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巧追问 教学成效大不同

2017-12-12 00:26曹渊曹博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满堂文本语文

曹渊+曹博义

最近重读教育家程少堂的《“语文味”成长史》,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味”研究的背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满堂”“四个虚假”上。“四个满堂”为:“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课件)”“满堂夸(表扬学生)”;“四个虚假”为:“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由程少堂先生指出的课堂教学“满堂问”现象,我想到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立,以及围绕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上的追问等问题。如果执教者精心设计教学,根据文本的教学价值,确立课堂教学主问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追问,就会让教学流程泛起波澜,学生思维火花受到激烈碰撞,文本深度得以挖掘,课堂生成呈现精彩。下面我想联系一些语文教师的优秀课例,从五个方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师追问的妙处。

一、追问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教师在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南方,能深刻感受到南方四季天气的不同。说到北方的冬天,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又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生:会感觉特别冷,想到白雪皑皑。

生:会感觉风大,想到寒风刺骨。

生:得穿上棉袄,否则出不了门。

(生笑)

生:会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会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的印象中,我国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有这么一座城市——济南,地处我国北方,它的冬天会不会也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呢?会不会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济南的冬天》。[1]

执教者在问了学生北方冬天感觉后,进一步追问济南会是一个什么样呢,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乐于走进文本,急于探个究竟的教学情境。

二、追问能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一教师在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了“读美文,悟痴情”这一教学环节,其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离张岱越来越近了。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哪一个字对他的真性情作了概括?

生(齐):“痴”。

师:我们通常给“痴”字组什么词?

生1:痴迷。

生2:痴呆。

生3:白痴。

师:好,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痴人呢?是因痴迷而痴呆了,还是因白痴而痴迷呢?他的痴表现在哪里呢?大家在文中找找看。[2]

紧接着师生分别从“咬文嚼字品痴情”、“身临其境赏痴景”、“文画结合诵痴景”、“知人论世悟痴情”四个方面对文本深入解读。

三、追问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在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前面有一句“念无与为乐者”,那文章有没有写他们如何交谈取乐呢?学生齐摇头说“没有”,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写他们如何交谈取乐,而只写他们“相与步于中庭”?如下教学片断是围绕“作者赏月为什么要寻张怀民”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生3:因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这时候也被贬黄州,他们经历相同。

师:仅止于此吗?我们来看一则资料(略)

生4:他们都被贬黄州,但都不为此忧愁,心胸坦然。

生5:他们都喜欢游山玩水,是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师:……那苏轼寻张怀民的结果怎样呢?

生6:“怀民亦未寝”,怀民也没有睡,“亦”字写出了苏轼的兴奋。

师:如果怀民睡觉了呢?

生6:作者会非常失望,非常扫兴!

师:一个“亦”字里有多少快乐与惊喜啊!这么巧,这么好!如果让你读这一句,你会怎么读?

(生读,一字一顿。其他同学笑。)

师:大家的笑声说明这一句不应该这么读。那应该怎么读?

生7:我觉得应该读得稍快一点,突出一下“亦”字。

师:稍微加速,把这种内心的惊喜投射到声音里。请你读。

(生读,笑出声来。)

师:你太开心了,笑得不能自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快乐。注意,这是一种流淌在内心的欣喜,微笑着读就可以了。

(师微笑着示范读。)[3]

这一案例中的追问虽然是间接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我们不能否认追问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帮助。

四、追问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在执教楊绛的《老王》时,对老王临终前送鸡蛋、香油的三次对话,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三次对话。课文原文如下: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执教者在这三次对话过程中不断追问,对作者与老王的第三次对话,执教者要求学生对老王的“我不是要钱的”这一句话,勾连全文说说潜台词:

生:我不要钱的,就是想来看看你。

师:因为以前经常走动,现在也是这个意思,不是刻意和特意来送东西的。

生:我不要钱,你的钱也不多。

生:我不要钱,这么长时间没来,我觉得再不来就没机会了。

生:我不要钱,想谢谢您对我的照顾。

生;我不要钱,我也没什么亲人,您就是我的亲人。[4]

……

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站在老王这个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说老王这样做的用意,合情合理,这样追问老王说话的潜台词,无疑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endprint

五、追问能有的放矢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教师在执教莫怀戚的《散步》,在深入探究,挖掘文本“尊老”内涵后,设计了“联系生活,畅谈感想”的教学环节,教师追问:你觉得你的父母辛苦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了吗?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生1:我爸爸是夜班出租车司机,每当夜幕降临,爸爸开始上班。每晚只有我和妈妈一起吃饭,晚上作业写到11点,洗漱睡觉时我就想起我的爸爸,我们都要上床休息了,爸爸还在辛苦地工作。

师:那你感受他的爱了吗?

生1:我觉得爸妈这么辛苦地工作,就是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好生活和学习环境,我觉得他们每一分辛苦就是一份爱。

(众生鼓掌)

生2:我觉得他们很爱我,也为我付出了很多,可能是爱太多了,我的神经有些麻木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麻木而忽略了父母的爱,也因自己的不懂事而曲解了双亲的爱。我们要自我反省,其实父母不仅现在爱我们,直到他们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心里想的还是孩子,这种爱能感天动地。最后老师再问一句,我们应该不应该孝敬我们的双亲?

生(齐):应该!

师: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孝”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孝”,那是因为“孝”下面奠基了太多太多爱。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

……

这个教学片断生成的内容,我们感觉到不是硬贴标签,而是水到渠成地自然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是天然渗透,巧妙融合,不是狗尾续貂,更不是画蛇添足。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情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就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追问,单从文本解读方面看,至少还可列举语言品味、写作手法欣赏、文章主旨探究等方面内容的追问。无论是哪方面内容、哪种形式的追问,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以生为本,以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不应节外生枝,也不必哗众取寵,教学效益永远是我们课堂生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4]《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7-8期,第38页,第158-159页。

[2][3]《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7-8期,第106页,第16-17页。

[5]《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7-8期,第47页。

曹渊,安徽岳西县青天中心学校教师;曹博义,安徽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满堂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幸福满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幸福满堂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