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堂中的语法意识提升

2017-12-12 10:36沈晨希
考试周刊 2017年19期

沈晨希

摘 要:本文试探究中职英语课堂中的语法意识提升。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以反复操练为主,收效甚微,交际法语法教学则因否认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受到诟病。然而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失正规高效的语法教学,二语习得者学“好”英语将变得困难。继而,基于大多数学生认可课堂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呼吁语法教师设置显性教学情景,有效归纳总结并及时纠正学生语法错误防止问题僵化,故针对英语课堂中“提高语法意识”的具体实施方法,文章提出“归纳与总结”、“语篇与情景设置”和“澄清与纠正”三大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语法意识提升;语法教学方法

一、 语法意识提升的重要性

(一) 传统的语法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语法教学(PPP教学)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是主流的语法教学方式,它指的是: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

Skehan(1996)曾指出,一个语言学习者能通过反复练习来熟悉某个语法结构并不等同于他能全面高效地掌握语言中所有的语法结构。他的观点也获得了许多其他学者的赞同。Nick Ellis也曾指出,为了掌握一些语法技能,長时间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练习不依赖于反复地记忆说明性的规则(Ellis 2002a). Rod Ellis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注重形式的语法教学可以提高考托福、雅思等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却不能证明可以提高学生在自由对话或表达上的能力(Ellis 2002b)。

(二) 交际法语法教学的弊端

在意识到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端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Krashen和Prabhu提出了交际法语法教学的理论,即零语法教学(zero grammar teaching)。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交流活动,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然而这种观点到了80年代中期,又受到一批学者的质疑。Higgs和Clifford公开指出这种忽视语法的教学会导致低效率的学习。此外,Swain(1985)还提出正规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语言学习者只注重语言形式并进行单一的语言交际活动,他们在几年后仍不能正确运用语法规则,学“好”英语将变得困难。

(三) 学界认可提高语法意识

由于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端和交际法语法教学的片面性,一种能真正优化学习者语法习得的教法被迫切地需要。

“提升语法意识”的理念首先由Rutherford William和Sharwood Smith Michael提出。它倡导介于传统法和交际法之间的折中教学法,一方面语法意识的提升不否认正式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它承认在语法习得中交际法语法教学的重要地位。这一教学法也得到我国国内广大学者的认同。戴炜栋指出,语法教学和交际教学是可以兼容的。胡壮麟甚至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交际活动加实践语法教学”。于是,“提高语法意识”的理念被广泛推崇。

二、 语法意识提升的方法

(一) 归纳与总结

定义:归纳意味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语法模式来总结一般的规则或原理。总结意味着教师给学生简短概括某条语法规则或原理的详情。

原因:当英语教师在课堂教授语法时应及时归纳和总结,还应鼓励学生独立归纳语法规则,然后自己归纳总结。

教学案例:教科书第五册Unit 4 P70

内容:无动词分句

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以下句子,并请学生总结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的共同点。

1.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olve this problem.

2. Seldom do I go to work by car.

3. My father has retired,so has my mother.

4. Not until the teacher came in did the students stop talking.

5. Here comes the bus.

6.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runs a river.

在学生独立归纳总结后,教师再做归纳总结:首先,这些黑体的谓语动词在主语前面,这样的句型叫倒装句;其次,倒装句分为部分倒装和完全倒装。部分倒装就是只把谓语的一部分(多为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如1)~3)。完全倒装是把动词完全放在主语之前,如4)~6)。如果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总结是正确的,教师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无动词分句的印象;否则,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帮助学生弥补或改正学生的观点,因此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法意识。

(二) 语篇与情景设置

定义:语篇和情景设置意味着应该与某种语法规则或原则相关的情境、事件或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知识点。(Hughes&McCarthy 1998)

原因:语言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带来的结果是外语的语法教学决不能忽视语篇和情景,即使在正式的课堂。如果教师忽视了实际运用,脱离了语篇和情景来进行乏味的语法结构的练习,一方面,学生会觉得外语的学习过程无聊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缺少语篇与情景的语法教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法意识。

教学案例:教科书第二册Unit 8 P134

内容:ing分词

“ing分词”的术语包括“现在分词”和“动名词”。教师可以创设日常的语篇语境来介绍v.ing分词的两种主要搭配,即“动词+ing”和“动词+宾语+介词+ing”形式,一个典型的模仿素材是New Concept English(亚历山大&何其莘 1997:308)一书上的第68课。以下是从中节选的对话:endprint

“Hello,Nigel,” I said. “Fancy meeting you here.”

“Hi,Elizabeth,” Nigel answered. “I was wondering how to spend the morning-until I saw you. You are not busy doing anything, are you?”

“No, not al all,” I answered. “Im going to...”

“Would you mind my coming with you?” he asked, before I had finished speaking.

“Not at all,” I lied, “but Im going to the dentist.”

“Then Ill coming with you,” he answered. “There is always plenty to read in the waiting room.”

這样的话,语言点就能在这样生动多样化的语境中体现。同时,学生也能更容易地掌握动词的搭配,提高语法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关注语篇与情景的功能,并采用上述方法,在有趣的故事或生动的对话中混入语法结构。

(三) 澄清与纠正

定义:澄清意味着英语教师将语法解释得更清楚或容易,纠正意味着教师能发现、纠正的语法误差或错误来阻止学生形成问题僵化。(Ellis 1998.)

教学案例:教师在教授不同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后,可以列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辨认句子结构。以“I put the bottle on the desk.”为例,如果学生把这句话看作SVO结构,教师可以说“Im sorry,whats your point? Would you please say it again?”or “Nice try!”这样的话,学生被引导着再次努力思考答案。通常来说,澄清的目的是帮学生留意他们犯的错。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可以纠正说道“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phrase ‘on the desk, it plays as an adverbial in this sentence.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SVO and SVOA structure is that whether the adverbial part can be omitted or not. So, after my explanation, do you want to make any adjustment to your former answer?”如果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可以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来加深学生头脑的印象。很明显,澄清与纠正可以在语法课上任何时间、任何部分,来提高学生的语法意识,使教学过程更有效率和效果。

因此,纵观中职英语课堂的语法教学,教师应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法意识,努力创设设置显性教学情景、及时归纳总结并及时纠正学生语法错误,来增添课堂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Ellis,N.2002.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4(02).

[2]Krashen,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戴炜栋、陈莉萍,2005,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02).

[4]胡壮麟,2004,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