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用军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 063015)
科举申遗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冯用军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 063015)
科举遗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人类大成智慧和文明结晶。科举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参与规模最大、关联范围最广、公平性最佳、风险系数最高和盖棺定论最难的人才铨选系统。在透析科举申遗的重大时代背景下,分析备选项目及其利益关联方职能,探讨经费筹措机制,提出项目储备建议和程序化路线图,有望从实质上推动科举申遗从“纸上谈兵”走向“落地操作”。
科举制度;文化遗产;科举申遗
科举制是一份巨大而沉重的文化遗产[1]。1905年科举制度在风雨飘摇中遽然停废,1 300年尊崇科举时代终结。废科举后,科举经历了被妖魔化或被盲目批判转向逐渐被理性评价或为科举正名的112年。科举制度承负了诸多“欲加之罪”,而至今仍未得纾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择优选才模式,而考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情况出现,此乃考试规律。科举(广义含禅让、乡举里选、世官、察举、科举、公考制等,凡五千余年,下同)是中国乃至世界超级工程,堪称“中国第一大发明”[2],其文化遗产是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人类大成智慧和华夏文明结晶之一,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关联范围最广、公平性最佳、风险系数最高和盖棺定论最难的人才考核选拔系统。科举虽废,但其文化遗产广存世间,就影响力和价值度而言,科举遗产具有唯一性、濒危性、不可再生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高附加值等特征,是中国乃至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辐射带)最亟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科举是古代家国叙事、华夏民族文脉、世界的中国记忆。《战国策·赵策一》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敢于创新,敝帚自珍才能勇于担当。科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科举申遗,并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科举创制1 412周年、遽废112周年和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再论科举文化遗产申遗若干基本问题,提出关于科举申遗的若干建议,抛砖引玉,形成更多共识,汇聚更多合力,营造更好氛围,在智慧碰撞中推动科举申遗不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科举器物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科举制度应鉴古知今、取精用弘,对科举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科举本体应既不“泥古”(复古)、也不“蔑古”(贬古),这应是科举学人的基本态度或科学看法。
文化是民族血脉和复兴源泉。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已被创造,后人无法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有5 000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辈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和优秀制度,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和平崛起最深厚的软实力。科举是中华民族不能任意选择的历史创制,也是中华民族可以推陈出新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制度。在这个最好时代提出科举申遗,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性财富、民族基因血脉、人民精神家园,属于核心软实力。透析世界强国的大国崛起之路,它们几乎都遵循类似规律,即文化崛起伴随着国家崛起;文化强国才是真正强国的标志,因为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道路进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树立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道路进程,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构建新型文化业态、唱响民族文化主旋律、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道路进程。科举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由商至清3 600多年间注塑中国人的基因血脉,更是当代中国必须加以鉴别、扬弃、继承和发展的制度文明。文运同国运相连,文脉与国脉相系,文明为国民共享。回顾中国历史,大凡是科举文化兴盛、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的时代,都是国家相对富强、民族相对自信、人民相对幸福、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如汉(文景之治、昭宣之治、明章之治等)、唐(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之治)、宋(仁宗盛治、熙丰之治)、明(永乐之治、仁宣之治、万历之治)、清(康熙之治、乾隆之治)等;大凡是科举文化衰落、科举制度遭到破坏的时代,都是国家比较弱乱、民族比较自弃、人民比较痛苦、文化比较封闭的时代,如汉末(张角)、唐末(黄巢)、宋末(方腊)、明末(李自成)、清末(洪秀全、康有为)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统绪相继的文明古国,有5 000年文明史,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进步已经作出、正在作出和将要作出非常多的创新性、标志性、开创性贡献。