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琼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
中国山水画的“龙脉”解读
文_李琼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
“龙脉”作为古代风水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所规定的地理形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山水画家的心理习惯。“龙脉”理论在主观精神上具有某种择吉意味,它是人们在心灵上的慰藉,使人们在审美视觉和心理要素中需求的安适宁静得以展现。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中,古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画中“龙脉”是最吉祥的表达。古代山水画中的“龙脉”展现,描绘的不仅是某段山水的景致,更是对山水画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龙脉;四神砂;背山面水;五星形体
自古以来,龙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龙”上可腾云驾雾,下可潜藏深渊,在形态上与自然界的山脉走势颇为相像,因此被风水术士起名为“龙脉”。中国人视“龙”为一种完美的、有吸引力的生灵,并对之顶礼膜拜。风水术士把这种美好的龙体寓意赋予连绵起伏的山脉,也正是堪舆家们称山脉走势为“龙脉”的原因。《人子须知》中云:“地理家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现,支拢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明之。”[1]
风水理论认为“龙”是一种能将生气送达到风水穴的神异动物。风水穴通常位于“支龙”的末端。环绕在风水穴周围的山体都可聚结生气,风水上称作“砂”,即穴前后左右的山为“砂”。“砂”与“龙”都是指山体。“龙”是高大主要的山体,就如主人。“砂”则是“龙”周围的小山丘,是“龙”的奴仆。因此砂的作用就是捍水挡风。环绕于风水穴周围四个不同方位的山体被称为“四神砂”[2],它们分别为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图1)。玄武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龟蛇盘缠一体的灵物,被称为群山之首,被认为是主山,它位于龙尾及风水穴结成处。因为山的形态与生气的质量关系密切,而玄武处于龙尾的位置,生气要想通过龙身传到风水穴所在的山的话,玄武必须低头,还要山势优美端庄。朱雀指位于穴前之山,取象于鸟。案山和朝山构成朱雀的两座主要山峰。风水理论中案山宜低小,并且更靠近风水穴为最佳原则。朝山形态应比案山更为稳重尊贵些。而青龙取象于蜿蜒游动的龙。位于穴左边的山脉,山势蜿蜒游走起伏,环抱明堂,山的末端绕向吉地之处。白虎则取象来源于虎,位于风水穴右侧的山脉,吉祥的白虎山必须尾部弯向地面,身体伏卧。
图1 四神砂
图2 千里江山图(局部)
风水理论中十分重视水法,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3],水是山之血脉。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图2)中所绘的房屋聚落均是最佳风水选址。受到地球自转的偏向力的影响,河流最终都会形成河曲,河曲容易被继续冲刷,形成塌方等危险灾害,因此一般选址都处于河流的凸岸处,凸岸处也是“龙脉”最终的止聚之处。《千里江山图》中,水成为画面的动力和灵魂,放目千里,万顷碧波,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水顺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同时又为水的界断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水势弯环盘旋,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展现千里江山之胜,灵动而怡情。
最佳的风水宝地前必须要有水,背山面水是最理想的聚落选址的格局之一。河流从吉祥地前流过,且左右两侧各伴有小支流是理想之地。因为生气一般容易在风水穴前的吉地遇水而聚止,如果吉地前面没有河流或水塘,生气便无法聚集而疏散四处。而水流方向也极为讲究。宋代胡舜申在《地理新法》中说道:“山是静止的物体,属阴。水为运动的物体,属阳。阴的特征是恒定不变,而阳性则变化无常。吉凶与相水密切相关……”[4]总之,水流的方向应由吉方流向凶方,如果水路自凶方流向吉方,则为不吉之象。吉地须有吉水,二者统一而不可分离。因此山水画中水的描绘也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而古代山水画家对于水在山水画的位置也十分重视。
古人曾言:“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5]一般来说,在山峦之中,“天门开”和“地户闭”尤为重要。“天门开”即水浩浩荡荡而来但看不见其源流。“地户闭”,即不见水的去处。选择好这样良好水势后,接下来便是寻找水环抱一面的涔位。“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6]《平阳全书》里提到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去处。”
