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诗歌既是作者
情感的抒发,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古代朝代的更替,世事的变迁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等。因此丰富的诗歌资源如一股清泉,以“鲜活”的场景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为有效的历史学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另外,以古代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作为试题的材料,可以考查学生从中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卷中此种类型的试题越来越多。
所以,准确理解古代诗歌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下面选取一些在教材中出现的诗词,与大家共同赏析、思考,以期能引导同学们在复习教材时,关注教材中选用的诗词,思考这些诗词中涉及的历史知识,或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等。
1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赏析: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思考:诗句中的“子”指谁?“家天下”体现了哪种政治制度?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赏析: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王横扫天下,那如老虎一样看着诸侯的气势多么雄大啊!他挥剑割断浮云,那各国诸侯就全都向西来朝拜了。
思考:诗人对秦王的评价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诗句描绘的是什么事件?
3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赏析: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刘邦取得政权,建立了西汉。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郡丰邑起兵,趁着天命一跃龙门(当皇帝),手拿三尺宝剑,西进关中消灭残暴无道的秦朝。
思考:诗句中的“汉祖”建立了什么朝代?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赏析: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诗句,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老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但它仍有驰骋千里的志向;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思考:诗句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作者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赏析: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思考:诗句中的“此河”是指什么?诗歌中作者对大运河开凿的态度是什么?
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
诗中描写出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走路,也很安全。回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全盛的时候,小小的县也有上万户人家。色泽上好的稻米和洁净的小米,堆满了官府和大户人家的粮仓。全国的道路上没有豺狼,出门远行用不着选择吉日。
思考:诗歌7“开元”是哪个皇帝的年号?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8“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凉州行》
这些胡人从前是不懂农作的,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黍来了。“蕃人”即“胡人”。城上的山鸡已经在角角地报晓,而洛阳城中,家家都还在演奏胡乐呢。这首诗表达了胡人日渐汉化,而汉人却胡化了。胡人的汉化,是学习汉人的农桑生产,以加强他们的武备;汉人的胡化,是学习胡人的音乐歌舞。
思考:诗歌8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6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赏析: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如今天下到处都在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
思考:诗歌描绘的历史事件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钤深处》
我抵抗倭寇并非为了加官封侯,而是希望海上战事不再有,百姓安居乐业。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思考:诗歌10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7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赏析: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终于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
思考:诗句中的“荷夷”指的是什么?“十年始复”指的是什么事件?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汗青”是指史册。因古时在竹简上写字,为防虫蛀先用火炙烤竹片,此时竹片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样子像人的汗珠,故把书简称为“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思考:该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将领?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赏析:诗的头两句,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后两句“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作者辛辣的諷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思考:作者创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启。王位世袭制。
2肯定。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3西汉。
4想要统一全国。没有。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5隋朝大运河。有利有弊。
6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7荷兰殖民者。郑成功收复台湾。
8文天祥,南宋。
9揭露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苟且偷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