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近日,和儿子一起阅读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设计迪士尼乐园路径的故事。格罗皮乌斯利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理念,将游人自主踩出来的痕迹铺设成了人行道,铸就了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的最佳设计。他的出彩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能给人们在舒适中带来最大程度的便利,故而分外别致。不经意间,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禁自问:为何现有的一线教学不能给人以身心舒畅之乐呢?为何孩子厌学、教师厌教呢?让我们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师生的教学现状说起吧!
【现状分析】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试行)》以及21个学科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程开始以傲然的身姿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课改的初衷是大力推进基础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之后,全国各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生水起,也颇具成效:社会、学校、家庭日渐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们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认知程度越来越深,文化知识储备愈发丰厚,国民素质也愈渐提高。但是,与之相随的是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起床越来越早、睡觉越来越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童年正是滋养他们茁壮成长的沃土,可是童年里乃至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却无法施展自己的天性、张扬自己的个性,稚嫩的脊背被沉重的书包紧紧禁锢。于是,人们开始关注“高效”,关注“减负”,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一晃经年,回顾我国课改发展之路,令人唏嘘的是现今中小学的课业负担非但没能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升学压力有增无减。
教师呢?记得一位同仁说过:“這老师啊,现在是拿着几千多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干着几万块钱一个月的事!”这话虽糙了点,理却是真的。随着学校职能的多元化,各个系统、各个部门都和学校有了密切的联系,于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检查也随之而来,于是教师们开始整天忙活于应付各级各类检查,为了让这个检查顺利过关,那个督查不出乱子,有抄不完的笔记,写不完的材料,改不完的作业,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更有甚者,自己的苦心施教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家长的理解,那真是身累心更累!
【致因分析】
长期以来,孩子们不是在学校、老师“要我学”的管理体制下学习,就是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神期盼中学习。学校要质量,父母要分数,学生每天睡眼惺忪就开始背课文、背单词,放学了,还有各类作业补习,周末还有各类特长兴趣班,有谁问过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一直被人们所忽略,他们没有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于是逐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逐渐由“积极的参与者”演变为“冷漠的旁观者”。学生的被动学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教师感觉不到教学的乐趣,一天到晚的迎检“副业”、时时高悬的分数检测更令教师水深火热,试问:乐从何来?
此等现状如何突变?让我们听听来自一线师生的心声吧!
【一线心声】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无论年龄、身体、心智皆处于稚嫩期,正是美好人生的根基期,他们更应该受到全方位的身心呵护。学生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放飞自己的天性;希望每天早晨不用亮着路灯去学校,可以在家窝心地吃一顿早餐;希望不用写那么多作业,不被家长、老师批评;他们需要被认可、需要被尊重,需要在花园里、草地上、泥堆里……恣意挥洒五彩的童年!
教学是师生共融的双边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教师不是铁,更不是神,教师也有家、有亲人、有孩子,爱岗敬业是教师的职责,但不应该以牺牲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不应该以牺牲家庭的和谐为代价;教师也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渴望丢弃太多形式的束缚,渴望有自我成长的自由空间,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家长的响应、孩子的回应,渴望和学生们融洽相处,而不是一谈起学习就“横眉冷对”;教师也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尊重/渴望张扬自己的教育个性,渴望做一个纯粹的教育者,而不是万能的“战斗机”。
当今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内心的需求的确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教学和学习不应成为教师的倦怠、学生的恐惧、困扰师生身心的“紧箍咒”;课堂,不应是学生排斥的地方,而应是令人神往的天堂;教育,不应成为民族之殇!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所以,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需要,才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内在动机;需要,才是成就教师职业幸福的最佳路径!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红星路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