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妇女形象的对外呈现

2017-12-12 00:28杨凯
今传媒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时期

杨凯

摘 要:《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妇女》;对外呈现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13-03

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妇女》英文月刊(Women of China)自1952年创办至今,一直担负着向世界介绍中国妇女的传播使命。该期刊编辑宗旨为,“传播中国文化精粹和中国妇女的现实生活、人生经历和独特视角,刊登关于中国妇女的过去和将来、她们关注的问题以及她们的进步和成就的文章”[1]。其封面中国女性形象的选择和呈现,作为杂志首先传递给读者的第一视觉形象,也与这一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以2012-2016《中国妇女》英文月刊近五年封面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形象对外呈现的特征,并审视存在的不足,探讨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一、《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中国妇女人物选择及社会特征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及折射出的社会现实。近五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一共60期封面上以单人、群像或组图等形式呈现的中国妇女一共102人(儿童、男性、外籍人士除外),含重复出现的人物(如郎平、陈至立等)。按照年龄、職业、民族等变量进行统计,特征如下:

(一)年龄特征和民族特征

样本封面人物以青年和中年女性为主,兼顾少女和老年妇女形象,涉及各个年龄段。具体为14-19岁 6人、20-29岁36人、30-39岁28人、40-49岁5人、50-59岁12人、60-69岁8人、70-79岁3人、80-89岁3人、90-99岁0人,100以上1人。青年和中年妇女不光处于人生中生理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外在形象最富于生气和神采,同时也是社会中坚力量,能够集中反映中国妇女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因而突出这两个年龄段妇女人数的比例,较能体现杂志表现中国妇女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的主旨。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少数民族女性人物的选择也较符合现实中少数民族分布状况。五年102位中国女性人物中有10名妇女是少数民族,来自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其中满族人数最多,并且多次出现(如郎平是满族人,3次出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上几个少数民族位列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前十,是人口比例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

(二)职业特征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人物的身份,并未全部在封面文字标题中提及,但内页目录中专门有封面人物身份介绍(极少数除外),因而封面人物的职业类型绝大多数可以明确判断,归入以下16个类型:军人、运动员、表演艺术家(歌唱、器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家(绘画、雕塑、设计等非表演性质)、科学家、涉政(政府官员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从商、新闻业、航天航空、医生、学者、作家、工人、检察官、家庭妇女、其他(杂志未提及人物具体身份),具体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英文月刊封面中国女性的职业类型较为多样,各个职业的代表人物选取较为典型。运动员有国际知名度较高的郎平。科学家则有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涉政女性有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家有新中国第一位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丁玲。还有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新闻工作者柴静、航天员刘洋、学者林微因、滴滴打车公司总裁柳青、歌唱家龚琳娜……这些新中国不同时期各行各业的杰出中国女性,代表了中国妇女的智慧和取得的成绩。同时,英文月刊封面也没有忽略中国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普通家庭妇女伴随着和谐的家庭场景多次出现在杂志封面中。应该说,封面上的政界、商界、学界、家庭女性,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成就,避免对中国女性加以物化或弱化。

二、《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人物的视觉呈现

作为读者首先接触的杂志内容,“杂志封面的作用是刺激和诱导读者打开杂志并阅读里面的内容。就像人一样,成功的杂志封面能反映它们独特的哲学、活力、学识以及智慧。杂志封面就是杂志身份和个性的表征。”[2]与《家庭》这样的以家庭为本位、以情感为实现形式的妇女形象塑造为导向的杂志以及《时尚伊人》为代表的呈现“以个体为本位、以消费为实现形式的理想女性”[3]的女性杂志不同,《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旨在对中国妇女的过去和现状,她们关注的东西、她们的进步和成就进行深度报道,其内容上的不同倾向必然影响到外在形式的呈现特征。而这些特征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依靠视觉符号的综合运用。

本文选择影响人物外在视觉形象的表情、服饰和景别等要素来分析《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妇女形象的视觉特征。

(一)表情:微笑的中国妇女

广义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狭义的表情主要是面部表情。在杂志封面中,面部表情是人物情绪和内心情感的主要形式。表情和情绪是紧密相连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知道二者中的一者,可以反推另一者。[4]从这个意义上说,杂志封面人物的面部表情很大程度上体现其内在体验,反映其在真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样本102名女性人物中72人呈现出微笑的面部表情,占比70.6%,微笑是出现得最多的表情。其余人物表情有平静(如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专注(如做实验的科研人员)、严肃(如阅兵场景中的女兵)等。