在已经作出的巨大贡献中,科举是超越“四大发明”的伟大制度创举,但其保护与利用相比于一些器物、建筑、景观等却并不尽如人意。科举器物、制度和文化是科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举从文化与制度两个方面而言其重要性高于器物,其“天下至公”的公平文化和“投牒自进”的良性制度相对而言更有现代价值,而科举遗址、遗物、遗迹、文物、文献、人物、事件和科举活动、习俗等相对而言则更有历史意义。广义科举(前科举时代包含夏商周的“选贤能制”、秦汉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纲和轴心,也是维系封建社会良性运行的“看不见的手”,社会各要素均与此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这一全遗产特征与花山岩画、永顺土司等地方性遗产有重大区别。统计已有中国各类型世界遗产可知,目前尚未有一项兼和文化、制度、器物、人物、活动等遗产入选,这显然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大国的地位不相符。科举申遗,有助于让中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遗产数不胜数。什么遗产、何时申遗、申请何种类型遗产虽要关注遗产本体价值,但更主要的是国家的文化战略选择,因为从人文价值角度而言,科举超越了很多中国已入选的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华文化逐渐复苏,中华民族日益强大,制度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被上升到新高度,为像科举这样的历史创制与文化创造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和申遗窗口,也为科学、合理、公开、公正遴选科举申遗备选项目提供了依据。
科举是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通汇聚基础上相融共生的伟大制度。追溯其历史渊源,可溯源到先古时代的推选禅让、选贤与能,夏商周之世卿世禄制,上承于秦之军功爵制与辟田制,中继于汉之察举制与征辟制、魏之九品中正制,下启于公务员考试制与高考等,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均有明载,其创制时间之早、影响规模之大、参与人员之多与延续时间之长已创世界纪录,仅此一点,它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当可位居中国乃至世界考试遗产前列。科举古制文物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极为重要。由于科举文物特点突出,科举遗址遗迹遗存的保存环境真实,无论是中国科举、中国考场、中国考试、中国考卷、中国考官等遗产,都具备较高规格的文物真实性与完整性,活态地展示着古代科举“制造”的文明史。但当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文物工作者很少焦灼于科举“命运”——5 000余年来,特别是1 500余年中,在天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史上,科举不仅见证了朝代更替和文化交流,而且影响远甚于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中字号”遗产,然而,翻开世界遗产名录,却独缺中国科举身影。
中国科举是世界上人才选拔系统科目最多且目前仍在使用其现代变种(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的国家铨选制度,由县府试(童生)、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和殿试(进士)五级组成,运行千年(若加上“前科举时代”“后科举时代”,则超过4 000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它将倭国(日本)、高句丽(朝鲜、韩国)、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等国连成统一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并经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海上、陆地)横跨欧亚,远涉重洋,催生并影响了意、法、英、美等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贯穿中国科举社会的生命线。可以说,中国科举是世界各国人才铨选制度之母,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远甚于“四大发明”。
根据全球文化遗产申遗趋势和中国文化遗产申遗国情,建议将中国科举文化遗产申遗工程正式定名为“科举申遗”(含文科举遗产申遗和武科举遗产申遗,下文同),这至少有三个优势:一是可为全球联合科举申遗预留“窗口”,即有可能将高丽(朝鲜、韩国)、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倭国(日本)、泰西(意、法、英、美等)等国的科举文化遗产进行打包申遗;二是可将国内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科举文化遗产吸纳整合,尽快列入各级政府(文保机构)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是可有效促进国内外对科举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为召开年度性科举申遗国际学术讨论会、科举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培育工作座谈会、国际科举文化博览会或科举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等奠定基础,为科举申遗造势助威,扩大科举申遗国际影响力,从而加快其有效保护、合理传承、科学开发步伐。科举是一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时空概念和文化体系,穿越四海八荒,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科举东传西渐南播北流,作为“通用文化符号”促进了沿线不同文明、文化、宗教、制度等相互碰撞、对话、交流、融合,共同推动着东西人员流动、制度交流、文化融汇和文明多元发展,为人类共享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本文从真实性、完整性、通用性、重要性和可行性5个标准详细分析以下关于中国科举申遗备选项目。
