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建筑行业跨国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陈翼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作为建筑行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同样也为建筑行业的还在经营和拓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面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不断推陈出新各类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走出去”战略下保障国内建筑企业国外经营的顺畅性等,不仅是现阶段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类的建筑企业进行自我拓展和自我更新时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能否顺利落实的重要前提。
“一带一路”;建筑行业;跨国经营
“一带一路”构想赢民心相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政策沟通为主要内容,直接覆盖到我国十八个省份,由内而外辐射到国外的欧洲连线、北非、中亚西亚、南亚、东盟等65个国家。设施联通与建筑行业等国际拓展以及国外经营密切相关,表现为航运、铁路、道路等基础设施到国外延展和联通,也就此为国内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1、基于顺利过度“拐点”的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建筑行业数十年来一直企盼的巨大商机。其战略指引和市场覆盖,为我国建筑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国外拓展,勾勒出了更为清晰的发展蓝图,因此大多被视为我国建筑企业国外业务拓展和经营的指挥棒。相应的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等,也为建筑企业的跨国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
全球化进程和海外业务拓展是我国建筑企业进入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础。虽然国内建筑行业中各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但是整体来说,目前我国部分建筑企业五百强企业中的排名持续上升,以行业龙头老大中建为例,其排名已经达到37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我国建筑企业拟获得更多资源和平台,就需要借助国际化发展所提供的新机遇,从而进入到国际市场中角逐。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多依靠中国市场,虽然发展效果颇佳,但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自然会出现“拐点”。因此,作为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升级条件,“一带一路”战略的出现自然是为中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也将是国内建筑行业顺利走过“拐点”的重要契机。
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为建筑行业的“走出去”提供了相当多的基础条件。在面对“拐点”或者发展瓶颈的同时,中国建筑企业除需要快速拓展海外业务以外,还需要面对进入国际市场中所面临的跨文化经营和跨国经营等所带来的各类问题。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共同经营、国内外企业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是否需要一企两治,又有可能为中国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改革风险。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建筑行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一带一路”始终是中国建筑行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契机。因此对于过渡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和隐患,中国建筑企业必须更为耐心的对待及直面。从当前建筑行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所呈现出的“走出去”发展现状来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劳务输出阶段,此阶段同样延续了“走出去”战略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二是设备材料和劳务输出阶段;三是资本输出阶段。事实上,虽然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此三个阶段的尝试性发展也是同步存在的。这与国内建筑行业中建筑企业资质和能力的参差不齐密切相关。当然第三个阶段,多为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所选模式,其面对的挑战和难度也更大。但是只有三个阶段分别尝试,才能为我国建筑企业找到恰当的“一带一路”战略模式。
龙头企业的发展往往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风向标。中建作为国内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延线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建所获得的收获巨大。比如2015年中建在海外签署的合同金额达到174亿美元,其营业额达到88亿美元。已经创了中建历史新高。中建在“十二五”期间,其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新签合约额度、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5%、22%、38%。在2016年1月21日,中国埃及与两国元首共同签订的埃及新首都建设项目一揽子总承包合同,就是由中建所承包,合同涉及金额达到27亿美元。2016年5月6日,中建所负责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也正式开工,合同金额将近28.9亿美元。这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出现的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中建在国内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过程中,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通互建的日渐推进,其所起到的引导性作用更为明显。中建跨国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可作为国内建筑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经验。