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又绿 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校区副校长
用绘本丰盈道德情感
文 / 黄又绿 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校区副校长
哈佛大学邀请杰出的儿童精神科医生罗伯特·寇尔开设了一门伦理道德课程,他的教学进度表上列出的全部是文学作品,年轻学生们与这些文学作品产生共鸣。这些学生渐渐地发现自己的一些原则、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因为这些故事或小说有了转变。一位文学家说:“将读者的心弦紧紧扣住,使他们对书中的人物产生同情,并希望当读者合上书本时,他们的性格已经受到影响。”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我们也在思考:当学生10年以后回忆这堂课时,他们能记起什么?当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临道德抉择时,这门课程如何给予他坚持正义的力量?
绘本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近几年,学校教育、社会活动都非常重视阅读推广。绘本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资源。十七世纪,绘本开始流行于欧洲,后来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都曾兴起阅读热潮,它是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因为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如今,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绘本并不是品德课独有的课程资源,例如语文教育中就有大量的实践研究。但是语文老师会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切入,而品德老师会以“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把绘本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弱化灌输,追求“润物无声”的方式,以滋养孩子的德行。
绘本和情境。绘本故事是处于虚构的情境之中的,也就是说它要寻求一个可能世界的现实,尽管这是个幻想的世界。所有的绘本故事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时间、地点和社会的人类经验相关。因此,绘本故事能带给学生具有生活感的、真实感的情境。由于大量的绘本故事是为儿童而创作的,所以它所呈现的情境是儿童的生活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同的绘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构建出不同的情境。许多优秀的绘本故事会受到不同层次阶段的人的关心和需求。它们自身有着不同层面或层次的意思和含义,随着我们的经验和见识逐渐增加而被理解。
运用绘本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情境教学法。情绪心理学提出的“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情境教学法也利用了学生的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最终目的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在情境教学法理念关照下,我们经过大量的课例研究梳理出三条策略运用绘本构建情境。
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听故事,知分享”环节(见表)。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自己感悟道理,然后再与实际生活联系寻找共性。这样的教学润物无声,润泽童心,比直白、生硬地把道理告诉学生显然更有效。
改编——丰盈学生理解点。首先,改编现有的绘本。节选、编写绘本中能为教学服务的内容,来代替或补充教材,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设计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一课时发现,教材在“鸦片——特殊的武器”板块中用文字介绍鸦片,叙述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的历史;在“屈辱的战争”板块中又用文字叙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本《鸦片战争》的连环画,选择其中的几个部分自制成了两本小小连环画,分两次在课堂中使用。我们通过运用连环画和不运用连环画的对比教学,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不一样。连环画的阅读,迎合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将学生带到了历史情境中,仿佛一次穿越之旅,身临其境般地读历史,思历史,这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提升,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教学有效性高。
其次,改编教材为绘本。教材也会有图文式的故事,但都是静态的,版面有限很简单,无法创设情境。学生往往只是一瞟而过,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没有理解其深刻的蕴意。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将这样的教材故事改编、制作成绘本,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生动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做事不拖拉》,教材第一板块是一个“梦游拖拉国”的故事,可只有一幅图、几句话,很难构建故事情境,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图文创设故事情境,边听边猜边思。情境问题指向童趣与思考。
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发兴趣1.用问题引领2.过渡:今天黄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石头汤》说说:1.有没有玩过石头?在哪里玩过石头?2. 有没有喝过石头煮成的汤呢?引发思考 用问题引领思考:1.石头怎么能煮汤呢?2.石头煮成的汤好喝吗?故事感悟教师讲述《石头汤》的绘本故事故事梗概:从前,有一座村庄。村庄里的村民都不愿意和邻居做朋友,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有一天,有三个和尚来到这里。他们刚进村子,村民们就“砰砰砰”地关上了门窗。和尚去一家一家敲门,村民们都不开门,装着家里没人。然后,和尚们就支起大锅,利用村民们的好奇心,诱导他们主动拿出自己家里的食材,煮了一锅石头汤。巧妙地用三块石头帮助村民们找到了分享的快乐。讨论:1.说一说这好喝的石头汤是怎么煮成的?2.村民们聚在一起,他们正在享受什么呢?3.村民们原来为什么没有享受到这种快乐呢?感悟:村民们一起分享美食的同时,也分享了快乐
替换——真实增强教学的生活性。用绘本替换教材,是因为绘本的故事情境比教材更具生活感。有生活感就会令学生感受真实、讨论真实、方法真实。还是以《做事不拖拉》一课为例,我们改变了呈现方式后,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了,道理也被讲明白了。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拖拉”行为却很难改变,也很难持久。于是我们将板块一的《梦游拖拉国》故事替换为《忘了说,我爱你》,并在最后加上了这么一句话:“这时,上班已经迟到的妈妈却返回来,送回小兔子,还有温情的拥抱和‘我爱你’的宣言。”
这个故事就是孩子生活的再现,非常真实。选择这个绘本故事,我觉得首先是向孩子传达一种理解。作为正处童年时期的孩子,拖拉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要理解它,引导它。其次,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抒发情感,发泄喜怒哀乐。让孩子们讨论比利的拖拉,避免了直接的指责,允许孩子逃避到他人的生活中,以舒缓现实生活的压力。再者,以情育情,用绘本中的情培育教室中的情。这个绘本特别感人的地方是结尾。妈妈如此匆忙,如此狼狈,可却出人意料地折回,对孩子说“我爱你”。它向学生传达的信息是妈妈爱孩子,所以她愿意为了孩子如此忙碌,甚至迟到。孩子因为爱妈妈,所以愿意改变,学会做事不拖拉,让妈妈生活更幸福。这就提升了情感体验,获得了情感认同,从而影响道德行为。
运用绘本故事使儿童融入故事的情境中,进而被故事触动并想知道更多。在故事中,记忆、情感和想象之间存在一种重要的联系。故事中的蕴含的道德品质就随着生活融入了儿童的心灵,道德情感的丰富必然会促进道德的内化,促进信念的树立,促进行为的改变。
——补充教材设计空白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目标无法完全依靠教材来达成。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课,教材内容如此简单,却要引导一年级的孩子知道分享能带给别人快乐,能带给自己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快乐;认同别人的快乐,学会真心祝贺和悦纳别人的快乐;明白同学间不接纳和不欣赏的行为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知道一些与别人分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