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民居建筑中的陈列布展

2017-12-11 10:50张建军
丝绸之路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古民居民俗文化

张建军

[摘要]古民居建筑與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关键词]古民居;民俗文化;陈列展示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71-02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空前发展。其中,民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作为展示民俗和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责任就是将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民俗文化保存起来,选择其中经典的部分加以展示陈列,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推广宣传,让观众通过展览追忆历史,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先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也是当代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任务。

目前,我国有部分民俗博物馆是以古建筑作为馆舍。这些建筑,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是省、市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如何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有效加以利用,是古建筑或遗址类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艺术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天水民俗博物馆是以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为载体,展示天水民俗、民居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址原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宅子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由12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主体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大,用料考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拱雀替等雕刻技法精湛,蕴含着极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

由于历史原因,南宅子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明代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且由胡氏后裔延续居住,历时400多年,在全国罕见。2003年,天水市政府对南宅子原有居民和商户进行了整体搬迁,搬迁后的南宅子交由天水市博物馆管理。天水市博物馆对南宅子现有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对部分损毁建筑进行了复建,修旧如旧,以古建筑为载体,广泛征集民间流散文物,开辟了常设展览,首次在古建筑展厅进行了展览的尝试。2013年8月,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天水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工程,笔者有幸作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方代表和展览策展人参与了此项工作。该展览利用南宅子现有的古建筑格局,对展览内容、展陈方式和展览用材、工艺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展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达到了古建筑与民俗文化展示利用的完美结合。

本文以此展览为例,就古民居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试作探讨。

一、展览主题与地域性文化有机结合

天水民俗博物馆是以胡氏古民居建筑为依托的一处民俗文化旅游场所,主体建筑均为明代所建。自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我国现存的古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其古建筑本身就是很有特色的展品。天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伴随着历史变迁,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天水民俗文化传承有序,特色鲜明。目前,已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3项。如何将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和展示,并与古建筑有机结合,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天水市博物馆在此次“秦州遗韵”专题陈列的布展中,确定了以胡氏古民居建筑为载体,以场景复原为展示手段,将天水地域的民俗文化与馆藏文物有机结合,重点反映秦州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历史传承。展览的内容设计中,有全面展现明清时期秦州官宦人家生活起居、读书、祝寿、婚庆、祭祖的生活场景;有目前国内已知的清代最大的“海屋添筹”刺绣寿幛;有做工精美、地域文化浓厚的香包、刺绣、银饰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俗文物和生活物品;有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反映当地民间祭祖习俗的祖宗堂、祖宗影像图;有突出反映天水传统秦腔戏剧的天水鸿盛社秦腔戏剧脸谱;也有反映天水明清时期木雕工艺水平的民居建筑构件。同时,编创制作了两部以反映天水古城风貌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三维动漫片《老天水》和《织锦寄情》;复建了两座仿古建筑。

整个展览形式自然、和谐,展览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展览、展具随院落和主题而变化。民俗文化专题陈列和场景复原、民俗文化展演各展览单元之间段落清晰,呈现出“多元统一”的协调关系,发挥了藏品优势,突出了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展览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原创性。

二、陈列形式与古建筑保护协调统一

(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

布展前期,策展人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查阅了文献与地方志,多次向古民居的原有住户、胡氏后裔请教,并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和胡氏后裔现场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为此次布展真实反映历史、展示当地民俗提供了有利参考。对于因历史原因损毁、残缺的建筑与构件,四处寻找建筑构件,修缮、补配了与其时代、风格相近的构件。如在戏苑的复建过程中,新建了一座面开三间、单坡水、悬山顶的戏楼,作为展演秦州小曲和观众休息的场所。为使复建的戏楼风格与周边古建筑相协调,专门从民间征集了6扇雕刻精美的清代隔扇门,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天水民间木雕工艺大师制作了两块木质窗棂,使复建后的戏楼总体风格与周边古建筑相协调。对于观众最感兴趣的杨家楼与绣楼,为保护原有建筑的木质楼梯,方便观众参观,在原有楼梯旁复建了与其风格相似的木质楼梯。这样既对原有楼梯进行了封闭保护,延长了古建筑寿命,使其更具观赏性,同时又方便了游客参观,避免了观众参观过程中因原有木质楼梯狭窄易拥挤、坡度大易碰头的现象,降低了安全隐患。在“藏宝洞探宝”的展项中,原有洞室高度有限,成人需弯腰前行,照明设施不足。此次布展中,在确保洞室主体建筑安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下挖洞室通道,增加高度;降低台阶坡度,增设木质扶梯;改造原有洞室顶部照明,改为洞壁侧面照明,又增设了酒窖与珠宝洞室的场景,极大地改善了参观环境,营造了较好的观赏效果。endprint

