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摘 要: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和“依法治国”等要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感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活动化课堂
中学政治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改革开放后,思想品德被正名,开始关注道德品质的发展。“思想品德”这个名称被沿用多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和“依法治国”等要求,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围绕“让学习更科学”这一全球课改的根本方向,新教材带来了新的“血液”,因为这次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名称,也让“法治”走进了初中政治课。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原因)
1. 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贯彻法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小学讲故事,初中讲规范,高中才去进行法学理论解读。”有人这样解释法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设置。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老师,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类似情况: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上讲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后会受到司法保护时,可以听到不少学生窃窃私语、暗自欣喜;2015年,湖南三名未成年人劫杀小学老师却不受刑罚处罚的案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经典案例,却没有老师敢在课上提出,甚至学生讲到这个例子时,老师们选择了回避;某校一堂公开课,政治老师在讲了一个未成年人刀刺同学致死的案例后,让学生猜猜结果如何,学生一片静默,当PPT上出现一行红色大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受司法保护,免于刑罚处罚”时,学生们惊呆了,台下听课的老师们一片无奈的反对声。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许多矛盾在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道德素养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了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对青少年加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迫在眉睫。良好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仅要求用行政手段进行设计和推动,更要求编写出一套符合时代特色的优质法治教材。现代法学门类众多、体系庞杂,中小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知识内容,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关键的知识就十分重要。
2. 初中政治课必须与时俱进,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直到今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依然是中学校园中最与时俱进的学科。当社会上有重大事项发生、政策方针调整时,教材很需要获得相应改变。将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响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原思品教材存在部分问题有待商榷
思想品德课中的国家法律法规、指导性的精神都是富有实效性的,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点,那就是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案例偏老旧,甚至是老师们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有的案例。尽管案例够经典,可是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太远,恐怕难以激起共鸣。
课时板块之间跳跃性较大,或者说,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上下单元之间、前后课时之间无法通顺衔接,例如初三教材里《笑对生活》一课,前后两框都是讲“挫折”,课时偏偏中间插了一筐“勤奋学习 善于学习”,着实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其思路。
内容冗繁重复。例如八年级上册内容《跨越代沟》《有话好好说》中有不少内容存在重复,语言不够简洁,逻辑性也不够强,学生在做到相關题目时总是怨声载道,要抄好多内容。
内容前后排序上不太符合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候一个月的政治课学生们都觉得内容好简单,上课都是小活动、小故事串联起来,但是有时候连续一个月的政治课都是复杂的知识点灌输下去,不同的案例要求分析,各种辨析题、分析题迎面而来,老师还会一个劲强调:这个是重点,那个是难点。学生觉得苦不堪言,疲于应付。
二、 初中学生需要活动化“道德与法治”课堂
教材的改革带来的是课堂模式的变化。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的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参与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让课堂活动化,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幅横幅: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更加重视探究型学习向活动型学习的转变,仅在七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中就分别设计了“迎青春 赛诗会”“做阳光少年”“走向社会大课堂”三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去做、去参与活动。教材能够给实践活动单独开辟一块领域,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老师,我们需要创设活动型政治课堂,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1. 活动化课堂的内涵
活动化课堂要求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主体性活动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素质基础。
2. 活动化课堂案例分析
以八年级下册法治专册中的一项单元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为例。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极高的公民、权利、法治等概念,令新时代萌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政治课堂想必也应当充满活力。可是有过多年初中政治课教学经验的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讲到这些知识,讲到民主法治,学生们就会一脸懵懂地看着你,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当你给他们举出“水价调整听证会”的时候,有些学生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当然也有学生只是感慨水价调整还需要听取民众意见!而老师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学生们现在还太小,这些事情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就算让他们探究讨论也不会有什么让人满意的效果,等他们长大步入社会,自然会懂,于是只能在学生迷茫的目光中结束探讨,给同学们做出白开水般寡淡无味的小结。但是,现在,教材却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老师和学生的面前。
美国学者威伍曾说过:“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可以想象,如果用教师的智慧设计活动化的政治课堂,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这样的课堂岂不妙哉!当然,老师的激情必须发挥在安排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上,那么这样的活动化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给学生分组分工,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当然,学生在活动准备阶段的相互合作、搜索、筛选材料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和外延,更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灵活机动地运用所准备的知识、正确参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而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官方人员、社会评论员、听证群众甚至是记录员、媒体记者等,每一個同学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妙语连珠的听证会上感受民主、感受权利、感受法治。活动本身就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兴趣,参与其中,模拟演绎,也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
3. 活动化课堂的意义
首先,活动化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成长。为此,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必须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其次,活动化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凭空产生,要靠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教师要加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调控和指导。
再次,活动化教学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在活动化教学中师生、生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共同合作磋商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智商、情商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后,活动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活动化教学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势必会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主要特征之一是活动性、实践性,强调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新教材,老师们都在摸索适应。而对于学生来说,新教材给他们带来了更科学的学习,更科学的思考。利用好这一套新教材,相信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真正实现初中政治课“立德树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法护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2]王毅.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存在问题及修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3,(31):79-81.
[3]万方.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融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9).
[4]成善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特点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