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卓伟
摘 要:创建特色学校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主题。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更具深远意义。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厘清,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即“思源”教育。“思源”就是“求真务本,爱乡爱国”。学校以鲜明个性的“知所先务”办学理念为灵魂,指引特色学校创建;以“思源”特色项目为抓手,带动特色学校创建;以“思源”校本课程为重要载体,推动特色学校创建;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保障,引领特色学校创建。
关键词:“思源”教育;特色学校;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
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提出了,广大中小学要有“办出自己的特色”的改革设想。“特色学校”就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在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學校。”[1]
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创建特色学校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也是一种挑战。
2012年9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等意见。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还提出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因为“物质性资源配置与精神性资源配置之间很难‘均,区域之间或区域内、城乡之间或城乡内、学校之间或学校内的不同群体之间很难‘衡”[2],但是将这种差异立足在“特色”二字上,用“特色”来凸显“差异”,这样义务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就有了可能性。通过创建特色学校,农村中学可以凭借地域的特殊性,立足于特有的乡土资源文化,发展内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与城市学校竞争的能力。
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师资特色建设能力薄弱,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薄弱,与社区联系不够紧密,还要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依托深厚的学校文化和地域文化底蕴,逐渐摸索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一套具体做法,形成了以“思源”为特色的思源教育。以下将对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逐一梳理,以期对这一实践进行反思,更好地指导学校后续发展。
一、 厘清学校现状,抓住机遇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人才。”[3]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提出:“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4]可见,“办出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局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创建特色学校活动,力求打造一批“特色主题化、文化物象化、课程结构化、项目个性化、校园诗意化”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学校。一般而言,特色学校的创建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学校传统特色、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生源特点等出发,对自身现状进行“特色诊断”,准确选择具有本校特点的特色领域,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各方面还未能达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所以创办特色学校这一活动对学校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也是一种挑战。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学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整体规划,找准突破口。因此,学校着手厘清学校的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对学校现状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同时,根据学校的强项或优势,选准本校的特色项目来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做基础,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模式,凸显特色办学。
通过对学校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学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学校未从学校传统特色、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出发制定适应本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前期把办学理念定位于“有教无类、厚德务真、乐学善行”,虽然这一办学理念能够引导学校发展,但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未能起到指引的作用。因此,学校对症下药,立足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重构办学理念。纵观学校自“蚌湖小学校”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可知,学校能得以发展不仅得力于苏俊文等人的满腔热情,也得益于乡人志士的努力和奉献,而这种优秀的历史学校、地域文化正是我们学校所忽视的,致使学校之前制定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割裂,不利于学校立足于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对此,学校从培育的角度来挖掘、提炼学校和地域文化,形成和重构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创建特色学校打下根基。
二、 以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为灵魂,指引特色学校创建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5]千年不息的地域文化孕育着浓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学校理应寻求一种地域文化渊源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发展的依托。
为此,学校组织了全体教职工与师生进行学习、展开讨论,在既传承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反映地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又体现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知所先务”的办学理念以及以“思源”为特征的思源文化。“知所先务”源于《资治通鉴》中所提及的“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强调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德行上,我们都要立足于根本,才能达到其最终目的,深化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思源”出自于北周·庾信《徵调曲》中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将“思源”的内涵提炼为“求真务本,爱乡爱国”,提升了“思源”在《徵调曲》中的内涵。endprint
在提炼和深化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重构了符合办学理念的特色文化体系。在“思源”文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情系故土、胸怀世界”的育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和胸怀世界的品质。从“知所先务”的办学理念出发,致力于建设“厚德务真”的校风,要求师生不仅在学识上求真务本,在修行上有宽厚的品德和胸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引领下,依据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提出以“诚、勤、朴、勇、爱”为校训,激励和劝勉学校的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要身体力行。学校还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提出了“立己达人”的教风和“乐学善行”的学风,不仅培养教师拥有率先进德修业、率先提升自身素养、率先具备立人达人的本事,而且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实践、多行善事,营造出师生共生的文化氛围,让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接纳学校的特色文化体系。
三、 以“思源”特色项目为抓手,带动特色学校创建
特色项目的选择和定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学校从历史文化、办学传统中挖掘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出发,厘清现有的特色项目,并围绕办学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独具本校特色的项目活动。主要有“悦读”、“服务学习”、“乡土手抄报”、“校史乡史大讲堂”、“校园文化艺术节”项目活动。其中,“悦读”和“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本校的传统项目活动,其他项目活动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依据学校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开展的。
“悦读”和“校园文化艺术节”虽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活动,但也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悦读活动是通过常设“经典诵读会”,让学生阅读同学间相互推荐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课外书籍,然后在交流读后感中让经典启迪明智,让阅读成为习惯,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阅读的兴趣,也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是以“思源”为主旋律,定期开展并呈现多样化,如乐器、舞蹈比赛等,活动结束后将其精彩时刻张贴在学校“思源”文化角,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立于历史悠久的侨乡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开展服务学习、乡土手抄报以及校史乡史大讲堂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胸怀世界的情怀。服务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通过浸入社区,帮助社区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在社区服务学习中感知学校文化和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和责任感;乡土手抄报主要是学生根据对学校文化、区域文化的所见所闻,选取主题并搜集素材进行手工绘制,制成品展示于“思源”文化角,重在培养学生对学校和地域的归属感,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校史乡史大讲堂是以“大钟楼精神”为代表,邀请当地比较有名望的乡人作为演讲者;面向全体师生,邀请家长参与。这不仅给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熏陶下增强对学校、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学生爱乡爱国的人文情怀及胸怀世界的优良品质。