当然中介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海外项目的建设同样为项目所在地提供了正向效应。如,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投资环境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当地居住民的生活水平等。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建同样也需要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汇率风险大、法律环境差、部分区域的政治风险高、民族问题复杂、宗教问题层出不穷等带来的新挑战。部分项目的前期设计、论证、科研尚未到位,也变相地制约了中建项目的顺利落地。现阶段中建的跨国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也尚未完善,虽然其致力于打造智慧、数字、绿色跨国建设和经营模式,但是企业优质资源能否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得到良好应用,如何完善跨国经营中的管理模式,如何保障国内外的装配式协调一致等,均是其当前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诸如中建此类龙头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如此复杂,其他资本能力相对较弱的建筑企业在跨国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难题可想而知。
中国建筑业在2014年进入发展新阶段。常态下,建筑行业所面对的问题在于政府大力推行工业化和BIM、高风险PPP盛行、竞争加剧、工程款回款难、人工成本快速上涨、房地产势如崩盘、行业增速急速下滑,建筑行业在前期高速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粗暴简单式经营模式显然不能在国内以及跨国经营中继续沿用。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中国建筑行业在2015年开始因其面对的更多挑战和机遇,使得建筑行业快速进入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就其跨国经营所面对的机遇而言,基本表现如下。
1、政府相关政策的完善为建筑行业跨国经营提供无限可能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而在铁路投资方面要维持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为八千公里以上的预算投入态势。投资规模和投资预算的加大,势必为国内建筑行业的再度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国内建筑企业在此期间的影响下,其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向性投资及发展就有可能避开资金链短缺、政策缺失、发展平台狭窄等所带来的隐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要求后,2015年建筑行业将战略重点放在产业地理布局的调整方面,比如促进建筑产业的国际转移及国内转移。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落实和铺开,在此背景下,又有可能为建筑行业的供良好的国际环境。比如随着核电合作和铁路建设等基建项目的实质性落实,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和规划方案很有可能同步出台,相应的合作项目所在国也很有可能为建筑行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项目所在区域稳定发展所需的指导意见和规划方案。
截止到2016年2月5日,“一带一路”规划方案的规划方案中,将近有2/3的省份,均已经将建筑行业的跨国经营提上研究日程。其中河北、宁夏、云南等省份,其规划已经开启细节推敲环节。尤其是在基建项目领域,交通领域基建规划被细化并已经成型。比如云南省推动丽香、云桂、泛亚铁路中线等十项在建工程,完善航线网络推动昆明机场的配套服务建设工程等。而两会工作报告中,安徽省则提出积极开辟西向通道,参与并推进新西欧大陆桥的区域经济发展合作。
2、基础建设设施投资“走出去”成为建筑行业跨国经营新引擎
2013年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后,APEC会议上我国提出出资400亿美元建立丝路基金、促动亚洲基础投资银行建设等,在未来十年中,预计投资额度为1.25万亿美元。2014年,我国铁路建设项目境外合同签订额度同期增长3倍以上,营业额度同期增长了31.3%,达到了76亿美元。
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领域。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公路建设和电力投资需求最大,占29%和51%。此类投资需求的实践执行,对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2011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铁路设备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建筑行业跨国经营管理的重要增长点。比如尼日利亚阿布贾-卡杜纳铁路,在中国企业承建的过程中,开创了非洲首条以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建设的现代化铁路。2001--2014年,机动车的出口金额从8000万美元提升到37.24亿美元,是我国外贸出口同期增速的3倍。在铁路整车出口过程中,内燃机车和电力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比重在60%左右。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双层客车、160公里动车组,在2014年出口额度显著增长。2014年我国铁路设备的出口同比增长了22.6%,覆盖到6大洲的80多个地区和国家。
3、建筑企业的借势转型发展加大“走出去”需求
201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公告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达到150家以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成功,不仅会带来公司竞争实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蜕变成长,也很有可能为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竞争实力。伴随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类明确的逐步发展,以及国企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的日渐深化,中国国有企业群体在2015年开始,出现大重组大分化的高潮期。与此同时,2015年“互联网+”时代来临,在国有企业重组、分化的大前提下,更有可能改变建筑企业的经营格局。
