粹的水墨境界,这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回归,“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途。他在同时代的画家中,开始脱颖而出了。我相信这一“王同君现象”必定会像当初他步入花鸟画坛时那样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绘画虽然是一个“老品种”,但相对于“转基因”品种,它顽强的生命力与再生力是伟大的。在“转基因”的艺术氛围里刻苦探索了三十年之后,他终于切实地感觉到“绿色食品”的营养魅力和对人类整体生命意识的有力保护。

王同君 山水秋色 68cm×68cm

水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潭碧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展览中,王同君推出的《雪景寒禽系列》得到了广泛赞誉,在《寒塘初雪》(180cm×97cm)、《霜天鸣禽》(180cm×97cm)等作品中,我读到了他审美精神的华丽变身,无论是笔墨水准,还是线条理念,他都已经羽化而登仙了。婉转刚柔的线条,浓淡相宜的水墨,灵动健美的水鸟,活跃在他的画面上,共同组合成一支交响乐曲。这样的画面是富有思想、境界、趣味和精神的,同时这些因素也构成了绘画的生命力。尤其是《寒塘初雪》(180cm×97cm),一片荷叶、一组荷叶、一块石头、两只水鸟,从下而上塑造出强烈的画面节奏,看似凌乱的荷叶杆交错穿插,形成了这种节奏的辅音,石头记白当黑,烘托出两只水鸟依依之情,顾盼之意,雪花纷飞,看似无声却有声。因为有了节奏,有了情意,有了声音,虽然画家给我们描述的是萧瑟的“寒塘”,但我们所感觉到的却是温暖的情绪和一片祥和的自然世界。

端熟了一只饭碗,打破它,再选择一个新的饭碗,是何其的难啊。王同君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打破“熟饭碗”的艺术家。他在艺术探索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在否定中寻找自己的未来理想。这是一种艺术的精神。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和勇气,他永远都是一个寄生者,一个懦夫,一个智障儿。从理性的自我设计到水墨语言的性情回归,王同君已经和传统绘画的精神指向合流了,追求经典、再塑传统,我相信他会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王同君 荷塘秋韵 120cm×240cm

猜你喜欢
黑土地花鸟画色彩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黑土地上稻花香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