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现象发生机制的理论假说

2017-12-11 21:21梁燕玲
参花(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综述

摘要:舌尖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心理语言学领域提出了舌尖现象发生机制的许多理论假说,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中一种理论假说就是:障碍物假说。本文对国内外障碍物假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舌尖现象 障碍物假说 综述

一、前言

舌尖现象(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以下简称TOT)最早由William James于1890年在其著作《心理學原则》中提出,而后由Brown & McNeill加以完善,对TOT予以清晰的界定并开创实验法。由此,真正开启了TOT实验研究的先河(曾慧、张少林, 2008:34)。Brown & McNeill 给 TOT下的定义如下:“当人们确定自己知道某个词语,但就是想不起来,感觉这个词就在舌尖,那么你就发生了TOT”(Brown & McNeill, 1966: 327)。这个定义能够让被试者较好地把握自己是否处在TOT状态,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后来很多研究者较多沿用这个定义。

国外对舌尖现象有很多理论解释,如Brown & McNeill (1966)提出部分激活理论,Woodworth (1938)提出障碍物假说等等。本文着重介绍障碍物假说从提出至今的研究,并且对比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该假说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障碍物假说做了很多实验研究,或证实,或证伪。而国内仍处于趣味性描述以及介评的层面。

(一)国外研究现状

1. 早期研究。障碍物假说也叫阻抑假说,由Woodworth (1938)最先提出。他研究了自然产生的TOT状态,发现被试经常能够报告相似的单词,但是却不能说出正确的单词,于是认为TOT可能是由于相似单词的阻碍导致的。

Jones & Langford (1987)做了四种类型材料词的启动实验,分别是与目标词语音相关、语义相关、语音和语义都相关、语音和语义都不相关。结果发现,语义相关词对TOT的发生率并没有多少影响,然而语音相关词比语音不相关词启动了更多的TOT,这个实验支持了障碍物假说。

2. 酝酿效应研究。酝酿效应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可能会找到解决办法。Choi & Smith (2005)认为,在障碍物假说实验中,被试陷入TOT状态时,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相关词,被试有可能回忆出正确的目标词。

Kornell & Metcalfe (2006)假设酝酿效应能使被试忘记相关词,从而加快TOT状态的解除。他们做了两个实验来探究障碍物假说与酝酿效应、TOT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障碍物可能是TOT状态中信息提取困难的副作用,而不是原因。

3.双语研究。Askari (1999,转引自陈俊等,2013)考察了波斯语-英语双语者的TOT,发现双语者的TOT率高于单语者;支持双语者的TOT发生的“障碍物假说”。而对于双言者的TOT却鲜有研究。Gollan & Brown (2006)的研究表明双语者在对复杂名字的物体命名时候出现了比单语者更多的TOT。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TOT的障碍物假说研究主要是描述及介评外国学者的实验研究及发现。

郭桃梅和彭聃龄(2005)总结和回顾了国外有关TOT研究各方面的进展情况,包括TOT产生机制,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沐守宽和李文(2007)阐述比较了有关TOT现象的两种理论假说,即部分激活理论和阻抑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两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曾慧和张少林(2008)对TOT产生机制理论的内容与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阐述这些研究所呈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苏玲和陈俊(2011)总结了国外研究者提出的部分激活理论、障碍物假说等TOT产生机制,并提出了值得探讨的课题。王红亚(2013)探讨了舌尖现象研究的选题条件和情绪对舌尖现象的影响,其中综述了舌尖现象的定义、研究范式、认知机制理论等。

在介绍双语、双言研究方面的文章很少。李莹丽等(2012)探讨双语经验对认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消极影响中介绍了双语者比单语者有更多舌尖现象的研究。李利和申由甲子(2012)以双语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词汇的加工机制为核心,围绕着非目标词汇的激活和激活后是否参与竞争两个焦点问题,系统梳理了有关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研究比较

国内外关于TOT发生机制的障碍物假说研究有以下不同:

1.国外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研究TOT现象的障碍物假说,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证实或推翻障碍物假说,起步早。我国从21世纪才开始引介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起步晚,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尽管酝酿效应已经被普遍研究过了,但是关于酝酿效应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很少有重复的实验研究来提供证据。而在TOT现象的障碍物假说中研究酝酿效应的文献也很少,国内没有引介这方面的研究。

3.近年来双语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总览这些双语研究,绝大部分的实验以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或法语等双语者为被试,上述这些语言都享有同样的罗马字母表,汉语与英语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字系统,而以中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报告可谓凤毛麟角。当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在语音、字形方面存在很少或者几乎不存在共享成分的时候,例如俄语和中文在拼写、读音方面几乎没有共享的成分,日语里面的片假名有很多中文字,但其发音和中文的发音截然不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种不同文字之间的研究结果是否支持障碍物假说呢?此外,双言研究很少涉及。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文献。

三、未来研究展望

从障碍物假说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被证实还是证伪,障碍物假说一直都存在,正如James & Burke所评论的:“尽管没有充分的支持证据,也没有充分的反证,TOT现象的障碍物假说仍然很有市场,并且被广泛引用”(James & Burke, 2000: 1381)。未来障碍物假说研究中极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是双语、双言和三语的TOT研究。尤其在我国,在汉语背景下,以有文字系统的双语者(如中文粤语双语者)、有无文字系统的双言者(如普通话-潮汕话双言者)或者三语者(如普通话-英语-粤语)为被试对TOT进行研究,以及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探讨,不仅独具特色,还能为双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四、结语

舌尖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了解TOT的产生机制可以为我们理解言语产生等问题提供一个视窗。但由于舌尖现象的研究受到主试、被试和材料的影响,本身就难以操作,再加上汉语的复杂性,过去几十年我国关于舌尖现象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实验研究。在比较分析国内外障碍物假说研究的基础上,以后应致力于将有效的实验范式引入国内,并结合汉语的特点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Woodworth,R. S.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 New York: Holt,1938

[2]陈俊,苏玲,等.双言舌尖现象的产生机制:来自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3(01).

[3]郭桃梅,彭聃龄.舌尖现象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5(02).

[4]李莹丽,吴思娜,刘丽虹.双语经验对认知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07).

[5]沐守宽,李文.关于“舌尖”现象的两种理论假说[J].宁波大学学报,2007(02).

[6]苏玲,陈俊.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TOT现象发生机制之争[J].心理科学,2011(01).

(作者简介:梁燕玲,女,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责任编辑 宋倩)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