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焰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公民兵制到雇佣兵制
徐 焰
在世界古代史上,取代希腊辉煌的是盛极一时的罗马。从公元前753年罗慕洛兄弟建罗马城,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这一阶段被称为“王政时代”,是从氏族社会向阶段社会过渡的时代。此时罗马有300多个氏族部落,元老院即长老议事会由300个氏族长组成,执掌最高权力,带有“军事民主制”特点。公元前8世纪中叶,罗马由每个部落或胞族各征集一定数量的人组成军队,是一个具有氏族特色的军队联合体。公元前6世纪时,随着奴隶制的出现,罗马氏族军队基本由共和国的统一军团取代,其性质同早期希腊军队相似,也属于奴隶制下的公民军队。
罗马军团的军官是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职业,士兵由自由民担任,即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境内的奴隶担负劳作而没有服兵役的权利。此时罗马军团的征战,主要是扩张领土和抓捕战俘充当奴隶,并让意大利半岛和周围的部落臣服纳贡。
在罗马的称霸过程中,打败迦太基最为艰难,这也是取得地中海霸权的关键。迦太基的疆土主要在北非,即今天的突尼斯一带,是一个由元老院执政的奴隶制共和国,其公民擅长航海并一度掌握了地中海的大多数贸易,对罗马开战前可称西方国家的首富。迦太基人将主要精力用于经商,其军队主要靠雇用外国人,同主要由本国公民组成的罗马军交锋,在组织、指挥和士兵勇气上都要逊色。通过第一次对迦太基的战争(布匿战争),罗马获得了大量赔款,并割让西地中海的岛屿。
决心复仇的迦太基通过向西班牙扩张,发展了军事力量。公元前219年,罗马为遏制这个对手向迦太基发起进攻,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此时迦太基出现了一位世界古代战争史上的名将汉尼拔,他以出敌不意的远征一度让罗马陷入困境。
在罗马以海、陆两路进攻迦太基时,汉尼拔率领驻西班牙的军队和争取到的仇恨罗马的高卢骑兵,远袭对手本土。他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创造了古代战史上艰难行军的纪录,随后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进入半岛后,汉尼拔争取到过去受罗马压迫的许多城邦部落站在自己一边,使自己的军队扩大了1倍达到6万人,并一再取得胜利。
公元前216年,汉尼拔以4万步兵、1万骑兵在坎尼同罗马军主力7万人决战。迦太基军首先将正面部队后撤,引诱罗马军进入半月形的地带,再以骑兵突然迂回对手后方将其包围。被围的罗马军因队形密集,在箭矢如雨的攻击下全军溃乱,只有1万多人逃生,其余基本都被杀死,汉尼拔方面仅损失6000人。
“坎尼”一词,后来在西方成为包围歼灭战的代名词,显示了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才能。罗马在坎尼战后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部落与城市纷纷臣服于汉尼拔,西西里岛、马其顿王也主动与迦太基结盟。罗马的公民兵役制此时发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适龄青壮年迅速参军补充了损失,并使首都成为汉尼拔不敢攻击的目标,接着又避免同迦太基军决战而持久周旋。汉尼拔的军队多是雇佣兵,时间一长便想归家,给养、金钱枯竭难以补充。地中海边的许多小国和部落通过同迦太基人打交道,感到这个只重商业的国家太贪婪,只顾短期收买效益而无长远之计,也纷纷与之分手。
汉尼拔在意大利转战15年,越战越弱,而罗马军却攻下西班牙,并于公元前204年以3万军队远征北非。迦太基元老院只得调回汉尼拔保卫本土,而在公元前202年随他返回的军队只有2万人。汉尼拔临时招募新军,凑到了4万人,在扎马同罗马军决战。此前曾受雇于迦太基的北非最强悍的努米底亚骑兵(生活在现在的利比亚一带)此时投靠了罗马人,结果罗马军依靠骑兵优势击溃了迦太基军。“战神”汉尼拔逃回首都,迦太基被迫向罗马求和,接受了苛刻条件—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交出战象与战船,并付出巨额赔款。汉尼拔后来逃到马其顿等地帮助建军,却受到罗马追捕和索要引渡,被迫自杀。
罗马人对已经一蹶不振的迦太基并未放过,于公元前149年到前146年发起最后一次布匿战争。经三年围攻,攻陷迦太基城,随即将其夷为平地,投降者皆被卖为奴隶,这个罗马最大的敌国就此被彻底消灭。
在历时百年的布匿战争中,罗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平民特别是农民能在一次次惨败后补充罗马军团,而且有持久战斗的坚韧性,罗马兵也很少有投降者。迦太基以商贸立国,主要靠雇佣兵组成部队,一旦打持久战,财源不济就导致兵源补给困难,逃亡和叛降也甚多。可以说,罗马建立的公民军队,保障了早期对外战争的胜利。