达尔文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因而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能被全人类理解。学者们对人类表情是否存在地域、种族、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多种实验,绝大多数研究都支持人类表情一致性的观点[4]。微笑这一常见的人类表情,在绝大多数国家被理解为一种正面的情绪表达,不仅是表达者自身情绪的反映,也容易唤起交流对象的愉悦心情。微笑更是中国女性端庄、含蓄特质的一种表现。而平静、严肃和专注等中性表情与封面摄影各种背景(如科研场所、政治会议和体育比赛等)的结合也较为协调,反映出真实生活各种环境中中国女性在事业中表现出的另一面。endprint

(二)服饰:时尚而又职业气息浓厚

人物服饰是平面媒体人物形象符号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视觉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服饰蕴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它不仅是人物审美品味的外化,还可能传递包含人物身份和职业等社会特征的相关信息,甚至折射出时代色彩。除了表意,服饰还具有通过色彩和造型丰富画面、增强视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功能。

近五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职业色彩鲜明。军人、航天航空员、医生、检察官、工人在封面中均分别100%着军服、航空制服、医生制服、检察官制服、工人制服。此外,21位运动员中19人着运动装。13位表演艺术家有9人身着演出服。10名少数民族女性中有5人身着民族服饰。这使得人物的社会身份和职业特征得到直接的视觉呈现,对塑造新中国各个领域独立、自强、自信的女性人物形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个明显的服饰特征是服装时尚、颜色明朗。在演艺业、艺术、从政和从商几类职业中,时装和生活装的比例很高。尤其是表演艺术家和艺术家们的着装,不论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演出服,还是生活中时尚的服饰,都色彩鲜艳,富有女性魅力,把中国女性秀美、时尚、自信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景别:场景中的中国女性

封面人物肖像景别与人物相关信息的传递有很强关联。景别是指“由于摄像机与被摄体的距离,而造成被摄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5]景别划分可祥可略,通常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五种。景别越大,人物在画面背景中所占据范围越小,越能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景别越小,人物在画面背景中所占比例越大,对人物面貌、表情等刻画得越仔细。全景能够展示人物全身,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背景。中景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画面,能够较清楚地介绍人物动作和表情,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状态、人物之间和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能清楚地看到人物表情与内心活动,与受众之间有较强交流感,也能展示比较有限的背景。而特写展示的是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把人从环境中突出出来。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采用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四种。如果以人物为统计单位的话,对应的景别分布如表2所示。中景运用得最多,占66.7%,其次分别是全景、近景和特写。

这样一种景别运用倾向显然更强调人物与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把人物放在场景中加以呈现。18幅全景肖像中,14人以工作场景或职业特征环境为背景(不论是原生环境摄影,还是棚摄或电脑合成);68幅中景肖像中,36人以工作场景或职业特征环境为背景。《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全景和中景这两种人物景别中58.1%的背景带有明显的职业特征指向(如舞台之于表演艺术家,竞赛场地之于运动员等)。加上人物服饰的浓厚职业气息,杂志封面的中国妇女职业化色彩非常鲜明。

三、《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中国妇女形象构建的不足与提升策略

(一)《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中国妇女形象构建的不足

虽然英文月刊封面在中国妇女形象的呈现上较为全面、真实和积极,但在整体上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值得今后改进。

1.中国妇女的职业分布比例比较失衡

从种类上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样本中的封面女性人物职业分布较广,涉及15个职业,但还是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类型上。运动员、涉政女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家等四个职业的人物共48人,占近五年总数47.1%。而其他职业如医生、新闻工作者、作家和检察官则分别只有1人。而这些职业普遍需要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这样的职业分布不能充分反映新中国妇女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的现实。

从杂志封面人物出现频率(人物出现频次以期为单位,多人或組图同时出现在同一期杂志封面中按频次算做一次)来看,职业分布也不够合理。医生、新闻工作者、作家和检察官四个职业的代表女性分别只出现了一次。工人即使在数量上有8人,但这8人仅以组图的形式在五年60期杂志封面中出现唯一一次。与这些类型人物有限的出现频次相对比的是,一些人物反复出现在多期封面中(如陈至立、郎平等)。

2.表现风格较单调

从人物表情、服饰、景别来看,《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特色鲜明,较为贴切刊物宗旨。但同时风格较为单一,感染力和吸引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宏观上看,近五年样本中高达70%的人物表情为微笑,84%的景别为全景和中景,特写仅占2%。五年60期封面中仅有两张为组图形式。具体到某一职业类型,高度类型化、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也较明显。样本中占比较大的所有13名表演艺术家全部为摆拍。其中除3人的背景为原生环境拍摄,其余10人为电脑合成背景。12位人物中景,10人表情为微笑,9人着表演服装。高度的相似性使得这类人物失去了个性。