(1)科举建筑。“工匠精神”的杰作。①贡院考棚。统一打包为“贡院申遗”项目,如由中国单独申报,则定为“明清贡院申遗”项目;如由中国与越南、韩国、朝鲜、日本等联合申报,则定为“贡院申遗”项目。②牌坊碑刻。北京孔庙198块“进士题名碑”可单独申遗、开封博物馆碑廊里的《女真进士题名碑》、越南河内文庙内进士碑等碑刻。③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之所以“中国书院”申遗,岳麓书院牵头。④国子监、学院、府学、州学、县学、卫学(学宫)、乡校与私塾等。⑤文庙。北京孔庙、广西孔庙、建水文庙、越南北宁文庙、日本孔庙、韩国文庙成均馆等。⑥魁星阁与文昌庙。⑦科举塔寺庙。⑧科举匾额。
总之,科举建筑不仅是文化艺术品,也是生活创造品,如号舍,较好地兼顾了经济适用、美观大方、功能全面的要求,号板设计技艺及其使用方法是中国古人的创新之作。
(2)科举之路(科举丝路)。在科举时代,四川举子要跋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翻越“天下之大阻”的秦岭赴考,北方举子要横贯万里长城应试,江南举子要泛舟大运河北上参加会试,湖南士子要冒洞庭湖夺命之险赶赴场屋等。成万上亿举子用双脚踩出了一条条不亚于“丝绸之路”的科举之路。特别是明清时期,东南西北举人三年一次集聚帝都会试和殿试,最远者要跋山涉水半年以上,其间结交的科举人物、发生的科举故事数不胜数。如李白、杜甫、孟郊、白居易、黄巢、赵秉忠、汤显祖、杨慎、李自成、唐寅、翁同龢、洪秀全等人的科举之路,深度挖掘、包装整理、结集出版后很多会成为畅销书。
(3)科举村落。它们是科举制度的底层土壤,也是寒门士子的主要来源,此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村落,指读书风气形成较早(如《冬夜读书示子聿》之望子成龙),拥有较丰富科举文化资源,堪称“文化之乡”“教育之乡”“科举之乡”的传统村落,即拥有一定数量诗书世家(书香世家)和科第世家(科举家族/科举世家/科举仕宦家族,如中国科举第一家族——江苏常州庄氏家族),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建筑价值的古村落,比如福建乌石“秀才村”、北京灵水“举人村”、浙江马塘“进士村”和广东外海“科举乡”等。
(1)科举考卷。包括官方档案馆(博物馆)、NGO(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收藏的院、乡、会、殿(廷)、朝考试等的正卷(硃卷)、草稿、落卷(废卷)、行卷和练卷等。
(2)科举人物,包括考生和考师。考生包括童生(儒童)、秀才(生员、庠生)、举人、监生(举监、贡监、荫监、例监)、贡士/生(明代:岁/选/恩/细贡;清代:正途拔/恩/副/岁/优贡,异途例/增/附/廪贡)、进士等全部读书人(士子或举子);考师包括皇帝(殿试)、主考官、同考官、房师(十八房)、祭酒、学政(学台、学院、学宪、学道、学使)、教谕、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训导、塾师等。
(3)科举名录,包括县、府、院、乡、会、殿、廷试“中试者”(中举/登第者)名册。科举名录主体是登科录(殿试录;唐之前为“登科记”,宋以后为“登科录”)、乡试录、同年齿录等,可由宁波天一阁牵头(天一阁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4)科举金榜。金榜题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喜”之一。清代金榜分大、小两种,大金榜分别用汉、满文写成,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小金榜不盖印,仅供皇帝御览和传胪唱名使用。
(5)科举考规。明洪武十七年(1384)礼部颁行《科举定式》,规定了科举考试程序、内容、形式、方法、处罚等。清代科举法规有《钦定学政全书》《钦定台规》《钦颁磨勘简明条例》《钦定科场条例》《钦定武场条例》《续增科场条例》《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等。
(6)科举档案(选举志档案)。包括考卷、考题、题名录、揭晓榜、谢恩折、乡会试文选、科举事奏折等和科举事谕旨(圣旨)、奏折(密折)、邸报(京报)等。
另外,科举思想(史)、科举制度(史)、科举文化(史)、科举活动(史)、科举诗词歌赋(科举诗歌)、科举书法绘画(科举画像)、科举石刻岩画(科举艺术史)、科举信札、乡试点名灯旗图式、考试夹带(科举作弊史)等亦可纳入科举记忆遗产备选项目。
(1)科举民俗。指民间读书人家的民情风俗统称,也泛指科举时代集居的乡村读书人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读书人(相对于官学读书人)的学习生活应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集合。在众多科举民俗中,唐代“送猪蹄”、宋代“榜下捉婿”、清代“博饼”都很有代表性。(2)科举文学,科举小说、诗词、歌赋等。(3)科举戏剧曲艺。《西厢记》《破窑记》《望江亭》《秦香莲》《状元招亲》《谁料皇榜中状元》等。(4)科举音乐舞蹈。
社会先进关键是制度先进,国家强大关键是人才强大,民族优秀关键是文化优秀,而这种民族本体文化必须是活态、可继承、有借鉴、能延续、影响世界的。以科举为代表的大规模考试制度是儒家文化得以无形性延续、传承和创新并影响世界的重要载体,以书院和贡院为代表的大规模教育与考试场所是儒家文化得以活态化保存、阐释和推广并构塑本土的重要场域。如果可行,可将列入三类世界遗产备选名单的全部科举申遗项目统一打包为“国家抡才大典”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永远存在着未解之谜,科举生成于中华,辐射于万邦而终达于寰宇。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形式亡而内容存,物质毁而精神在。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具活力、最为长寿的制度文化现象,科举彰显了其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奇珍,在“文化强国”时代本应有申遗舍我其谁之气概,无奈国家大环境导致科举“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科举申遗必须走“政学研产用”协同创新道路。