汉尼拔最后战败的扎马之战的场面
罗马后期的皇帝多为军人拥戴,画中记录了禁卫军推举克劳狄为帝
罗马共和国进入中后期,奴隶制中酝酿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出来,爆发了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斯巴达克率领的起义军队最多时达到10万人以上,并模仿罗马军团建立自己的军制。不过起义的奴隶来自不同国家,打了胜仗就想返回各自的国家,内部意见不一,斯巴达克经常管辖不住部下,队伍行进方向也游移不定。罗马上层和自由民在镇压奴隶暴动时却有着一致性,军队动员补充迅速,指挥严密划一,又有军事技能训练的优势,经过3年战争终于将这些暴动奴隶镇压下去。
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使公民普遍服兵役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公元前107年左右,著名将领马略主持了军事改革。此前每个拥有土地的男子都要服一段时间的兵役,变革后当兵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服役的士兵领国家军饷,服役期至少长达16年,完全变成了职业军人。在军队编制上,马略实行新的军团编制,把重步兵作为军团编制的主要单位。
马略的军事改革在罗马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这使传统型的公民普遍服役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转变,公民没有服兵役的义务也丧失了很大的权利,皇帝权力集中代替过去共和制。这种职业化军队平时不从事生产,一心训练,战斗力更强,使罗马获得更大的武力进行扩张,建立横跨一个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恺撒指挥的罗马军使用攻城槌攻城的场面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汪达尔人洗劫罗马城的画面
不过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马略的变革使“兵”与“民”彻底分离,职业兵的生活一直要依附于军官和统帅,往往就不是为国家尽义务而是为长官尽忠,从长远看必然会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同时,职业化军队使军队统帅掌握了最大的权力,元老院主宰社会传统就无法维持。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对罗马的最高统治权,从此开始帝国时代,皇帝又靠直接掌握军队维持统治。
在帝制初期,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当时帝国范围内有约6000万人口,其中500万人有公民权,30~40万人服兵役就能维持疆域内外稳定。罗马有公民权的人,能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奴隶的侍候服务,在角斗场内欣赏着血腥的格斗,泡在温暖的浴室内谈天说地。不过这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上层人物乃至公民阶层尚武精神的丧失。
罗马军队职业化之后,军队统帅就能左右国家形势,建立帝制后君主如同走马灯一样被更换,被弑也是常事。新皇帝为防止被推翻,只得亲自指挥军队并率领其出征。对实行奴隶制的罗马帝国来说,对外出征才能掠夺财富和奴隶,并树立本国以及皇帝的威望。
当时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内湖的农业国家,南面是不可逾越的撒哈拉沙漠,北面是野蛮善战的日耳曼人,其所居之处又多是暗无天日的森林,罗马军团进入后就以游击战来应付,何况那里也没有多少物资可掠取。对罗马帝国而言,只有东方的两河流域有经济价值,因而在300年间同波斯进行了一系列战争。
早在公元前53年,刚刚指挥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的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就指挥4万人的罗马军团,向两河流域的帕提亚帝国进攻,结果他的军队陷入包围,2万人被杀、1万人被俘,克拉苏的头颅被斩下后也成了对方君主的玩物。公元114年—117年,罗马有名的皇帝图拉真又亲率10余万大军进攻两河流域,虽一度占领部分地区却无法巩固,在对手反击下只得退回。
公元226年,伊朗高原至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面积很大的萨珊波斯帝国(中国古籍称其为“安息”)。萨珊人的最重要装备是弓箭和马匹,从贵族到平民从小就练习骑马和射箭,同罗马军队比占有骑兵优势。公元243年春,罗马皇帝戈狄安率10万军队东征,遭受波斯军骑兵突袭摔断了大腿伤重而亡,留下的罗马军和波斯军签订了和约,许诺赔偿和让出大片土地才得以平安撤退。
