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里乾 坤宜兴悟大师——记顾景舟大师第二、三代传人徐秀棠、姜敏

2017-12-11 04:48李培禹
北广人物 2017年47期
关键词:顾景舟韩美林传人

□ 本刊特约作者 李培禹

【视觉】

壶里乾 坤宜兴悟大师——记顾景舟大师第二、三代传人徐秀棠、姜敏

□ 本刊特约作者 李培禹

姜敏(左)和徐秀棠大师(右)

江南宜兴,早前去过,大都走马观花,不忘捎上几把紫砂壶便满意而归了。今年4月,春色正浓,我有幸参加原色回归·宜兴乡村行”作家采风活动,得以领略了这座位于苏浙皖交界,且滨于太湖的“小城之春”的无尽魅力。

漫步在宜兴这座文脉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被一种隐隐的文化氛围感染着。无论是初游龙背山森林公园,还是登上龙池山“慢走”十八景;无论置身层层新绿的茶园采茶,还是坐在有着“中国第一竹海”称誉的竹林小亭间品茗,这种感觉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直到我们走进中国紫砂博物馆,又到丁蜀镇拜谒了顾景舟先生故居后,我似乎悟出了这种文化在宜兴的独有存在。我想,我有收获了。然而还没容我把自己的心得表达出来,一位女作家竟脱口而出:大师文化!

宜兴悟大师,不虚此行。

宜兴人杰地灵。且不说历史上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385位进士,也不细数当代的26位“两院院士”,仅以顾景舟为代表的中国陶瓷、紫砂艺术大师,宜兴就有“七老”之说。这令人敬仰的“七老”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大概只有在宜兴,这七位艺术大师的名字,家喻户晓,为人乐道,一点也不逊于同一故乡走出的徐悲鸿、吴冠中。如今,“七老”虽均已作古,但留下的传世精品、人格风范,在第二代第三代传人身上绵延不断地薪火相传,蔚为壮观。陶都宜兴庞大的陶艺队伍中,目前拥有19位国家级大师,其中有7位既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们是:徐汉棠、李昌鸿、徐秀棠、谭泉海、汪寅仙、周桂珍、鲍志强;还有吕尧臣、顾绍培、曹亚麟3人享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何道洪、曹婉芬、毛国强、徐达明、邱玉林、徐安碧、李守才、吴鸣、季益顺等9位享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除了国家级大师,宜兴还拥有江苏省级陶瓷艺术大师30人。

领悟大师风范,是从徐秀棠先生开始的。走进宜兴长乐陶庄,年近八旬的徐老已在门口迎候。他谦和微笑着请大家落座喝茶,尽管他已是宜兴紫砂艺术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仍连连拒绝对他“大师”的称呼,我们只好称他徐老。有人提到挂在门口的一幅书法,徐老写的是:“做数件可流传趣事消磨岁月,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不禁称赞道:“文、书俱佳。”徐老笑了,他随口说了一件“趣事”:曾有人托朋友拿着一幅书法作品找到他,请他鉴别一下真假。他看到后很吃惊,自己从不出售字画呀。就赶紧走到门口往墙上看,那幅书法还在啊。显然,来者花高价买了赝品。徐老见来人很郁闷,就劝慰道,别难过了,我现在就给你写一幅真的,送你啦!

徐秀棠大师

作者与徐秀棠大师合影

姜敏与成龙

朱可心制云龙壶

美林壶

美林壶

这“趣事”引来一片笑声和掌声。大师就是大师!

徐老聊起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师顾景舟,充满感情地说,如果先生在,今年该是101岁了。他告诉我们,顾先生垂暮之年,将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著了《宜兴紫砂珍赏》巨作,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在紫砂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带领一代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是一座永远的里程碑。徐老还提到,当年曾和他一起在顾景舟先生身边学艺的著名画家韩美林,去年来宜兴参加了顾景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还留下了“百年景舟”的题字。

韩美林不仅拜顾景舟为师,还与顾景舟大师合作过两把经典名壶——“此乐提梁壶”、“雨露天心提梁盘壶”。在一次拍卖会上,“雨露天心提梁盘壶”拍出了1150万元的天价。这把壶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畅,提梁及壶盖的设计新颖、大方。壶身刻有篆书“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之铭文。韩美林设计的紫砂壶,打破了传统紫砂壶以“耳朵形”为主的单一形制,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享有“美林壶”之誉。