党和政府作为科举申遗最大利益关联方和领导者,其国家权力价值观和国家文化观直接影响科举是否能申遗、何时申遗、申报何遗等关键问题。在中国5 000年漫漫长夜中,科举制度曾经照亮了1 3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天空,无论是封建帝王牧驭天下需要通过科举达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目的,还是君权神授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礼天下,都显示了科举的巨大威力。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从科举负评到科举正名,党和政府对科举遗产的态度也有转化,一些科举遗产渐次被纳入政府文保序列。“中国梦”产生了空前的巨量人才需求,而科举兼有教育考试(考学)和选官考试(铨选)双重属性,所以教育考试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行政考试改革特别是国考改革,要以史为鉴,这也是科举人、科举学、科举会、科举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第二轮改革开放新30年,党和政府力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举应得到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也应为科举申遗开放更大空间。
行会和NGO是科举申遗次大利益关联方和助推剂,其顶层设计影响到科举申遗进程和结果。科举在中国,科举学亦在中国。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科举学会”)是科举研究专业人员和爱好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科举学界与国际科举学界开展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其最根本宗旨是广泛团结全球科举学界专家学者和热心科举文物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社会各界同仁,共同将科举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中国科举学术研究水平,建立中国科举与世界科举有效对话、交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推进中国科举学走向世界,完成科举申遗目标。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当前,中国科举研究和保护工作已与国际接轨,中国科举新一代学者的方法和举措变得更为科学:在科举断代上,中国方法、标准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有助于早日启动中国科举遗存的认证命名工作;在科举文物调查上,“三普”数据库资料日渐宏达;在人才培养上,科举研究方向硕博士生培养模式日趋成熟。
科举遗产归属者和科举文化研究者是科举申遗一线工作者。越是底层科举申遗利益关联者的“小事”,越是构成国家、民族“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活力。科举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公评科举,就是捍卫考试文化和公平择优方式,并非所有人尽知科举文化底蕴、考生群体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尽早申请将科举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宣誓主权”:中国是“公务员考试”原产地。科举申遗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百姓福祉,申遗无小事。科举遗产所有者、管理者及其上级组织,科举研究者、爱好者及其科普者等要做积极稳健派,有大局观念、理解意识,响应国家号召、服从国家安排,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创造条件,多快好省地推动科举申遗。
众所周知,中国土司是古老的治国理政智慧,中国岩画是古老的艺术创新结晶,土司申遗、岩画申遗成功并非偶然。落实到“科举申遗”工作上,首务是尽快成立“科举申遗”工程领导小组,设若干分委员会或工作组,如“科学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积极吸纳各行业具备相关专业技能、长期研究科举历史文化、有较高学术声望、愿意参与科举文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为扩宽科举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增进跨行业跨地区合作创造便利条件。建议将科举申遗作为科举学会的重大工程甚至主席团“1号工程”纳入学会中长期规划,每次召开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科举文物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纳为重大议题,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画学会、中国书院学会推动的“土司申遗”“岩画申遗”“书院申遗”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早日启动、早日实现“科举申遗”夙愿。
事实胜于雄辩,“申遗”是一条“博弈之路”、一趟“烧钱之旅”。资金是科举遗产保护基石,必须建立一整套健全、有效、透明、长期的科举文化遗产资金保障体制机制[4]。
首先,科举申遗要力争获得政府财政专项投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战略,在争取官方资金投入上,最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将科举遗产列入各级政府重点文保单位或申遗备选名单,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注入,最终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筹资、个人或企业捐资为辅的多元筹融资体制机制。而要争取到政府投入,关键前提是科举遗产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开发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文教等的发展服务,通过“借”壳资源让科举文化“活”起来,成为政府公共文化均等服务体系核心环节,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科举遗产保护中来,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并提升全球文化影响力。同时,价值重大的科举遗产通过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评选活动,倒逼政府投入资源予以修缮和保护。此外,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加大对私人自建公益性科举展示机构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力度,如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匾额学研究和传播中心)、徐州圣旨博物馆(圣旨学研究和传播中心)等。