风水中的“水”与龙也密不可分。“水”即是“龙”,是“龙”的一种,称为“水龙”。如自然之河流或是山中云气。它们是构成风水景观的基础。水曲处则是生气聚集之处,所以财禄聚,水直则生气疏散容易贫贱夭亡。不管前水还是后水都不宜直流,全都以屈曲为贵。所以在山水画中,水流大多都是诗意般弯弯曲曲地写出,从不直来直去。而在没有山脉、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的水就代表“龙脉”。水与气有密切关系。《相宅全书》中就认为水流走之处则容易生气散,水汇集融注的地方则容易生气聚,自然界中水蒸发成汽,汽凝结为水,二者是母与子的关系,子母相随,二者不可分离。
图3 “龙脉”流向图
图四 “五星形体”
风水理论中将山划分为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也就是山的主峰、支脉,这些起伏不断、气势贯通、连绵不绝的山脉,如龙之盘曲蜿蜒而形成了“龙脉”的流向(图3)。山水画中也要求注重山有来去之势,君山和辅山之间要关联照应,山势脉络须尽显等,这些构成了全幅山水真气内充的整体感,以及形成画面上的一种空间感和空间美。
不仅如此,风水家们还把山之形按照“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为圆、直、曲、尖、方,称为“五星形体”(图4)。荆浩在《笔法记》说:“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7]荆浩所说的“尖曰峰”即是“五星”中的“火”,山峰形态呈现如火焰般的尖字形。“平曰顶”对应则是“土”,即方平的山形。“圆曰峦”,即“五星”中的“金”,山峰取象呈圆浑形状;如峰圆山体高耸直立,则是“木星”山形。“水星”表现的山峰相连似水波纹,连绵波曲,即荆浩所说的“相连曰岭”。由此,由“五星”分出的山脉类型,也是我们山水画中最基本的山脉、山形的形态。
“龙脉”是离不开自然的山川形貌,我们可以把“龙脉”理解成自然地理中山势的脉络走向。自汉代以来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择吉避祸的人生要求,在山水画的发展中也需要顺应人意的吉祥的龙山水脉成为理想的可居之吉地。山水画家自然受到风水理论以及“龙脉”观念的影响,画面中对“龙脉”的自然的流露是必然的。古代山水画中的“龙脉”展现,描绘的不仅是某段山水的景致,更是对山水画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许多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山川“龙脉”之势,展龙象之姿于巨幅大轴之上,神采昭然。“龙脉”是生命的律动和自然山川形势的天然合一。所以“龙脉”不是简单的画中“气势”,而应当是绘画气势贯穿于作品中的、超乎笔墨的“气韵生动”。
风水理论观念所规定的地理形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山水画家的心理习惯,“龙脉”理论不仅在客观上符合自然界的山水走势规律,同时在主观精神上具有某种择吉意味。它是人们在心灵上的慰藉,使人们在审美视觉和心理要素中需求的安适宁静得以展现。“中国传统观念中,自然山水具有重要的堪舆学(即风水学)的意义。这种观念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拥有者希望画面山水具有吉祥之气,山水画的创作者也认为画面风水影响画家的命运。”[8]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中,古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画中“龙脉”是最吉祥的表达。画面中经营布局的考虑以及追求“气韵”活泼的动感,这种微妙与整体完美的统一也许是画家认为的最佳选择。
[1]徐善继,徐善述.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3]郭璞.葬书[M]//李建平.葬书·宅经·周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4]于希贤.于涌.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292.
[5]叶九升.地理全书·山法大成[M].李祥,注释.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6]蒋平阶,翟永平.水龙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荆浩.笔法记[M]//何志明,潘运吿.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56-257.
[8]赵启斌.山水格局与龙脉气势[J].东南文化,2001(3).
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2017年度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中国古代山水画龙脉理论研究,课题编号:XSYK17040。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