说来有缘,我至今保留着韩老师送我的一把紫砂壶。这把“美林壶”,是他与宜兴第二代紫砂大师合作的见证。顾景舟的女弟子张红华,出生于宜兴丁蜀陶业世家,50多年执着钻研精进,是业界公认的手工传统制壶圣手,现为江苏省级的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双料”大师。她和韩美林合作于1998年,那时韩老师常年率领“艺术大篷车”下乡,到过宜兴陶都多次。这把壶应是“提梁璧壶”,泥料上好,造型古朴,制作精细。壶膛一边刻有“美林体”篆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另一边刻着:“1998,11,13,戊寅年九月齐鲁海右人韩美林”。壶底并列着两枚名章:左边是“张红华”,右边是“韩美林制”。这把珍贵的紫砂壶承载着美林大师对朋友的厚谊,也佐证着第二代宜兴紫砂陶艺大师的高超技艺。不巧的是,这次没能与张红华大师联系上。宜兴的朋友说,留点小遗憾,再来!

像是为我的小遗憾补缺,我们竟邂逅了顾景舟大师的第三代传人——青年陶艺紫砂艺术家姜敏。真是凑巧,那天晚饭后,我们北京来的几个人都想再深入采访一下,于是就直奔丁蜀镇,走进一家叫作“五行陶坊”的紫砂陶艺工作室。一进门,见到北京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的题匾:“留住手艺”,顿生亲切感。主人姜敏属于江南才子型的帅哥,刚40岁就已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制壶师,他的名片上印着:顾景舟第三代嫡传弟子、中华紫砂协会会员。自幼生长在丁蜀镇蜀山,“和着一身紫砂泥”长大的姜敏,高中毕业后即被顾景舟第二代弟子、国家级陶艺大师徐达明(徐汉棠长子)收为入室弟子,在老师身边扎扎实实学习光素系制壶工艺十几年。他说,特别感恩于师傅的是,在紫砂壶落寞的一段时期,师傅支持他走出蜀山,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打下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在他们第三代传人中是很幸运的、难得的。可惜,他的恩师徐达明今年3月因病去世,在当代19位国家级紫砂陶艺大师中是最早离世的,这给他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也感到肩上传承的担子愈加重了。

谈到自己的陶坊,他谦虚地说,在阳羡蜀山顾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中,绝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好的。“我是属于坚守的。”他说:“我从师傅身上学艺、悟道,秉承的理念是金木水火土,土本无情,因匠人执着之情,手工精心制作,火焰煅烧,才有灵性和生命。”我们被室内陈列着的一把把紫砂壶吸引住了,适缘提梁、宛月、平盖直流、汲壁、石瓢,还有他和韩美林、成龙等名人合作的精品壶。见我们看不够,他笑了,“看来你们是真喜欢啊!就冲这个,我拿两把大师留下的绝品给你们鉴赏一下吧。”说着,他打开一个书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把褐色的壶,“这是‘七老’之一的朱可心大师的‘云龙’壶。”不用他介绍,我们也看得出这把壶何以称“绝品”:壶盖上的龙头是活的,可以仰起、垂下,口中的舌头伸缩自如,像是龙王吐着须子,令人叫绝!另一把是王寅春大师的“笠帽”壶,直把我们看呆了。接着,他说的一段话,也让我的心为之一动。他说:“这几把壶不是我收藏的,我哪有那么多钱。我是从朋友手里‘租’来的,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要追上前辈们,我至少还有20年的路要赶啊!”

这真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江南之夜。天穹的一轮弯月,照耀着我们从丁蜀镇返回宜兴宾馆的路。我想到姜敏要走的路,虽然漫长崎岖,但他毕竟还年轻,有目标、有毅力,相信他会是一个执着的跋涉者。

(收录此文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作家出版社2017年7月版正在新华书店、天猫、当当、京东等热销)

猜你喜欢
顾景舟韩美林传人
“老精神”与“新传人”
善意的谎言救人命
顾景舟的无款壶
角度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
顾景舟制紫砂松鼠葡萄茶具9200万元成交
闽剧传人陈淑英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
我看韩美林的雕塑
韩美林的雕塑有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