其次,科举申遗应引入PPP、BOT等模式。采用招标或定向委托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前期全要素投入,后期保护性开发和科学性利用,经济性与公益性协调。借鉴中国大运河申遗经验,科举申遗可采用BOT模式(Buli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模式)、BT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模式)、TOT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经营—转让”模式)、TBT模式(Transfer-Build-Transfer,即“转让—建设—转让”模式,是将TOT与BOT融资方式组合起来的新模式)。鉴于科举本体和科举申遗的独特性,比较适合采用PPP、BOT或TBT模式,但一定要根据科举文物实情采用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允许私人、社会、风投或国外资本进入公共性、公益性、大型化、长期性科举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程,有效补充科举申遗资金缺口。
最后,科举申遗应争取建立世界性“科举文化遗产基金会”。一是接受海内外文化友好人士捐赠。二是努力争取获得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等的资助。一些整体保护较好的科举建筑遗产如江南贡院可考虑学习山西平遥古城保护模式,争取与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lobal Heritage Fund)深度合作,旨在保护当地科举建筑和秦淮河传统科举风貌,复兴并激励传统科举文化发展,并帮助改善当地社区文化生活环境。一些特色鲜明的科举文化遗产可学习云南石屏会馆保护模式,在政府文保经费捉襟见肘前提下,引入风投或天使资金,开办与科举文物相近相融的营利性产业,通过营利性产业的房屋租金、利润分成和税后反哺科举文物整修和保护。“科举文化遗产基金会”应成立监管组织,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预防腐败。
“明清贡院申遗”项目,因太和殿已纳入故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顺天贡院被“八国联军”入侵所毁,建议由“天下文枢”江南贡院牵头,联合云南贡院、甘肃贡院、广东贡院、阆中贡院、河南贡院等,北京贡院、湖南贡院、陕西贡院、浙江贡院、武昌贡院、福州贡院、广西贡院、江西贡院、四川贡院、贵州贡院、济南贡院、定州贡院、汀州府试院、正定府试院、扬州府试院、安庆府试院等和府学、县学、文庙、书院、魁星阁、文昌阁、科举牌坊(安徽绩溪世肖坊)、科举匾额(科举匾额博物馆)、科举碑刻(国子监进士题名碑)、科举塔寺(大雁塔)等科举遗址遗物遗存遗迹可一并纳入申报(本体保护性修复、环境整治优化和文化生态复原)。如可能,见证科举“生老病死”的夫子庙、秦淮河应打包“贡院申遗”。
科举习俗包括科举风俗、科举惯例和科举礼仪等,应依托中国民俗学会这个智库举办“科举民俗”申遗启动仪式。婚庆、饮食、游乐、社交、建筑习俗等都打上了科举烙印,即科举社会的吃穿住行用等与科举有关,还有入闱、出闱、张榜、看榜、唱名、赐第、传胪、赐宴、游街、榜下捉婿、报捷、拜文曲星、拜文昌阁(帝君)、博状元饼(筹)习俗、跨龙门、雁塔题名、曲江流觞、登科者婚礼、采芹、行卷、拜师、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乡祭酒、拜孔子、“闱姓”赌博等。学习拜孔子(文庙)、考前拜魁星,除了拜皇帝、父母、座主、业师外,孔子、文昌、魁星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及其亲友敬拜最多的。“书生拜魁”是寄托考生最美好愿望的中国符号。“拜魁星”申遗价值大,可谓农耕文明时代读书人知行的缩影。考生大事,唯学与考,家有学生,须“拜魁星”,拜出一种精神状态。另外,应不断创新科举民俗新玩法,如疯狂的科举等,让大众了解科举那些事。
中国科举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考试基因的根基,蕴藏着丰厚的科举历史文化信息(科举文化)和科举生态景观资源(科举建筑),是我国乡村科举历史、文化、器物遗产和科第人物遗产组成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科举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在科举路上,产生了众多的科举古村落文化体系,包括童生村、秀才村、举人村、进士村、状元村、榜眼村等。“名录保护”对科举村落保护来说,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然而,这种模式无法“包打天下”,寻找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良策和保护方式应该成为共识。科举露天博物馆,就是把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科举文物收集起来,原址保护、集中展示,它的意义是将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科举历史建筑及其生活细节保存下来。
判断一个家族是否为科举世家的重要标准有两条(符合其中一条即可):一是一个家族能连代或隔代(超过3代)涌现出高等第科举人物;二是一个家族能同辈(超过3人)涌现出高等第科举人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科举家族能传承五代者,犹如科举“连中三元”者,实属不易。客观地说,一方面,科举世家作为科举社会的佼佼者,数以千计,如宁波鄞县由宋至明就出了二十余家科举望族,宁波天一阁的创办人范钦亦出身科举世家,其成功对亿万读书人是莫大激励,科举世家所留下的遗产(器物和文化)值得保护;另一方面,科举家族多是“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格调、境界,诗书传家、耕读至诚,为同时代多留“读书种子”,这种“无形非遗”尤须保护和传承。