建筑企业长期以来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但是在其借势转型的过程中,此种依赖模式很有可能转向多元化的转型调整模式。建筑企业的战略定位,也有可能从国内市场竞争向全球一体化竞争方向转型。国内建筑企业在国内市场中长期积累的市场运作、运营管理、技术设备、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下,如沙特阿拉伯、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明显的行业优势。国内市场竞争过盛更促使国内建筑企业产能急需找到符合自身调整转型需要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模式的出现,更为建筑行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转型升级的达成,提供千载难逢的平台和契机。
4、生产施工体系转型成为建筑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下,求发展、留下来、走出去的战略视野以及生产施工体系的相对完备,更为其抢占国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据调查,现阶段跨国经营发展相对较好的建筑企业,其生产施工体系相对完备,尤其在境外设立了包含生产加工、物流、贸易、建筑、投资等在内的各类分支机构。比如山东电建铁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等,借助自身的行业优势,形成了以水电、核电工程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也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化工装置施工、石油管道安装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以上各类生产施工体系的完备性,为建筑行业国际项目的投资和招标、国际项目设计、施工和工程承揽等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1、沿线国家发展差距与建筑企业实力的矛盾
现阶段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国内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所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带一路”当前所覆盖到建筑行业领域的仅仅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此方面的各个项目本身就存在周期长、投资大的问题。很多项目在前期的论证、科研、设计不到位的前提下,两国领导人就已经签订了合约,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因前期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后期项目无法落地的问题。
对于国内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而言,融资模式和融资的持续性始终是制约其海外发展的重要问题。以龙头企业中建为例,中介以工程总承包为主要经营模式,虽然近些年开始做投资、融资、“建设-经营-转让”等业务,但是其总体战略和战术还是以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模式为主。在中建跨国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找到更符合自身跨国发展的项目(能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很有可能与中建当前的发展定位和资本模式冲突。
据了解,建筑企业境外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各个国家在宗教、文化、习俗、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程度、规范标准、劳工准入、税收法律等方面相差甚远,海外工程的利润优势、行业优势并不明显。部分国家的安全情势不够稳定等,又增加了海外项目执行难度。比如利比亚承揽房屋建设的过程中,因利比亚局势混乱、发生内战,国内建筑企业的财产和生产均无法得到良好保障,如果企业撤回施工人员,势必会造成直接损失。但如果不撤回,又会蒙受资金和人员伤亡双向损失。
2、融资和资金紧张是建筑业外拓市场的瓶颈
国内建筑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增长速度与预计可用资金,密切相关。投融资体制和投融资渠道改革,在目前相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应用相对困难,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企业资本、政府资本的多元投入,并不能快速达成统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短板”又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活力。2015年国发43号文虽然明确界定了地方政府在投资、融资方面的基本方向,但是大规模的跨国基建投资以及国内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依赖等究竟应该谁买单?这也是制约国内建筑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关键难题。在国内建筑企业国外发展过程中,即便国外存在大量投资机会,但是如果建筑企业资金运筹能力及融资能力等存在不足,海外投资或海外经营,都容易受到制约,导致国内建筑企业与市场机遇失之交臂。
3、国际型复合人才的不足直接制约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速度
虽然我国连续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自2010年开始年龄结构所呈现的纺锤形发展状态,虽然在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的前提下,劳动力比例的不断增大,也导致劳动资源不足和架构不稳定。这很快会带来国内经济发展活力丧失、高度老年化、劳动力严重不足发展状态。尤其是在建筑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国际型复合人才不足,或后继无力,更有可能导致其跨国经营失败。
我国20--64岁的劳动力在2015年之后呈现负增长状态,甚至负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作为带动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引擎,在劳动力“拐点”出现期间,中国出现用工荒,即便是目前执行二孩政策也无法及时解决此项问题。建筑行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其转型升级过程中,更需要劳工支援补充和推动。众所周知,绿色建筑比重的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国外市场重视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如果中国建筑企业无法按照现代化建筑技术和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海外建设,将会影响到中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后续力。但是,中国建筑企业在涉外技术管理、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和具有涉外工作经验,能参与建筑企业境外生产经营、具备涉外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所存在的“短板”,将直接制约其参与国际化建设的“走出去”步伐。
