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王春贺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通过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以及文化相关产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技术创新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又反过来推动着技术创新得以进步,技术创新从制造技术、展示技术、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产生积极影响,文化产业以向制造业品牌和营销环节等相关环节进行渗透,以及通过对制造业生产环节方向的延伸来对技术创新进行推动。
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分类界定;互动发展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此来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增强在文化上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及文化产业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据世界文化市场相关数据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这其中,日本仅占10%,澳大利亚只占5%,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只有剩余的不到4%。因此,如何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等相关问题就变得尤为迫切,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通常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基础,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通过工业化方式衍生出文化符号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1],虽然其产业性质减弱了其对物质载体的依赖,但却直接促成了其对科技含量的要求提升,而只有作为文化产业的源泉——创意,才能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出它的内在价值。科学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经历的金属活字印刷、电子技术和互联网三次媒介革命彪炳科技史册。在20世纪50—80年代,文化产业的各行各业皆出现了促使其进一步飞跃发展的核心技术与突破性产品[2],进入9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催生出的各种声音、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出版、广告、影视等产业的发展。因此,透过文化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历史可以看出,其每一步跨越都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3]
现如今,一场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革命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迅猛发展,通过技术手段的促进文化产品得以大量复制传播,文化创意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强有力地变革,其中数字技术的持续升级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1、文化产业的分类
文化产业根据产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产品型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这种产品本身就具有文化产品的属性,并且通常为无形的产品;一种是“过程型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这些产品的文化属性体现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因而又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无形的产品表现为工业设计的中间型产品,并在最终以有形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进行销售。[4]
2、技术创新的分类
企业依不同的阶段将创新分为三种类型:管理创新、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每一种创新都包涵以下四类不同程度的创新[5]。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同样区分为这四种类型:
渐进式创新。这种创新带来的每个变化都十分微小,但是只要坚持就可以聚少成多,对产品带来超过初始创新的巨大的累积性效果,亦改变市场竞争的格局。
空缺式创新。这种创新涉及的技术变化较小,但其运用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却时常能导致一项新产品的诞生,从而得到进一步打开市场的机会。
根本性创新。这种创新是其他创新的能量基础,经常可以主导一个产业,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甚至能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蒸汽机时代、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结构性创新。这种创新是以结构性改变为基础,是技术与市场灵活结合的产物,也是全新的市场结构和崭新的产业链的开端。[6]
1、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1)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的日新月异,大量的技术创新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而文化产业又借助着技术创新的手段将文化精神烙印到终端产品中去,最终形成了产品、技术、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数字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网不断闪现新的内容、新的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与移动网络、制造业三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大步向前发展。而文化产业与文化制造业正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动了文化制造业的大踏步前进。
(2)展示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以信息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方式不断涌现使得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得到不断丰富[7]。技术创新使得硬件逐步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载体。比如,手机现已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成为这个时代一种崭新的休闲与体验方式。手机这一个综合性终端,其中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文化产业平台。
(3)传播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传播技术通过数字网络及各个信息平台的推广,为文化产业产品提升了知名度。同时还促进了文化产业产品的硬实力提升,优化了产品形态,增大了产品附加值。
快速发展的技术使得传播的速度与范围都大为增加。将技术与文化精神相结合起来,传播技术得以对文化产品进行大幅度的创新,新形态的文化产业内容得以生成,并以此对文化产业产生影响,如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的交叉融合,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3D影视、高清影视等一系列新技术产生了。
2、制造业在文化产业影响下的发展
(1)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内涵提升。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内涵提升指的是文化产业通过其固有的精神内涵来影响、提升制造业的核心。文化产品是具体的承载物,但它所体现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更多的是其所承载的精神内容。这些精神内容拥有着虚质化的特点并在一定条件下附加给任何的商品。我们对这些商品的精神内涵的认同实质上也就是我们对某一品牌的认同,而不同的精神文化正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
(2)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生产延伸。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指蕴含在实物产品的价值中的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容,这种精神内容能够改变实物产品的精神内涵甚至是实际功效。[8]而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向制造业延伸归功于文化产业衍生品。衍生品将制造业产品赋予文化内容产业的精神内容,是现代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也是文化内容产业盈利的主要来源。
文化产业对制造产品创新的影响贯穿了其整个价值链,对制造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像电影,就是最为典型的文化产业衍生品。通常,我们所说的电影产业链包括拍摄、发行、上映、衍生产品这几个环节。而对电影这一特殊产品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上映及衍生产品这两个环节,一部电影最主要的收入都来源于电影上映所售出的票房和围绕电影相关的周边产品的售卖。即便是在电影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电影衍生品的销售也占了电影产业收入的73%,票房的收入则仅占27%,相关的动漫产业亦如此。文化产业的衍生品不仅在发达国家的文化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制造业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衍生品既包括轻工业产品,也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中国,这些衍生品产业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其中包括了从教育到旅游、从食品到玩具的各个行业。而与一般的产品不同的是,这些文化产业的衍生品融合了各个品牌的精神元素,消费者购买它们不单单是因为产品本身,更是因为这些产品所蕴含的品牌文化。中国的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在“文化制造”上,中国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9]
技术创新和文化产业必须要相互依靠、共同发展,文化产品的推广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离开了文化产品的技术创新则又是毫无意义的,二者互融共通,共同使力,推动着文化产业与市场规模向着更好、更大的方向发展。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有需求才有动力,正是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鼓舞着技术人员们不断创新。从市场角度来说,通过文化产品的供给,使得更多的精神内涵被赋予市场上的产品,产品在开发上可以更注重用户感受,从产品表现形式来看,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一切也推动文化产品的供给需求不断增加。
[1]邓聚龙:灰色系统社会经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2]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4,(4).
[3]史清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
[4]孙晓华、秦川:产业演进中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73,(5).
[5]臧志鹏、解学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2,(5).
[6]弗朗哥·马雷尔巴: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及演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7]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8]谭文华:论现代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7).
[9]张洁: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管理,2009,(12).
(责任编辑:宋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