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与当年“互联网+”要颠覆医疗无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医疗” 试图通过认知技术逐渐打开医疗核心价值,帮助医生分析临床数据,为病患制定个性化治疗。
“AI+医疗”究竟能为老百姓提供怎样的就医体验?它离老百姓究竟有多远?
近日,在首届国际智能医疗大会上,微医创始人廖杰远表示,微医在将医疗AI能力输送给微医家庭医生的同时,还会将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AI能力向全行业开放,助力政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帮助医院、医生提升医疗诊治能力,携手药企、险企等机构打造医健产业链,联合各方共建开放的“家庭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开启中国家庭健康新时代。
民生周刊:微医于2010年成立,从预约挂号起步,向“医、药、险”产业链布局,主营业务逐步涵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那么,就布局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微医都做了哪些探索?
廖杰远: 微医倾7年之力打造了“微医家庭医疗服务体系”。
经过7年实践,微医已与全国30个省份的2400多家重点医院、29万名医生实现连接,建立了包含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微医全科中心在内的100多个区域医疗服务基地,搭建了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药诊店在内的1.8万家覆盖全国的医疗服务网点。
微医将积累的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能力,通过智能健康终端输送到个人、家庭、机构等多种医疗健康场景,构建起“基地+网点+终端”的闭环式家庭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微医智能终端,只需一键就可以连接专属的家庭医生,实现医患互动、数据互动和医保支付,为中国亿万家庭和用户提供类似欧美国家便捷、主动、全程的家庭医生服务。
我们希冀通过创新科技手段,让家庭医生服务和专科体系服务进入普通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家庭成员的日常健康管理、常见病诊疗,在家里就可以完成。
民生周刊:在首届国际智能医疗大会上,微医重磅发布专注于智能医疗的云平臺—微医云。这是微医基于哪些因素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廖杰远: 微医已从互联网医疗平台成长为智能医疗平台。
今年3月,微医和浙江大学共建了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基于“微医云”的海量数据和场景连接,我们打造了睿医智能医生和华佗智能医生。微医的两个智能医生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的应用。
睿医智能医生在肺小结节、糖网病、宫颈癌筛查、骨龄检测、全科辅助诊断等十余个专科领域已实现关键突破。其中,宫颈癌筛查准确率、敏感度超过临床医生;在一岁以下儿童骨龄AI的测试上,准确率也已经达到了9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类的大部分数据集特异性达99%、敏感度达95%,该技术指标超过AI巨头谷歌,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而华佗智能医生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将中医名医、名方经验凝聚成的一套中医人工智能诊疗应用,同时这款中医AI已经实际落地应用。目前,华佗智能医生已接入浙江11个地市的400家中医馆,累计辅助开方量超过160万张。
民生周刊:业内有种说法,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医疗,而医疗最大的机会在中国。您怎么看?
廖杰远:我觉得还需要加一句,那就是智能医疗最大的应用场景在基层。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源自微医有足够量的数据在支撑。医疗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在于放大和复制专家能力,而基层医疗服务为释放人工智能价值提供了出口。
今天,中国将近14亿的人口,每年门诊需求近79亿人次,但支撑需求的却只有280万医生,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就医现状。
第一,过去20年,中国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服务体系缺失,导致老百姓无论是头疼脑热、伤风感冒,还是疑难杂症,都奔向大医院。第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市场化”双轨纠结至今未解。第三,医疗供应链和医保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政府已经着手去做实、做透基层医疗,这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医疗服务体系的可能。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微医智能医疗平台将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哪些突破性的能力提升?
廖杰远:在各方支持下,微医正在打造华佗健康小镇。它既是一个数字医疗的基地,是产业的聚集区,也是安居康养的示范区。小镇将为全球智能医疗的创业者、智能医疗技术的转化、智能医疗产业落地和聚集提供开放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在钱塘江畔、在杭州湾,打造一个新兴的医疗硅谷,成为智能医疗的新引擎。
另外,中国的家庭医疗服务体系是国家的民生工程,也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微医希望联合各方共建开放的“家庭医疗服务体系”,将微医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AI能力向全行业开放,助力政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帮助医院、医生提升医疗诊治能力,携手药企、险企等机构打造开放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完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中国亿万家庭提供连续、主动、全程的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开启中国家庭健康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