作为建筑行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建筑行业的经营和拓展带来了新挑战。但是“一带一路”构想以民心相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政策沟通为主要内容,直接覆盖到国内的十八个省份,由内而外辐射的欧洲连线、北非、中亚西亚、南亚、东盟等65个国家的客观事实,势必为建筑行业跨国经营成效的提升带来更多机会。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落实相关辅助工作。
1、构建产业融合联动机制,提供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涉及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企业统一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扶持工作中,以各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定期通报和联系制度,共享涉外供需信息和经营资源,鼓励与建筑企业相关的各行业在海外组团发展。鼓励建筑企业产能输出,融合制造业和分包工程优势,以便借助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海外拓展,创设跨产业融合的涉外经营发展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框架和经济新常态下,依托建筑企业自身转型优势和政策扶持,享受“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抱团“走出去”。这就要求政策层面为建筑行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多元化融资投资模式发展指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资金充裕的企业、非金融机构、保险银行、民营资本,通过控股、持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建筑企业的“走出去”建设。在借鉴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经验后,设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专用基金,以保障建筑行业海外投资、经营、施工过程中融资的稳固性。
2、塑造国际化品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营实力
国际品牌的塑造是建筑企业打开国外市场的钥匙,也是中国建筑企业在市场中屹立不倒的资格证。因此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企业不仅要走跨国经营和发展之路,还需要真正置身于项目所在地区、国家的市场竞争中;不仅需要建设创新、建筑制造,还需要进行品牌塑造;不仅需要应用中国技术,还需要应用中国智慧;不仅需要为项目所在国家经济发展服务,还要吸纳项目所在区域先进的文化、技术、理念,尤其是管理经验。抢占项目所在国家甚至国际市场,在国际建筑强企中以国际化品牌打出自己的名气,努力成为国际领导品牌,以便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此项工作必须随着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同步进行。尤其是细分市场的领导品牌,并抢占第一把交椅的机会将逐渐缩小,需要我国建筑企业顺势而为,快速发展。
目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已经在落实之中,建筑行业整体投资机会日渐凸显。如果建筑企业长期受制于自身实力,显然无法快速占据海外市场。另外,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营实力方面还需要确定国际化标准。需要注意和重视的是,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尚未完全被国际建筑市场认可,那么跨国经营过程中,我国建筑企业必须接受和融入国际标准。因此在国家宏观层面建议结合我国对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国内需要在立法层面重新修订法律法规,规范建筑企业的国外经营发展转型。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同样应该成为国内建筑企业建设有效管理机制的依据,在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国内建筑企业也需要彻底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按照国际化发展要求,逐步升华管理、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以便在国际市场中,快速走顺跨国经营发展之路。
3、提升资本运用能力,注入“互联网”概念
借助大型企业、窗口单位、金融机构、政府等的力量,稳固建筑企业的资本融通和资本运作。抓住互联网金融、众筹的融资成本降低优势,为建筑项目的融资提供新机会和新渠道。集中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国际市场需要组成若干跨国控股集团,构建“航母”级建筑集团,可提升企业创新实力。现阶段“互联网+”模式风生水起,借力“互联网+”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造企业大数据信息创新平台,具体如施工建设阶段则可应用互联网执行系统和BIM技术,建筑装修方面可构建电商转型发展目标等,以上均是提升国内建筑企业集约化和精细化能力,科技性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基础。
此外,建议国内建筑企业重视装备升级,尤其是提升水利机械、土方机械、装载机械、工程机械等方面的使用率和拥用量,加快工程量自动计算、绿色施工、外墙体自保温、高强度钢材应用、清水混凝土模板等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以科学技术来提升企业技术的软实力。重视人才培养,以人才强企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选拔和培养熟悉相关国家法律、经济、政治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置型国际应用人才。
[1] 李玲霞:“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6.
[2] 刘佳劼:“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 周洲:“一带一路”战略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J].煤炭经济研究,2015(7).
[4] 党保卫:适应新常态,努力促进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创新发展[Z].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与新技术应用,2016.
[5] 朱雄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占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