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佳
摘 要:《意象图式与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刊登于《中国翻译》2011年第5期,作者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左嘉及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刘和平。这篇文章属于实证性研究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基于意象图式的信息视觉化对影子跟读有促进作用以及在大意回述中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并且为此设计了一个实验,主要介绍了该实验的流程、实验结果及实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本文的评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理论背景知识介绍、文章内容分析以及对文章的评价。
关键词:意象图式;影子跟读;图式理论
一、 理论背景知识介绍
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理论框架主要是意象图示。那么,所谓的意象(image),其实是一种抽象的表征,可以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应的感觉,比如影像、文字、声音等都是外界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是抽象的,是具体事物剥离了细枝末节之后在人类脑海中留下来的一种大概印象,并非是原事物具体而丰富的体现。
而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这篇文章理论框架的另一重要内容。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人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是联系在一起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
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而且,图式也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图示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这里的“同化”指的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而所谓的“顺应”指的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从上述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出,意象与图示之间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它们都是人类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并非是具体形象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将意象与图式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意象图式”。
二、 文章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意象图式与记忆;第二部分,意象图式与影子跟读;第三部分,实验;第四部分,结语。其中第三部分实验环节则是该文章的重点所在。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意象图式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如文章中提到:不少心理学实验均已证明了“意象”因素在人脑记忆中的重要作用,脑对意象材料的记忆效果普遍好于对词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同理,视觉记忆的效果一般来说也普遍好于听觉记忆的效果(车文博,1986:424。)同时,为了证明这种说法的准确性,作者进行了一次实验,该实验结果可以证明用视觉化的方法跟踪事态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也為这篇文章提供了适当的支撑。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是提出这篇文章的必要性。正如文章中提到,有关意象图式的研究多是集中在语言学领域(Langacker,1986),“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涉及口译的信息处理中意象图式与信息视觉化的关系”。因此,这篇文章的研究在此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另外,由于影子跟读可以“培养译员边听边跟读的习惯,提高记忆能力这样可以减轻译员的记忆负担,留出更多的精力用于听力和目的语的组织”,所以实验采用影子跟读的方式进行。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实验的全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实验对象是某外语学院二年级研究生,年龄分布在23至26岁。其中30名受试者为女性。所有受试者的专业方向是翻译。将这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同时前测结果表明两个样本来自同一样本总体。实验所用的材料介绍了某一爆破产品的原理,在实验前,A组事先给出产品结构图,B组仅给出产品各个部分的名称。之后两组受试先听一遍录音,之后进行影子跟读,然后进行大意回述,最后用有声思维法记录受试的整个思维过程。实验结果表明:A组与B组的影子跟读及大意回述的结果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作者发现:A组受试可以借用产品结构图理清逻辑思路,能够积极预测,在大意回述中可摆脱具体字词束缚,对原理进行回述。而B组受试则很难构建产品结构,无法将信息视觉化,只能被动跟读,并且大意回述时逻辑混乱。此外B组个别受试者将产品想象成线性结构并考虑各部分位置,这部分受试者效果优于B组其余受试者。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作者得到的结论是:产品结构图就相当于是产品意象图式结构,从而成为受试者将信息视觉化进而理解、记忆源语的认知基础。对A组受试而言,事先给出产品结构图有助理解产品工作原理,而对B组受试而言,仅仅给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并不能没有自动激活信息视觉化,因为有些受试仅仅将其当成文章中可能会出现的生词,没有利用这些词汇建立联系,也没有进行图形思维。