(二)形式設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

结合民居建筑和院落布局,此次展览采用了开放式陈列。展览图板与文物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展示顺序,做到重点图片突出,重点文字清晰醒目。色调处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透露出一种浑厚、古朴的气息。如室内墙面采用西北地区较为普遍的土黄色;家具多以深色为主色调,显露出一种高贵、庄重的气质;用大红色烘托婚庆和祝寿的热闹场景;用淡粉色表现绣楼闺房淡雅、温馨的氛围。室内照明根据展示环境和光线需要,使用传统典雅的仿古式红色长颈灯笼和木框绢芯画挂灯,部分展板使用了轨道射灯。所有照明的管线必须穿管、刷色,并做隐蔽安装。

为了营造展示效果,在复原场景中制作了硅胶人像、干果菜肴等模型,按照古人的生活习俗在恰当的位置悬挂匾额楹联、书画作品等,使整个展览充满生活气息。

(三)动静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展览中,精心设计了与展览主题相关的、适宜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互动体验项目。如在后花园为中老年观众专门制作了磨盘、碾子、辘轳井,在戏苑开展“秦州小曲”等天水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在“秦州遗韵——天水民俗文化专题陈列”中,结合展览主题,开展了“体验明清服饰”“抛绣球·娶新娘”“皮影戏展演”、藏宝洞探宝等适宜青年人互动参与的项目。同时,还大胆地使用了多媒体,在古建筑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传递展览主题,使展览更具时代气息。如邀请国内知名多媒体设计公司,编创制作了环幕三维数字动漫片《老天水》,再现了有着2700年建城史的古秦州“五城相连”的壮阔景象;根据历史文化人物苏蕙在古秦州的爱情故事,编创制作了三维数字动漫片《织锦寄情》,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重现了西晋才女苏蕙在秦州创作回文诗的故事;同时研发制作了互动地台,观众可以通过踩踏地台的文字模块,连字成诗,亲身体验回文诗这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词文化;在秦腔戏剧脸谱的陈列中,设计制作了秦腔戏剧脸谱个性化设计体验项目,观众可通过电脑触摸屏,根据自身对脸谱的认识和喜好,设计、制作各式脸谱,并可打印留念。这些项目的开展,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提高了观众对展览主题的认知度,使展览更具趣味性与吸引力。

三、营造展览的外部生态绿色环境

博物馆不仅是传播民俗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生态、绿色的环境既能让人们身心愉悦、美化环境,同时也增添了人们在参观过程中的情趣,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展览中,根据院落的空间格局、展览主题,巧妙地营造室外幽雅的环境。借鉴了南方园林建筑的特色,种植了与宅院主人身份、展览主题相适宜的四季花卉。如在明清官宦人家生活场景复原的院落中,栽植了墨竹、丁香、连翘、腊梅、牡丹等植物花卉。上述植物古人在庭院中多有种植,且每种植物有着特殊的寓意。同时,每个院落种植了不同花期的花卉,使院落四季花开,景色宜人。此外,展览过程中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遗迹,如五色卵石铺成的太阳、九宫等各种图案,若逢雨淋,穿越于花丛间的小径,色彩斑斓,分外妖娆。蓝天、白云、假山、荷花、蛙鸣,与院落雕刻精美的窗棂、雀替、屋顶脊兽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山水林泉之乐的享受。

四、结语

展陈理念和手段的更新,使百年老宅焕发生机。观众接待量逐年猛增,由2013年的3万人增至现在每年20多万人,天水民俗博物馆已在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一座集恢弘的古建筑、丰富的民俗文化、多彩的艺术展演于一身的民俗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形式与古建筑本身达到了协调统一、完美结合,为在古建筑中做好陈列展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民居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