科举试卷是文化瑰宝,是科举社会留存下来的独特记忆,是科举时代评判读书人能力水平的唯一“尺牍”,所谓怀牒自进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中的“程文”是也,应努力申请单列或增列入UNESCO《世界记忆名录》。科举试卷记载了太多信息,不仅有其自身的文物、史料、书法、艺术价值,还具有重大的社会、学术、经济、文化价值。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朝考,每级试卷必具履历,履历一大部分是先世本支或旁支便览,好比一份简略家谱,而这家谱的最近三五世一般载有婚姻关系和仕途(缙绅录)。众所周知,科举试卷中最金贵者莫过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除此之外,尚有状元赵文楷殿试卷、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试卷、乡试卷和殿试卷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保存的《成化二十三年卢浚会试卷》、中国国家博物馆庋藏的《顾宪成试卷稿册》,以及蔡元培殿试卷(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或民间藏会试卷、殿试卷、朝考卷、行卷等。
科举用书是读书人准备和参加科举考试的纸质材料集合,包括科举考试用书(官方版,命题范围,考官用书)和科举应试用书(民间版,举业指南,考生用书),类似今日的教材(教科书)、教参和教辅用书,大致有5类:注解书、试题集、史书、类书和读书法的书。由于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加之书院作为出版商(如园沙书院)与众多著名私人出版商的崛起(如书林与耕堂朱仁斋、万卷楼周曰校),共同推动了民间出版业的繁荣,科举畅销书层出不穷,《举业津梁》《石林燕语》等均有记载。举业书古已有之,早者《黄帝内经》,继之夏言、商语、周礼等,孔子作“六经”,及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后《五经》独霸隋唐宋科场,而后与《四书》统御元明清科场,阳明心学、释迦禅宗、李聃道统等借袁黄所纂科举应试书《四书删正》《游艺塾文规》等和徐阶、李春芳、焦竑、“公安三袁”等而向科场渗透。
科举金榜,世间独此一份。大、小金榜成套,满、汉文合璧,押皇帝大宝。该文献对研究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及中国古代文书制度具有珍贵价值。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清代金榜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形式下达,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鉴于金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光绪二十年(1894)《清代科举大金榜》列入《世界记忆名录》。那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数百件大小金榜,以及辽宁省档案馆藏李鸿章殿试“小金榜”和民间私藏金榜等,可申请作为扩展项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同年录类似今天的同窗、同班通信录或院友录、校友录等,而记录此信息的府试录、院试录、乡试录、会试录、殿试录(官方颁布:进士登科录、小金榜;民间私印:进士同年录,包括同年序齿录、履历便览)、门生录、生员录(诸生录)、题名录等记载考生信息者统称科举名录(科举题名录/科举录),主要记载姓名、籍贯、科年、科第、名次等科状和家状等核心信息。计算县府院乡会殿试六级科举考试的“科举名录”,加上恩科、召试、特科等,理论上就超过1 300册(同榜按1册计算),如宁波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堪称天下之冠、宇内至尊,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散落在海内外的科举名录成千上万,如《道光元年(1821)辛巳广东同年录》《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广东乡试同年齿录》等。此外,与科举录相关的正史官志、方志野史、家牒谱系、笔记文集、编年传记、行状墓志等亦属于科举文献类文物,应一体保护。
科举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科举客观现实的艺术创制,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绘画等,是科举时代的“伴生品”,更是科举社会的“润滑剂”。“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是众多科举文学作品桥段。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皆与科举有关,尤以《红楼梦》最为典型。除此之外,《西厢记》《碧云騢》《桃花扇》《醒世姻缘传》《鼓掌绝尘》《聊斋志异》《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警世通言》《长生殿》《桃花扇》《型世言》《石点头》等众多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亦有“科举故事”。
在后科举时代,只有个别卓识者注意到了它的伟大价值,如梁启超、孙中山等,也或多或少认识到了大规模高效率、比较公平选拔人才的一些规律,但明确提出为科举文化遗产申遗却是近年之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批文物毁于“破四旧”运动、“文化大革命”浩劫和房地产开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伟人终归要相继死去,历史终究要后人评判,遗产终究要后人承传。对每位科举学人而言,最幸运的莫过于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预见历史发展态势,取势、明道、优术,肩负起使命担当,抓住关键机遇期,优化科举申遗路线(见图1),加快科举申遗进程。
