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岩 景晓平
摘 要:本文以中国外交部官网上发布的16场发布会为语料,以Bull和Mayer、Jiang的分类为依据,探讨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研究发现,面对对抗性问题,发言人主要采取直接回答策略,其次是闪避策略,拒绝策略最少。这表明面对对抗性问题,发言人倾向于直面回击记者的质疑和谴责,维护国家形象利益。
关键词:对抗性提问;回应策略;新闻发布会
一、引言
新闻发布会中记者提问环节备受关注,记者常提出一些敏感锐利,具有对抗性的问题。面对对抗性提问,发言人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维护国家的利益。Clayman和Heritage(2002)等学者较早关注记者提问中的对抗现象,并针对美国新闻发布会中对抗性提问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从四个维度来判断记者问题的对抗程度:记者提问的主动性、直接性、断言性以及问题本身的对抗性。此外,根据记者提问的功能,Jiang(2006)区分了四类问题:询问信息、确认信息、澄清信息、询问观点。其中,澄清和确认信息类被认为具有冲突对抗性。
本文以Clayman和Heritage(2002)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四个分析维度和Jiang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功能为依据,从研究语料中将对抗性提问提取出来,分为三类:澄清类、确认类和询问观点类,探讨了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以及不同对抗性问题的回应策略差异。
二、研究综述
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对抗性问题的识别。Emmertsen(2007) 以英国辩论采访为主探究了记者对抗性提问的语言表征。Eriksson(2011)针对新闻发布会中后续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后续问题的使用不仅体现记者的对抗性,同时具有其它的语用功能。Clayman(2002)研究了对抗性问题判别的四个维度,在2012年他又提出记者提问的对抗性与记者的性别、所属媒体的社会地位、记者对发言人的熟悉度以及政府和媒体的关系相联系。Alfahad(2015)在Clayman(2002)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阿拉伯国家新闻采访中的对立与顺从现象。Du和Rendle-Short(2016)对中国新闻发布会中不同媒体记者提问的对抗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记者提问的对抗性程度与媒体制度相关。国内学者对对抗性的研究也停留于问题本身,而未涉及对抗性问题的回应。高秀平(2007)探讨了新闻发布会中问题前述现象,指出部分问题前述的使用可以限制发言人的回答,体现记者的对抗性。曾辰(2012)以英国新闻发布会为语料,探讨了记者后续问题的使用是如何体现对抗性的。
前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研究涉及广泛,但有关发言人回应研究则较为笼统,尚未发现有研究涉及到发言人面对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回应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政府官员答记者问的语用策略,没有结合提问类型进行研究。二是中美官方话语的对比。两类研究均涉及到发言人的回应语言,但没有区分面对对抗性提问时的具体策略。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发言人面对对抗性提问一般采取什么样的回应策略?
(2)面对不同类型的对抗性提问使用的策略是否有差异?
2.回应策略分类
Bull和Mayer(1993)年将发言人的闪避策略分为11类。Jiang(200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发言人的拒绝策略分为6大类。本文依据Bull和Mayer(1993)以及Jiang(2006)的分类,结合语料,将发言人的回应策略分为三大类:直接回答、闪避回答和拒绝回答。其中直接回答包括否定式回应和直陈式回应;闪避回答包括七类,见表1;拒绝回答包括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
四、语料分析
1.对抗性问题回应策略分析
90个对抗性问题中,发言人直接回答52个,闪避回答31个,拒绝回答7个。其中闪避回答中提供其它信息来源没有出现,拒绝回答中直接拒绝没有出现,间接拒绝中质疑提问者没有出现。具体情况如表1:
由表1知,面对对抗性提问,直接回答占主导,闪避次之,拒绝回答最少。对抗性问题中包含对中方的谴责质疑等威胁中方形象的内容,在发布会对内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环境下,为打消质疑,大部分问题必须直接回答,澄清真相。但有些问题,中方不得不考虑信息的保密或国家间利益关系,不能完全透露,必要采取部分回答的闪避策略。拒绝策略在对抗性提问中使用频率最少,拒绝即不对问题做任何信息回应。面对记者的质疑,拒绝策略不仅不能很好的维护国家利益,相反还会加重外界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默认记者的言论,这是非常不具有策略性的回应方式。间接拒绝中质疑提问者没有出现,质疑提问者虽属于间接拒绝,但对象上升到人的攻击,其不礼貌程度堪比直接拒绝,面对本身具有冲突性的对抗性问题,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不礼貌的策略会尽力避免。
2.不同类型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
90个对抗性提问中澄清类21个,确认信息类39个,询问观类30个。确认类问题以选择形式出现,且询问前记者本身有一个判断,限定了发言人的回答范围,而澄清和询问观点类仅要求发言人对问题进行解释或评价,发言人回应不受限制,按照Clayman和Heritage (2002)的四个维度,确认类问题对抗性程度较澄清和询问观点类强。虽然对抗性存在差异,但三类问题的回应策略依旧是直接回答占主导。具体情况如图1:
图1.不同类型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分布
三类问题中,直接回答都占主要地位,但澄清和询问观点类较确认类明显增多。而拒绝策略的使用,确认类较澄清和询问观点类增加。澄清类发言人的回应不受限制,为了澄清对中方的质疑,发言人一般直接回答进行正面回应,消除外界对中方的不利言论,而少用拒绝策略。询问观点类对抗性程度与澄清类相近,回应策略分布与澄清类相近都是直接策略占主导,拒绝策略最少。面对此类问题發言人一般都会抓住机会陈述或重申中方立场。确认类对抗性程度较高,在此类问题中,拒绝策略明显增加。此外闪避策略中含糊回答策略只在确认类中出现,其它两类中并没有使用。
五、总结
本文探讨了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并针对不同的问题,讨论了回应策略的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对抗性还是低对抗性问题,直接回答都占主导地位。受语境影响,为了国家利益,直接回答能够有效打击记者的质疑。不同的是在高对抗性问题中拒绝策略的使用明显提高。这表明语境和问题同时制约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Bull,P.&Mayer,K.How not to answer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J]. Political Psychology, 1993(4): 651-666.
[2]Jiang, X.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US and Chinese press conferences: the case of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J]. Discourse and Society, 2006(17): 237-258.
[3]高秀平. 中国外交新闻发布会中问题前述的语言学研究[D].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洪岗,陈乾峰.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09-219.
[5]蓝纯,胡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闪避回答的语用分析[J].学术探索,2014(6):21-28.
[6]曾辰.对政治性新闻发布会中后续问题的探究——以英国政府新闻发布会为例[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8-142.
作者简介:
王岩岩(1993—),女,河南人,南京理工大学,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