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主要给出了该实验的主要发现及意义。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在开始提出的研究问题,即基于意象图式的信息视觉化对影子跟读有促进作用以及在大意回述中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这一命题是成立的,同时该实验结果对同传译员理解和传译复杂源语,有效把握事物基本结构,防止将精力放在字词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文章评析
1. 总体评价
本文从图式理论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了信息视觉化对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和大意回述具有显著作用。文章选题角度新颖,比较严格的按照实证研究类文章的脉络设计实验,论证结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同时实验结果对于同传实践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endprint
2. 优点分析
(1) 角度新颖,有创新性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键入关键词“同声传译”,查询结果绝大多数是关于同传教学、翻译策略和译者培训方面的文章,像本文这样涉及语言学理论并将其与同传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又对同传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比较少见。
(2) 脉络清晰,逻辑性强
本文比较严格地按照实证研究类文章的脉络行文,结构严密,思路清晰,论证过程有理有据,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3)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信息视觉化对影子跟读和大意回述有显著作用,这对于同传译员翻译策略的选取、理解和传译复杂源语,有效把握事物基本结构,防止将精力放在字词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缺点分析
(1) 标题
标题过于宽泛,不能很好地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建议改为《基于意象图式的信息视觉化对同传中影子跟读及大意回述效果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
(2) 摘要
一篇文章的摘要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意义这几个主要部分,而本文的摘要部分缺失了研究对象这一部分。
(3) 文献综述
本文没有专门的“文献综述”部分,而是穿插在前两部分的introduction之中,不够系统概括;同时本文所罗列的文献主要是关于“意象图式”部分,“影子跟读”少有涵盖,使得文献综述显得不够全面。
4. 细节讨论
(1) 本文第一部分的“记忆测试”,旨在论证翻译中是否存在视觉记忆效果要好于听觉记忆效果的现象。这一测试与本文的主要内容相关度不高,最后得出的结论“用视觉化的方法跟踪事态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并不能帮助论证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基于意象图式的信息视觉化对影子跟读有促进作用以及在大意回述中能起到帮助記忆的作用”。
(2) 承接以上问题,本文作者在第一部分“记忆测试”的实验结果中提到了“视觉化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意象图式 与影子跟读”中提到了“意象图式与信息视觉化的关系”,这就出现了两个概念:“意象图式”和“信息视觉化”。这二者的意义相同吗?如果相同,为何在此处使用前者,在彼处使用后者?或者二者的意义不同?如果不同,那二者之间是何种关系?在文中都没有很好地阐述说明,让读者十分疑惑,有概念混乱的嫌疑。
(3) 本文第三部分“实验”中,关于实验对象的选取只考虑到现阶段这40名受试来自同一个样本总体,未考虑到以前的学习背景,如文理科情况,这有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4) 文章的标题以及前两部分主要介绍的都是意象图式和影子跟读,但从第三部分的实验开始,突然出现了“大意回述”这个概念,并贯穿整个实验,这在前文中未有涉及,作为一个主要概念在此突然出现略显突兀。
(5) 文章的“3.4实验方法和步骤”提到“影子跟读前先让受试者听一遍录音,然后跟读……”,我们知道,A组在做影子跟读前给出了该产品的结构图,B组没有,这种方法可能会强化A组对录音材料的理解,对B组的积极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是否有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刻意对实验组进行操作的嫌疑,这种方法是否可取还值得商榷。
(6) 文章3.5节引用了刘和平2002年出版的一本专著第33页的内容,这在文末的参考文献中没有体现。
(7) 在文章3.8节运用有声思维资料分析实验结果时,使用了许多诸如“一般”“大多”“一定”“绝大多数”“个别”的定语,这些词都有含混、不确定的意义,对于一篇要求精确严谨的研究型文章来说是不可取的。如果是“大多”,就应给出具体的百分比;如果是“个别”,更应当列举这“个别”的案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验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8) 根据作者名拼音首字母的排序,参考文献条目[6]位置应调整到第二位。
(9) 参考文献条目[5]缺少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页-止页。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论述了基于意象图式的信息视觉化对影子跟读有促进作用以及在大意回述中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文章选题新颖,脉络清晰,实验结果对于同传实践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标题过于宽泛,概念解释混乱,语言运用不够严谨,实验设计欠科学等问题。本文的实验结果对同传译员理解和传译复杂源语,有效把握事物基本结构,防止将精力放在字词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引导着相关研究可以在这条道路下深入进去,取得更大成果。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科技翻译,2002(1).
[3]张丽华.论影子跟读练习在同声传译训练中的作用[A].
[4]左嘉,刘和平.意象图式与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1(5).
[5]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