当然,这个程序化的科举遗产申遗路线图只是个简约流程,每个环节中间都有非常巨量的工作去完成,所以无法确定其时间表。我国乃至儒家文化圈很多建筑的核心图案使用的元素是科举文化,在历史上也曾多次作为“国制”被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科举远逝,貌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留存至今,但其魅力在于它能重塑文化自信,再创一个文化追寻的路径,这应是科举文化的最大价值。为了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最有效益地传承科举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应尽早设立科举(学)研究院及获批建设科举学二级学科,培养科举研究高端人才、专业文保工作者,以此来推动我国刚刚起步的科举本体保护与科举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真实完整的遗产是申遗可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对贡院进行文物保护,必须遵循“修旧如旧而不能焕然一新、祛病延年而不能涂脂抹粉、整饬归安而不能整容塑形、老当益壮而不能返老还童”[5],要尽最大努力保持科举遗产的古趣、野味,留存科举文物的饱经风雨沧桑感。科举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绝不是给它们“盛装打扮”“涂脂抹粉”,做“整形手术”,而是保留它们的原真性、完整性,做到不干预、少扰动科举文物遗产。科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名片,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是个伟大创造。尽管后来落后了,但是在历史上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的。应当申遗,而且应当把相关的事项遗迹整体合并申遗。建议科举学会,旗帜鲜明地打出“科举申遗”旗号,在学术界、传媒界、社会上和政府间形成一种声势、态势、气势和运势,所谓“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也。科举申遗是一次伟大创业,早日启动国家层面的科举申遗,可以提振民族自信心。
图1科举申遗的程序化路线图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发展力量,从文化中学习发展智慧,让人民有信仰、有自信、有尊严,中华民族才会有希望、有未来、有前途,中国才会有力量、有地位、有威信。为实质性推动科举申遗工程,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大力转变政府和民间对科举及科举申遗的思想观念,树立科举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解放思想、变革观念是推动科举公正评价和科举合理申遗的先导,在任何历史时期今人都没有资格妄议古制,因为今人也并未找到破解古制公平效率两难的良方。
(2)建议适时通过《关于科举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关于保护科举遗产、弘扬科举精神的倡议书》等文件,并协同海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人士等公开联合发布《科举宣言》,翻开科举申遗新篇章。
(3)建议充分借鉴中国岩画和中国土司等行会参与申遗的成功经验。一是搭建研究和保护科举文化遗产云数据平台,建立高等级科举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传习基地;二是提高公众认知度,整合全球科举文化资源,促进全球科举界有效对接沟通;三是深入挖掘科举历史文化精髓,坚定科举申遗自信,每届年会更加突出“科举申遗”主题;四是轮流在科举文化遗产地举办“国家抡才大典——XX年中国科举展·XX巡展”,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五是分批认证命名“中国科举遗存地”,科学遴选预备名单,排出优先候选者;六是帮助科举申遗单位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规划、整治工作方案编制,保护监测设施建设与广泛的申遗发动和实施,指导撰写申遗报告和准备附件材料,应对世遗专家现场考察、评估质询等。
(4)建议对科举申遗预备名单进行分类,并恢复科举遗产原生态。科举申遗类型主要有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科举文学、戏曲、民俗等;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遗产、科举建筑及科举名人故居、科举名人求学处等;世界记忆遗产,包括:科举试卷、举业书、科齿录、教习齿录、科举相关圣旨奏折邸报等科举文书、古人科举相关文集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包括:举业相关城镇等整合为中国科举传统村落。科举申遗备选单位应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尽最大可能恢复其时空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
(5)建议尽快牵头成立中国科举申遗工程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小组和工作执行小组。领导小组建议由省部级及以上文化组织负责人兼任、成员可吸纳科举申遗遗产所在地政府分管官员及国内外相关知名人士,并适当邀请形象正面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热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企事业高管共组联席会议,定期研议并决策部署科举申遗工程,既方便跨国(境)、跨部门、跨领域协调和整合申遗资源,又有利于为科举申遗代言、站台、造势。专家顾问小组可由科举学会牵头负责选聘,主要是为科举申遗项目的挖掘、遴选、组合、申报、保护等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和建议。工作执行小组主要由科举申遗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人员组成。