四、 以“思源”校本课程为重要载体,推动特色学校创建
学校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办学理念的途径;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了将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在“知所先务”的办学理念下,植根于学校、地域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校內外课程资源,开设了两大课程系列:“求真务本”的校本课程系列、“爱乡爱国”的德育课程系列。
(一) “求真务本”的校本课程系列
“求真务本”校本课程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主要开设经典阅读、民族漫画、科技创新教育、校园新闻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这几门课程。其中,经典阅读、民族漫画、校园新闻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在“知所先务”的办学理念下,为了让学生在课程中求真知、宽视野。经典阅读课程主要是通过经典晨读课,借助升旗仪式进行班级轮流展演,评选“经典诵读达人”,以经典诗文润泽师生心灵,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拓展视野;民族漫画课程主要是在原有的漫画基础上加入学校、地域人文特色,将漫画民族化、地域化,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素养;校园新闻实践课程通过出版校级刊物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校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从身边发现知识的源泉,求真知。
为了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人才,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开设了科技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走进和认识科技世界,并构想出理想的科技世界,在探寻科技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通过对青春期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专题解答,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求真务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是遵循“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原则,将“学生”与“质量”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为核心,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务本的基础上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 “爱乡爱国”的德育课程系列
“爱乡爱国”的德育课程不仅在学校的“思源”文化背景下,也是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开设的。学校的“思源”文化倡导的是爱乡爱国的情怀,意指学校的学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祖国、家乡,不忘本,不忘根。此外,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了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多元文化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出发原点则是学校、地域文化的认同。“爱乡爱国”的德育课程就是在学校、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胸怀世界的品质。
因此,“爱乡爱国”德育课程的核心内涵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情系故土、胸怀世界、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新型人才。主要开设社区服务、历史人文开讲课、民间手工艺制作、乡土手抄报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仅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利于巩固学校的特色项目。社区服务课程主要是通过对社区的服务学习培养学生心系故土的情怀;历史人文开讲课主要通过专题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立足于本国文化,放眼世界,培养学生胸怀世界的品质;民间手工艺制作和乡土手抄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体会地域文化的底蕴,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endprint
五、 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保障,引领特色学校创建
创建特色学校没有一批优质的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可见,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在习主席“四有”教师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打造学校“六有”教师。
(一) 有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和要求的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切实抓好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立足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发和利用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而高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夯实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也能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
(二) 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身心健康
学校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标准,积极开展“立己达人”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师爱伴我成长”的专题活动,倡导教师争做“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并且,学校应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 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研中促学,研中促教
学校坚持科教兴校、科研兴校的方针,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根据本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确定学校的主课题和研究范围,要求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确定个人研究课题,定期给予考核和评价;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促使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渐增强进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需要。
(四) 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的基本功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五个一”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即上一节优质课、写一份好教案、写一篇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制作一个好课件、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并且,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校级“四课”活动(考核课、优评课、研究课、公开课),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教师。
(五) 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向教师们阐释了以务本、开放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备讲观评研制度,即一节公开课从备课、講课、观课、评课、研课五个维度,针对不同主体设置不同内容的反思点,帮助教师开发自我潜能,发展教学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 有善于整体合作的思想和团队精神
鉴于学校实际,我们采取“固定专题为主,自由交流为辅”的方法,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各抒己见。并且,学校开展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师徒结对活动,形成“立己达人”的教风。
特色学校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通过“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分阶段地发展。其中,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它既能巩固特色项目,也决定着学校将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通过特色项目的开展增添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凸显学校特色办学,但在特色课程实施上我们还需要将课堂教学有机的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易,需要分阶段逐步开展,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推动学校特色学校的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 楚江亭.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8):33-37.
[2] 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7.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407/171904.html.
[4]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EB/OL].(2013-06-0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306/153185.html.
[5] 郑文庆.追寻传统文化,让校园文化更接地气[J].教书育人,2015,(1):2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