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芳菲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创立于1989年,从1990年唐山市政府荣获人居奖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7个城市、机构和个人荣获人居奖。
11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中山市政协主办的“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在中山市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以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马向明等专家齐聚于此,结合“十三五”期间中山精品宜居城市定位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中山人居建设再出发建言献策、开方支招。
据悉,今年正值中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二十周年,中山市会议中心正是当年的联合国人居中心(现联合国人居署)信息与对外关系部主任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女士向时任中山市市长黄子强颁发“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会场,此举可谓别有深意。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下简称“人居奖”)创立于1989年,从1990年唐山市政府荣获人居奖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7个城市、机构和个人荣获人居奖。
“对于当时刚升级为地级市不满10年的中山来说,1997年荣获人居奖有着特别的意义。”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表示,中山这座位于珠江口西岸、总面积占全省1%、总人口占全省3%的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注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1982年,中山城区第一个商品房小区“莲峰新村”落成,建有房屋46栋、建成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1985年,刚刚撤县改市的中山绘制出第一张全市规划设计蓝图;从1986年起至1997年,中山又先后开展三次住房制度改革,彻底改革全市住房制度。
据统计,截至1997年,中山城区、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已分别达到20.2平方米和32.3平方米,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有98个,其中50%以上已实施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土地出让、转让、房地产开发、经营、交易、咨询、估价、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经济活动的统一房地产市场。
中山凭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住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1997年4月以“中山住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为申报项目,向当时的建设部申报“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从全国申报的1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联合国人居中心的考评,并得到了以“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联合国人居中心的肯定与青睐,最终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
“与目前国内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相比,中山市不仅经济总量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城市建设也质量优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重发展,也重环境建设”,是中山步入人居环境最优城市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9年中山在国内开创性提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建立组团式垃圾综合处理”的新模式和“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新思路。2014年7月,中山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成为广东省首个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的城市。2015年,中山市出台《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系统勾勒出中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体系和重点任务,并提出至2017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创建,涉及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领域,共有35项考核指标。截至今年8月,中山市35项指标已全面达标。
其间,首部中山地方性法规《中山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也于2016年出台。
两年前在全国范围逐渐兴起的“城市双修”举措,中山早在20年前就开始探索。以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所在地原本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随着珠江三角洲公路交通越来越发达,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小。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市政府决定把这个临江含湖的区域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公园。
“岐江公园设计之初就是要打破城市与公园的边界,不设置围墙,园内路网全部连接城市街道,形成一个开放式公园,并且在全国率先将野芦苇、野茅草等野草引入城市。此外,还将硬河岸拆掉改建成梯田,所以在岐江公园的内湖看不到排水管网,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河中,这也让中山成为全国最早实践海绵型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岐江公园的设计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介绍。
“中山社会和谐、城市秀美,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山的一张亮麗名片,‘生态名城、山水之乡、秀雅故里的城市特色已经深入人心。”俞孔坚说。
由于在城市生态文明与功能修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生态、生产、生活三个领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俨然成为未来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独特资源禀赋。
一个既美丽又有魅力的城市,都离不开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文内涵填充。其实,早在10年前,中山的城市决策者也意识到中山这一独一无二的特质,他们于2007年提出了“孙中山文化”概念,并于2008年写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列为“八大文化工程”之首。
孙文西路步行街,这条长529米的街道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与南洋建筑特色融为一体,能够遮挡南方烈日暴雨的骑楼,贯穿着整条步行街两旁的店铺。镶嵌在骑楼柱子上的黑白怀旧照片,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国银行旧址以及坐在街边休憩的老人,这些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韵味。
与孙文西路步行街不同,棒球小镇东升镇则更多地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目前,东升镇拥有12座简易球场,其中两座为国际赛事标准少棒球场。镇内20所中小学全部普及棒球运动,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棒球运动梯队,并每年举行中小学生春秋季联赛,而且近几年举办和参加了不少国内国际的棒球赛事。如今,全镇少棒队员已超过500人,参与棒球运动人数每年超过5000人。”中山市棒球协会副秘书长陈慧介绍,2017年8月,东升镇入选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第一批试点名单。
采访期间,在一个简易球场里,记者有幸观看到一场精彩的少年棒球赛,场上的呼喊声和阵阵掌声,为阴雨里略显冷清的小镇注入了活力。
谈及中山的未来发展,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这样表述:“为打造一个开放程度更高、创新能力更足、辐射能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和美宜居城市而蓄势进击。”
他说:“在这个宏伟愿景下,通过追求富有个性化的城市理念和城市文化的传播,塑造出独具魅力的伟人故里形象,构筑独具特色、极具竞争力的城市品牌,确实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