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 黄 强
中国服饰史话之十八 唐代官服与“衣冠禽兽”
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 黄 强
导读:中国官服以补子表示等级,始于唐代。因为文官补子绣禽,武官补子绣兽,称为“衣冠禽兽”,唐代这个词是褒义,表示家里有人做官了。
“衣冠禽兽”在现代用法中是贬义词,比喻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但在明代中期以前,“衣冠禽兽”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词语,本为褒义。中国官服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时期的补服,文武官员官袍胸前绣有一块圆形或方形的补子,其中文官补子的图案是禽,武官补子图案是兽。这种官服样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这与“衣冠禽兽”的由来有紧密关系。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赐绣有山形的图案袍服给都督刺史,山的周围绣有十六字铭文:“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以此告诫都督刺史清正廉明,此后成为惯例,凡是新任命的都督刺史都赐此种袍服。两年后,武则天又赐文武百官三品以上者此种袍服,除了山形图案之外,又绣上了动物图案,依照品级的不同,动物图案有所不同:诸王是盘龙和鹿,宰相是凤,尚书是对雁,古六卫将军是对麒麟、对虎、对牛、对豹等。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五代。由于官员官袍上绣有“禽”与“兽”,在古代就用“禽兽”代表官员,是褒义词,用于赞美家里、家乡出了做官的人,好比我们现在高校都喜欢把做了大官的学生称为知名校友一样,以此炫耀,以为榜样。
唐代官员的官服分为冕服、弁服、朝服、常服、公服、章服等。按照不同用途而穿戴不同的官服,例如祭祀用冕旒之服,即冕服,配套的冠有二十一种,《唐书·车服志》记载,属于冕服的有衮服、鷩冕、毳冕、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等。重要的冠服还有武弁、法冠、进贤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等。
文官公事穿弁服,配套的冠帽用鹿皮为之,通用乌纱,插牙簪导。一品用九琪,二品用八琪,三品用七琪,四品用六琪,五品用五琪及犀牛簪导,以上皆穿朱衣素裳,革带,鞶囊,小绶双佩,白色袜子,乌皮履。六品以下不用琪及鞶囊,绶佩。六品、七品穿绿衣,八品、九品穿青衣。弁服持续到唐玄宗时,被废止。
官员上朝时穿朝服,又称具服,配套服饰有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白裙襦(衫),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履。冠、帻、缨,革带钩角枼,假带等佩饰,一应俱全。这是用于陪祭、朝飨、拜表大事所穿的服饰,依所戴冠来分别官员品级高低。
公服亦称从省服,有冠、帻、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或衫,革带钩,假带,方心、袜履、双佩,乌皮履等组成,谒见及东宫时所穿。此服与朝服差别仅在于无蔽膝、剑、绶。礼轻者(小规模庆典、不是太重要的活动)穿公服,或者说公服是小礼服;礼重者(重大庆典、活动)则穿朝服,或者称朝服为大礼服。
常服古名宴服。隋朝初年,隋文帝上朝穿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朝中显贵大臣所穿常服与隋文帝相同。区别仅仅在腰带,皇帝腰带有十三环。唐初因袭隋制,唐高祖李渊常服为赭黄袍巾,官员品阶高低也在腰带上,金銙带属于一二品官员,犀牛带是六品以上所用,七至九品官员只准用银饰带,平头百姓只有铁质腰带可用。
常服在袍上饰有不同的图案,以此来区别官职尊卑。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袍上饰以一对狮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一对老虎,左右豹韬卫饰以豹,左右鹰扬卫饰以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龙和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
章服因官员穿绯色、紫色袍服者,必须佩带鱼袋而得名。唐代的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鱼符分左右两块,左右相合成合符,官员需要随身携带鱼符,左者进,右者出,类似印信、通行证的作用。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规定,穿绯色袍的五品以上官员随身带鱼银袋,穿紫色袍三品以上官员带金饰袋;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五品以上改为赐新鱼袋,并饰以银。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代指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从此便有了“金龟婿”这个美称。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也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
上述的服色,以后历朝历代虽有变化,但是大抵以紫、绯、绿、青四色定官品之尊卑高低。宋代大儒朱熹有云:“今之上领公服,乃夷狄之戎服,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国,至隋炀帝巡游无度,乃令百官戎服以从驾,而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