3.封面呈现内容失衡

除了职业分布不够均衡,杂志还有两方面失衡:一是重城市、轻农村,二是重成就、轻问题。作为对外传播杂志,《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应该尊重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关注点。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中国妇女儿童的权益和现实问题。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杂志官网读者评论栏目,一位印度读者在阅读杂志文章后感谢杂志为提升人们对妇女面临问题的关注做出的努力。[6]一位美国读者希望看到普通中国妇女的经历[7]。

而这些内容仅仅在杂志内页中才能发现,在杂志封面上几乎看不到典型的农村背景和农村人物,充斥的是各样的都市成功女性。事实上,英文月刊内文很多文章涉及到不同身份背景的中国妇女的各种经历,也包括农村女性。如2016年第2期就刊有“天津保姆闯京城”“把家乡打造成‘希望的田野” “推动妇女参政 实现妇女赋权”等文章。前两篇分别讲述的是女村官和农村妇女进城做家政工的故事。遗憾的是,这些几乎都没有在封面中体现出来。

(二)《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中国妇女形象构建的提升策略endprint

1.调整人物类型比例,更全面真实地反映现实状况

封面人物选择在职业类型和城乡分布上的失衡不难调整,可以适当提高知识女性和农村妇女在封面上出现的次数。另外还可以通过读者调查得知海外受众对封面人物的期待。目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官网已有网上读者问卷调查,包括读者对具体某一期封面的评价,但仅提供“喜欢”和“不喜欢”两个选项。今后可将封面人物的选择和视觉表达方式等包括在选项中,获知他们喜好的具体内容。或进行定期的外国读者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封面人物的期待,从而为人物选择提供指导,以提高杂志封面的传播针对性。

2.通过多种视觉元素和手段的运用,提升画面感染力

要纠正杂志封面风格单调的问题,英文月刊可以在人物表情、服饰、景别等视觉元素和手段上尽量多元化。微笑并不是唯一有效的人际沟通表情,许多其他契合人物性格和环境的表情都可以展示人物个性。一位美国读者最喜欢2011年第6期封面上的舞蹈家杨丽萍,画面上杨丽萍目光微垂,似在沉思。这位读者认为她的表情富有力量(powerful)[8]。还有美国读者建议杂志刊登一些主题漫画[8]。《时代》周刊封面除了刊登摄影肖像外,也经常将人物画像作为封面,同时经常刊登人物的大特写,配以各种表情,因反映了人物特质,效果非常好。英文月刊也可以适当增加特写和近景比例,丰富人物表情。

3.把握正面宣传的度

目前,相当多的海外受众对中国妇女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他们母国媒体塑造的落后、愚昧的形象上。《中国妇女》杂志旨在纠正海外受众对中国妇女认识的偏见,在传播内容中积极报道中国妇女在各个领域的成长、成就和优秀品质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传播动机和目的的正当性不等于在传播手段上简单化为只刊登成绩和正面的东西。如果杂志封面上大多是光鲜亮丽的中国女性,看不到中国在新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女性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等人物的身影,会使得本来对中国媒体就抱有警惕性的海外受众认为宣传意味浓厚、内容失真而避而远之。由于杂志封面是读者接触的第一印象,决定着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因此杂志封面也应把握好宣传的度,这对培养读者对杂志的兴趣和忠诚度极为重要。

四、结 语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65个年头,为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呈现中国妇女可贵品质和成就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得到了不少海外读者的肯定。虽然杂志当前仍存在一些瑕疵,但只要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未来一定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中国妇女形象。

考文献:

[1] About us.[EB/OL].http://www.womenofchina.com.cn/aboutUs.htm.

[2] 萨梅尔·约翰逊,帕特里夏·普利杰特尔.王海主译.杂志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3] 刘胜枝.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2006(6):6.

[4] 雷婕,丁亚平.面部表情:一些争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749-1754.

[5] 张向娟,杨盛苑.论影视剪辑中景别的安排[J].软件导刊,2013(8):75.

[6] HemaKripalani.[EB/OL].http://www.womenofchina.com.cn/html/folder/1229-1.htm?&l21759=0,2012-12-23.

[7] CarlPowell.[EB/OL].http://www.womenofchina.com.cn/html/folder/1229-1.htm?&l21759=18, 2011-01-21.

[8] MeganCarter.[EB/OL].http://www.womenofchina.com.cn/html/folder/1229-1.htm?&l21759=12, 2011-06-17.

[责任编辑:傳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