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田荣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校长
用美串起课程的音符
文 / 吴田荣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校长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教育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1912年,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期间,创设新式教育体制,制定新式教育方针,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世界观与美育主义”之宗。他的美育思想直接贯彻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将美育作为我国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写进党的最高会议的《决定》,这让长期在美育实践探索中的教育工作者拥有了新的力量源泉,激励着我们以美的方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培养具有文明、高雅、和谐的人文魅力的学生。
课程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多时空的动态运行系统。这个系统中,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办学者、教育教学研究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分别承担着不同职责和功能,区域课程建设要想实现现实突破和长足发展,必须要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和智慧,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好课程顶层设计,不断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发挥课程对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支撑力。
美育与学校的课程密不可分,可以说,课程的建构是师生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通过劳动创造美的记录。作为有着近60年历史的美育传统校,我校遵循“要给孩子们最美的教育”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形成了“以美育美”的办学思想。植根于“以美育美”深厚的文化积淀,坚持美育教育品牌,以美育为载体,践行大美育观的理念,美育与学校课程相融合,将美育融入学校各个角落,打造出了具有美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以美育美”,即以最贴切、适合的美的内容与方式,包括具有美育特征的学校课程,唤醒人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出人潜在的美的优势,尽显人的自由品格,展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性,达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环境与环境等各种和谐。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课程实施基本原则是: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一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有效指导下进行的构建知识、展现自我、发展能力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课程的目标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整体规划,实行目标递进。这种设计旨在体现教育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的有机衔接。各册教材,在目标渐进的基础上,风格各不相同,保证了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创新实践活动,倡导体验探究。课程设置以合作、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合作等方式实现培养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参与研究兴趣和促进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现阶段推进的互动课程,不是零起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发掘教师潜能,积极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主动参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是课程的深入推进的基础。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而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支点。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长期发展来看,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理性的教育决策和切实的实践行动,而这个决策和行动需要师生共生共创,在课程创生和实施的过程中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者、开发者;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真诚的促进者、同行者。学生也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做学习的主人。
要对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定位。诊断应建立在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文化特色和办学特色等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获得学校需要重点培养的美育内涵,评估学校现有的课程或者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具有自身特点,每一门课程是否指向美育内涵,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课程与课程之间是否与美育有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形成基于学校特点、符合学生需求,在美育和学校课程之间建立起实质联结的课程体系。
基于美育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基于美育、从全局角度进行的学校课程规划,是在对学校课程诊断的基础上,明确学校课程水平现状、育人目标,从顶层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要考虑如何将美育元素转化为学科素养,规划适宜的指向具体“美”的课程。在课程规划时就应明确课程要培养哪些学科素养、培养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评估等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学校不同年级课程的纵向衔接,以培养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该种核心素养应达成的目标水平;构建起指向不同美的领域的课程之间的横向配合,课程与课程成为“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各要素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趋向的“系统”。
构建“以美育美”的学校课程体系。我校“以美育美”办学思想涉及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四个维度。学校以这四个维度为纲,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特色课程相统合,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以及各维度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从落实各级各类课程目标,到落实各维度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我们将学生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以美育美”的根本价值追求。我们将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三大领域。课堂上,通过交流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用调动内驱力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关注教学语言、教师形象、课堂设计、师生关系等,全面渗透美育特色教育思想,突出美育功能。学校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为: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以及学习方式的整合。学生在这充满美感与活力的课堂上受到启迪,情操得以升华,素质得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形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师资保证。任何课程的开发都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列,从小创意到大课程。而这一切都需要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理性和认知,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其中既有量的累积,更有质的深化,需要教师更丰实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开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还要研究课程理论、课程制度;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这其中反思性研究的自觉性更是必不可少。
以“以美育美”为办学理念,发挥学校文化在对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逐步完善蕴含学校特色和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学校文化视域下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和四小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大胆探索。我们相信,这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径,也是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地的有效探索,我们将勉力奋进,砥砺前行。
吴田荣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校长、和四小优质教育资源带三校区校长,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发展研究分会校长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校长、东城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获市级以上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