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沙小学跨学科合作STEM项目案例研究

2017-12-10 10:58易群兰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湖跨学科植物

易群兰

在新的条件和发展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下,梅沙小学主动适应形势,选择跨学科合作STEM项目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人工湖湿地探究》是学校跨学科合作STEM项目的最初尝试。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和运用技术的学习素养。

一、项目准备

“人工湖湿地”——校门前一块“奇怪”的地,杂草丛生、植物聚集、百鸟嬉戏,学生兴趣浓厚。学校于2017年2月初选定《人工湖湿地探究》为探究项目。

2月24日,学校组建项目团队,学校校长为项目主持人。团队成员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研究点为原则,致力于共同承担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和经验为目标而选择,由科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教师共6人组成。并确定科学教师为项目研究执行负责人。

由项目组共同探讨湿地研究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力求孩子们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能提升学科素养,工具使用素养,综合素养。

二、项目开展

(一)推進步骤

1.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学生在校园网上下载总教案,明确研究方法和步骤。并在有家长陪同等保证安全前提下,选定深圳八大湿地之一进行考察。

2. 由项目研究执行负责人向学生解读总教案。

3. 集体实地考察人工湖湿地(人造湿地)。请工程师讲解人造湿地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湿地动植物。

4. 课堂研讨、成果分享。

5. 分科探究、自由表达。

6. 总结、成果呈现。

(二)生成性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孩子们进行湿地研究,学会熟练使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用放大镜观察植物和小动物。除了实地观察,孩子们还阅读大量书籍,浏览多种网站,多途径了解湿地。在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讨;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究,解决问题。下面是几个典型性的事例。

1. 辨认鸟类。

学生很喜欢鸟类,拿着望远镜一动不动蹲在湿地观察鸟类。他们通过网络查找、书籍查阅等方法认识鸟类,但总是有些似是而非,不能确认,最后求助于盐田外国语中学的陈霄翔老师和深圳市游云工作室,得到梅沙片区常见的23种鸟的图谱。对照照片与图谱,学生基本能说出鸟的名字,这样,更激发起他们学习观鸟的欲望!

2. 为什么有牛背鹭?

发现:学生在湿地发现了牛背鹭!牛背鹭是腐食动物,本不应出现在大梅沙人工湖湿地。

假设:牛背鹭的出现,说明人工湖湿地环境恶化。

验证:学生抽取水样,用ph试纸检测水的酸碱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将检验结果与保护较好的湿地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人工湖湿地水质确实不如其他保护较好的湿地。

调查:学生在社区调查,才得知负责湿地的公司由于运行维护成本高而倒闭了,公司倒闭后,湿地由小区负责,小区只是进行简单的维护。

结论:孩子们的假设是正确的,牛背鹭的出现,说明大梅沙人工湖湿地环境恶化了。学生自发撰写保护人工湖湿地的倡议书,并将倡议书交由梅沙街道办。

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假设-验证-调查-最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体现学生的责任担当。

3.如何知道植物的名称。

了解植物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团队教师没有植物专家。孩子们尝试在《植物观察指南》一书中查找,在百度搜索,但出现查找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孩子们都迷茫了。

最终还是一个孩子找到一种手机APP:形色!只要拍照,对比,即可知道是什么植物。孩子们有了“形色”,认识植物方便多了!有趣的是,现在五年级的学生家长基本都下载了“形色”APP,他们多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认识身边的植物。

纵观整个项目,师生以生成性问题为抓手,出现问题,直面问题,逐一击破。生成性教学的魅力,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学生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人工湖湿地探究》项目的成功开发,创下梅沙小学多学科深入合作学习的先河,迈出了STEM教育可贵的一步。更为可贵的是,为学校多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自主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STEM教育,锻炼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拓者,为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在学校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上,做了弥足珍贵的初步准备。

责任编辑 韦英哲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工湖跨学科植物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人工湖生态景观建设和维护
黑河河道气动闸人工湖库尾跌水工程设计方案探析
将植物穿身上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人工湖清晨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