(6)建议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或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外、孔庙和国子监等地点举办科举全景再现活动,以纪念科举并传扬其先进思想文化。以儒学(教/家思想/文化)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中国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及其全球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学大众化、普及化)。
(7)建议联合推出《科举111——看见看不见的科举故事》纪录片,为科举创建一座超越时空、普罗大众的影像博物馆。科举学会可联合电视台、大型文化视频网站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主创团队,撰写剧本,拍摄影片。
5 000年来,中国人绝大多数时候是很自信的,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6]。科举生长在天地间,存在历史与现实间,折射着秦时明月、汉唐风度、宋元奇趣、明清格调,使得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可以被真实触摸。走进科举,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留下与这一制度彼此映照的影像,成为它记忆中的一部分。科举是一面镜子,天空、大地、记忆、未来,所有的地方、时光、生命,都可在这一制度的映照中被唤醒。科举曾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中国梦”。敝帚尚且自珍,何况国宝乎,科举申遗,我们有责任行动起来,珍惜科举遗产,珍惜它就是珍惜华夏文化的根、延续儒家文化的源,只有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更有尊严底蕴,追求全面小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实现“中国梦”才会更加美好。抱定宗旨、不忘初心,科举申遗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本文在第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刘海峰教授、李世愉教授、李弘祺教授、李中清教授等的指点和帮助,特致谢意。)
[1]刘海峰.科举制的遗产与申遗问题[J].教育与考试,2016(4):5.
[2]冯用军.多学科视野的科举学研究——大规模考试视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35.
[3]李斌.习近平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解放日报,2012-11-30(1).
[4]任思蕴.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保障机制[J].文化遗产世界,2007(3):65.
[5]王运良.保护文物绝非“整容塑形”[N].光明日报,2016-12-2(5).
[6]杨修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48.
(责任编辑:张瀛天)
《中国考试》在线投稿系统启用通知
为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设,提高稿件处理和办公效率,自2017年6月1日起,本刊“在线办公系统”上线试运行一个月,系统地址为:http://cexam.neea.edu.cn。请登录网站页面左侧“在线办公系统”中的“作者投稿”,按照相关提示进行操作,注册后提交稿件。
在系统试运行期间,如遇问题,请与杂志社联系,联系电话:010-61957659。
2017年7月1日,系统试运行期结束后,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原投稿邮箱(cexam@mail.neea.edu.cn)不再接收任何投稿。
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考试》杂志社
2017年6月1日
Research of Some Important Issues on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ENG Yongjun
(Education Schoo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15,China)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ritage is the metasynthetic wisdom of human being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the talent selection system which had the longest duration,the largest participation,the most extensive scope,the best fairness,the highest risk coefficient and the most rigid evaluation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the pas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era background of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alternative program as well as their stakeholder functions,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funds mechanism and propose some project reserve suggestions as well as procedural roadmap,which can help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Cultural Heritage;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G405
A
1005-8427(2017)09-0053-12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9.008
本文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项目编号:13JJD880010)的研究成果。
冯用军(1980—),男,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