此时,对罗马人来说祸不单行,公元250年一场瘟疫降临到帝国,史称“西普里安瘟疫”。大灾难持续猖獗了15年,高峰期罗马城每天死亡多达5000人,皇帝克劳第乌斯·哥特库斯也因染病而亡。瘟疫导致罗马城乡一片混乱,许多人逃难又把病菌扩散到各地。由于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历史上称作“3世纪危机”。
公元253年,军事统帅瓦勒良登上罗马帝位,他为了立威,不顾国内瘟疫大灾,又派6万人的军队远征萨珊波斯,结果全军覆没。公元260年瓦勒良亲自带领7万军队再次来攻两河流域,结果被萨珊波斯骑兵截断了后方粮道,军队全部被歼,自己也当了俘虏。
皇帝被外敌俘获,这是罗马建国后最为耻辱的例子。据说被俘后的瓦勒良皇帝成了萨珊波斯皇帝沙普尔的御用上马石,即在沙普尔出门时要跪俯于地,让这个对手踩着他的后背上马。此人所受之辱,胜过中国宋朝被金国俘虏的徽、钦二帝,却幻想着能被赎回而不愿自尽,然而本国已立新君无心救他,最后只能困死于被囚地。
罗马帝国对东方战争惨败,加上瘟疫造成经济衰退,刺激了各臣服民族的反抗加剧。在此内外交困之时,公元306年被军队拥戴称帝的君士坦丁进行了一次罗马史上著名的军事改革。
君士坦丁是第一位皈依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看到故都罗马城的衰败便到原属希腊的拜占庭建立新首都,后称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占领此城后改称伊斯坦布尔,是世界建都最长的城市)。他的军事改革主要是削弱军事高官的权力,解散了多次弑君的近卫军,并把军队重新整编分为卫戍军团和野战军团,其中又分为正规军团和雇佣军团,用以相互牵制。
这时骑兵在欧洲兴起并成为战争的主要兵种,君士坦丁加强了骑兵军团的力量,并将其划分为披甲的重骑兵和没有甲胄的轻骑兵,还有雇佣骑兵,作战时相互配合,使军队机动性和灵活性不断提升。他的这次改革,加强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使罗马帝国有了“回光返照”的一次重振,享受到一段周边稳定的环境,其军制也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次君士坦丁改革,是在罗马政治衰落时进行的,他的军事改革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为求国家稳定大量扩军,扩军造成的财政危机和成分复杂又破坏了国家生存。
经过这次军事改革,罗马帝国的军队数量达到此前的3倍,超过100万人。由于罗马帝国的公民普遍不愿再去当兵服役,只得雇用过去被称为野蛮人的日耳曼人来补充军队,导致了罗马军队的蛮族化。
其实早在罗马共和国时,罗马就雇用过少数外族人从军,主要从事劳役等服务工作。恺撒大帝远征高卢和其他地区时,也雇用一些臣服的外族人到军队中充当辅助作战力量,还承诺对表现好的人给予罗马公民权(这有点近似如今一些国家给效忠自己的外国人以“绿卡”和国籍),不过军队主体一直是罗马本国人。君士坦丁当政时,昔日的罗马军团已经面目全非,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武士的“大杂烩”,一些军团的首领也是外族人。尤其是强悍的北欧哥特人(生活在后来的普鲁士地区)起义后,各地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人组成的军队纷纷造反,加上被中国的西汉王朝打败的匈奴又万里迁徙进入西欧,他们所向无敌被西欧人称为“上帝之鞭”,罗马帝国因外族攻击和内部腐朽最终走向崩溃。
公元410年,哥特军队包围罗马,城内奴隶打开了城门。这支蛮族军队在城内“大掠三日”,昔日欧洲这座最繁华的城市受到毁灭性打击,到处是残垣断壁。接着,西罗马帝国皇帝沦为了蛮族军官频繁更换的傀儡,国家奴隶纷纷逃走,原来的公民变成自耕农,只求谋生无心从军打仗。公元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被日耳曼将领废掉,过去称雄西方几百年的帝国到此灭亡。
罗马帝国的崩溃,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是一次进步,表明了靠对外族压迫维持的奴隶制国家不能长久,过去的奴隶和普通公民也在此过程中变成了自耕农。罗马由盛极一时而逐步走向败亡,也说明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军事制度的变革。
回顾罗马帝国的历史,有过几次军事改革,军队的性质也发生了质变—可形容为从“国军”(国家公民军队)变成“皇军”(皇帝管辖的职业军),再变成“私军”(军阀和外族自己雇佣组织的私家军)。公民从军和尚武的传统丧失,所谓“文明人”就彻底被“蛮族”压倒。
摘编自《脱胎换骨:纵横古今谈军改》长江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