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辽宁省渔民替代生计研究

2017-12-12 08:40梁洪源
辽宁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转产渔业资源生计

◎梁洪源

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辽宁省渔民替代生计研究

◎梁洪源

辽宁省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近几十年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海洋荒漠化严重。鼓励、促进渔民转产选择替代生计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保证中小渔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持续分析框架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和获得的、能用于生存和发展的资产、能力和收入活动的集合,以及其他外部风险、相关政策对这个集合的影响。可持续分析框架能够帮助分析渔民在转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阻碍,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渔民选择替代生计的主要障碍在于有些渔民缺少主观意愿,而有些渔民没有转产的客观能力。因此,要完善渔民转产相关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和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渔业管理,优化产业结构。

可持续分析框架 替代生计 渔民转产

辽宁省是渔业大省,捕捞渔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渔民的经济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以及优质蛋白质摄入等问题,而中小渔户更加依赖于渔业资源。近年来,辽宁省渔业虽然处于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海水养殖业所占比例较重,海洋捕捞量逐年递减,近海渔业资源开发过度,捕捞能力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渔户生存面临挑战,他们不得不增加捕捞力度,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渔业资源的压力。当贫困渔民面临渔获减少,同时又缺少其他可替代生计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发起大规模环境破坏性的捕捞来维持收入。随着野生海产价格持续走高,也有很多渔民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违法、违规捕捞。帮助中小渔户寻找可替代生计,促进渔民转产可以在尽量不影响渔民收入的情况下减少他们对渔业的依赖,保护面临枯竭的渔业资源。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ustainablelivelihoods approach)是一种甄别用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主要限制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成分析方法和建设性工具,这一研究框架可用于帮助渔民寻找替代生计,并分析在这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其在转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渔民转产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对海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渔业资源的开发不断扩大,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08年未开发或适度开发的渔业资源比例从40%下降到15%,而过度开发、枯竭或在恢复中的渔业资源比例从10%上升到30%。辽宁省也同样面临挑战,2006年渤海海域全年海洋捕捞量为122.86万吨,同2002年相比降低了7.61%,2015年产量进一步降低为103.96万吨。2017年上半年,辽宁省海洋捕捞总产量为33.9万吨,同比下降41%。辽宁省渔业资源不断下降。

虽然辽宁省渔业管理不断加强完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建设海洋牧场等方案并得到国家的支持,但是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资源,监管与控制渔民的进入与捕捞依然面临挑战。随着渔获的减少,野生海产品价格的不断升高,渔民通常会加大捕捞力度,甚至采用非法的具有破坏性的捕捞方式,从而进一步破坏了渔业资源,造成恶性循环。同时,渔民还面临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对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挑战。因此,让部分渔民考虑退出渔业选择其他替代生计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选择替代生计能给渔户提供更多的机会,维持或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渔民转产能减少对渔业资源的压力,降低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为辽宁省渔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渔民转产上的应用

(一)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传统的捕捞渔业管理方式是基于平衡的观点,也就是说捕捞能力与渔业资源的再生相匹配,但这并没有考虑渔业在更广泛的沿海经济带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在匹配平衡过程中对渔民造成的影响。可持续分析框架被应用于改善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整个框架包含所有影响个人或家庭以及满足他们生存需求的关键要素。该框架的引用可帮助渔业政策制定者更好理解不同渔户的特点,从而制定可适应性的策略。生计包括资本(自然资产,物化资本,人力资本,金融和社会资本)、活动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由机构和社会关系调节)。生计分析框架将个人和家庭的资产和活动纳入政策和机构等外部环境中,从而构建生计策略。可持续分析框架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渔民生计的复杂性,通过分析渔民可获取的资源以及不同渔户各自的特点来更好地帮助他们选择并采纳可替代生计。

表1 生计分析框架

(二)渔民替代生计

替代生计是改善渔民收入、减少环境影响的生计策略。只有将提升渔业管理、合理控制捕捞产量与鼓励渔民转产相结合,才能够减少渔业资源压力,维持渔户收入水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替代生计为渔民提供其他可创造收入的机会,从而减少他们对捕捞收入的依赖,退出渔业,并且可以提升渔户家庭资产和活动的多样性,为渔户生存、收入增长提供更多的选择。由于渔民的替代生计的选择是基于他们现有的资产和活动的转化,因此可将可持续分析框架应用到渔民可替代生计的选择与采纳上。渔户的主要资产包括渔船、渔网等捕鱼设备的物化资本,临近海岸的优秀自然资源,现有储蓄、保险等金融资本,体现在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人力资本。利用生计分析框架,能够较全面的分析出渔户各类生计资本的现状,基于这些现状优化政策,有针对性的鼓励、帮助渔民转产。如利用沿海资源开展旅游或水产养殖产业,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增加在农业种植或家禽养殖上的投入,利用在过去在渔业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进行水产加工等。当然,渔民转产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支持,来克服转产过程中的困难。

