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国家层面关于垃圾分类的方向及路径最终明确。
11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同时下发的还有《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这意味着推行多年但始终没有实质进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在北京开始提速。
自今年3月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国家层面关于垃圾分类的方向及路径最终明确,随后,深圳、上海、广州等多地迅速推进地方行动方案落地,2017年也因此被业内人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元年。
“过去16年垃圾分类原地踏步,就是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方向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中央无声音,地方在观望,分类停留在小区。”11月11日,在北京垃圾分类市民论坛上,深圳市垃圾分类大使吴建升说。
两部委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住建部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主体是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
据此,由机关、企业等单位带头强制分类,以此为地区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路,成为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先导路经。
北京提出党政机关率先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并逐步将强制分类扩大到其他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形成党政机关带头、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局面。按照年度计划,北京将逐年扩大强制分类实施范围,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90%以上。
北京还提出各区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明确从2017年起,开展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在示范片区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基本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系统全覆盖。2018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达30%,2019年达到60%,2020年达到90%。
北京市政府参事、国家环境特邀监察员王维平是北京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的参与制定者。他说,北京是国际公认最早倡导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但走了很长一段弯路。直到举办奥运会后,北京才真正开始大范围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每年投入大量专项资金。
王维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此次北京垃圾分类工作遵循四大原则,一是广泛动员公众参与;二是有条件分类运输、分类加工、分类处置的单位作为试点,逐渐推广;三是政府财政大力支持;四是鼓励开展各类创新性垃圾分类方式。
上海是较早推行单位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并出台了《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去年7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就已对外表示,到2017年底上海所有单位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
深圳也在今年5月发布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中明确,生活垃圾分類将从鼓励为主转变为全面强制。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后,深圳是较早的落地者之一,而且力度不小。5月19日,深圳即宣布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6月3日发放了全国第一个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同时,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也加紧推进。
吴建升说,2017年深圳垃圾分类推进的一大亮点,就是建立了生活垃圾八大分流体系,具体包括年花年桔、大件垃圾、有毒有害、废旧织物、绿化、果蔬、餐厨、玻金塑纸等。“这是深圳多年来垃圾分类实践积累的结果,也是国家垃圾分类顶层设计明晰之后的豁然开朗。”
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常住人口仅678万的宁夏首府银川垃圾产生量并不算多。银川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王新宁介绍,2017年全年银川预计生活垃圾总量为52.2万吨,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506吨,高峰期达到2100吨。
2015年,银川被住建部列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后,银川下拨专项资金,由城管局牵头,多部门参与,按照“能卖则卖、干湿分离、有害单分”的原则,建立资源垃圾、厨余垃圾、一般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收集体系,对银川市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
“垃圾分类减量要见成效,必须以湿垃圾利用为抓手。”王新宁说,银川生活垃圾总量中厨余垃圾占比达到一半,为此,银川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厨余垃圾资源利用。在全市1037个小区推行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收集,居民投放6次厨余垃圾可以兑换一个鸡蛋,回收后的厨余垃圾高温快速发酵制作成有机肥。
由于每天产生大量尾菜和草帘,银川将商超、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作为垃圾分类的重点区域。王新宁说,市政府改变了以往单纯买设备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购买服务,聘请专业公司处置尾菜和草帘,将尾菜制成饲料,草帘制成生物质燃料,政府最后按照处理量进行补贴,公司运行良好。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置方式仍为填埋和焚烧,而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加速推进,近年各地大力发展的垃圾焚烧发电将不应是优选路径。
北京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就提出,到2020年底,进入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增速控制在4%左右。
但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快速扩张,焚烧设施纷纷在各地上马。以上海为例,这座日生活垃圾产生量2.4万到2.7万吨的大型城市,目前拥有4座垃圾填埋场,每天可填埋垃圾10350吨,拥有垃圾焚烧厂8座,每天处理垃圾11800吨,此外还拥有两座综合处理厂。
虽然卫生填埋仍是上海生活垃圾最主要的处置方式,2016年占比为43.4%,但垃圾焚烧设施发展迅速,占比已经达到36.3%,相比之下,回收利用、综合处理占比仅分别为2%和3%。
上海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可随着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由此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不容小觑,公众对于垃圾焚烧的安全性疑虑重重。
王维平谈道,垃圾填埋、焚烧要做到无害化,应达到五大标准,即规划选址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工艺设备标准、操作运行标准、环境污染控制标准,但目前很多填埋焚烧设施没能达到这五大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垃圾焚烧发电作为末端处置的主流技术仍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但它绝不是垃圾处置的上策,也并非完全零排放。但是,如果设施达到上述标准,焚烧发电也可以是安全的。”王维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