图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与替代生计示意图

三、渔民转产选择替代生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渔民缺少转产主观意愿

渔民转产选择替代生计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没有主观意愿。渔民转产主观意愿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即渔获数量和收入、替代生计的预期收入以及其他非收入类。在渔获正常的情况下,有些渔民通常可以获得足够的收入,有时甚至要高于其他职业,很多替代生计的预期收入要低于捕鱼的收入。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为15594.83元,而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在这种情况下,渔民很难愿意主动退出渔业去从事其他工作。

在渔民渔获减少、收入降低并且可替代生计能够提供和捕鱼一样甚至更高收入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留在捕捞产业,这是受到非收入类因素的影响。一项在菲律宾的调查显示,有50%的渔民表示当他们的日捕捞量下降到0.5公斤时(这仅仅相当于每天所需的15%),他们依然会留在渔业。渔民选择留在渔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非收入类影响因素是工作满意度。在菲律宾、印度、越南等国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渔民不会离开渔业去选择其他工作,主要原因是他们非常热爱这项工作。海洋捕捞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这项工作不仅是代表生计来源,更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因此,当渔民将渔业视为一种爱好、生活方式,甚至是文化传承的时候,他们也很难会去选择其他的替代生计。

(二)渔民缺少转产客观条件

1.渔户自身的家庭生计资本能否为转产提供充足资源。如是否有充足的存款来进行养殖和旅游业投资,或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技能或学历来从事其他工作等。在渔民个人和家庭层面,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渔民转产转业可能会受限于五大资本的匮乏。一是渔民的主要的自然资本是渔业资源,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全国渔业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导致海洋生态失衡,这也是渔民转产选择替代生计的主要原因。同时,同样作为农业人口,渔民与农民相比又缺少土地资源,使渔民转产的能力减弱。二是渔民的职业特点决定渔民没有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很难建立一个能为渔民转产提供帮助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渔船等实物资本能为渔民的转产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是拥有渔船的主要是大船东、渔船主。普通渔民多为船上雇工,缺少实物资本。三是渔民掌握的海上作业能力是主要的人力资本,这导致他们在转产时选择其他职业时的局限性很强。而且,大多数渔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缺少竞争力。四是渔民的收入是金融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渔民的平均收入要高于农民,但是渔民收入的增速却远低于农民。2005-2014年,渔民收入的增幅仅为农民收入增幅的一半。五是渔民之间收入差距很大,大船东和渔船主的收入要远高于雇工的收入。因此,渔民的收入和存款也很难为转产提供有力支持。从整体上看,渔民生计资产的不足将会限制他们转产。

2.当地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宏观环境能否为渔民选择替代生计提供有力支持。一是渔业相关法律不健全,渔民“渔业权”缺少法律保护。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没有对“渔业权”有明确的解释和界定,现行法律中也没有渔业的概念。渔民退出渔业并不能像农民应动迁等原因失去土地而获得赔偿或补偿。二是渔民转产的政策不完善,对渔民转产的补贴率低且补贴金额少,没有为渔民转产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解决渔民转产困难的对策

(一)完善渔民转产政策

1.加强对渔民转产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渔民的渔业权利,为给渔民获得转产补偿提供有力依据。提高补贴率和补贴数量,完善渔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政策能为渔民转产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降低渔民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不安全感。

2.组织并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培训,增加渔民人力生计资本,使渔民人力资本多元化。通过各类培训,渔民可以学习专业职业技能,增强竞争力,缓解转产面临的压力。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渔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可以学有所用。这不仅能让渔民找到新的工作变得更加容易,还能为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作出贡献。

3.对渔民进行海洋保护宣传,转变观念。渔民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渔业,对大海和捕捞有依赖感,再加上捕捞渔业对渔民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含义,这些都为渔民转产转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渔民的宣传教育,改变其固有思维,开阔创新致富的新思路,传递海洋保护理念。

4.鼓励有能力的渔民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如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行政审批优化、从业风险补贴、免费培训等激励措施鼓励渔民在其他领域投资、创业。

(二)加强渔业管理,优化产业结构

1.渔业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捕捞水产的监管和控制,通过加长禁渔期和扩大禁渔面积降低捕捞强度,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有研究表明,随着渔获数量的不断降低,会有更多的渔民在有其他就业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转产。因此,有效控制捕鱼数量不但能够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海洋环境,还能够促进渔民选择替代生计。

2.提升渔户生计的多样化,鼓励渔民将捕鱼作为临时或阶段性工作,减少专业渔民数量,这为渔民转产提供了缓冲和铺垫,也减少了渔民对捕捞的依赖。同时,要加快水产养殖的发展,提升养殖技术,规范养殖模式,减少污染等负面影响。让广大渔民能够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并不是将他们排出在外。

3.发展水产加工业,能为渔民转产提供就业方向。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猜你喜欢
转产渔业资源生计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研究
复合肥转产管控注意事项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BY THE SEA
海洋渔户转产转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渔户调查数据*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