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石柱:三峡库区淹没县的“绿富美”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群峦起伏,山岭叠翠,透过细雨蒙蒙,欣赏到了“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观”之一的黄水林海,别有一番风情。这里是重庆市三峡库区面积较大、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旅游景区之一,其位于石柱县,占地面积15万亩,林木覆盖面积达95%以上,被称为“重庆最美森林”。
小木屋、星空屋、集装箱房、北欧风帐篷、自行车道、休闲步道、景观栈道……此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160亩弃渣场建成的石柱县G50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青山叠翠、绿草茵茵,使人仿佛置身仙境。
……
上述仅是石柱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以来,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变好发展森林旅游的一个个缩影。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石柱人”上下形成了“不砍树、能致富”、“护绿脱贫、增绿致富、转型发展是出路”的共识。
据统计,目前,石柱县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22.7万亩达到现在的25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8.3%提高到现在的56.8%,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000年的398.3万立方米达到现在的1200万立方米。
“政府对于巡山护林中发现野火、乱砍滥伐等毁林行为都有奖励的,查明核实后有500元,但是我宁可不要这钱也不希望有举报现象发生。”站在石柱县黄水镇,看着两边青山,已是两年生态护林员的张明叔腼腆地强调,自己很高兴,现在大伙儿的护林意识很高,树林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现象基本没有,都知道“看林”搞”林家乐“能年年赚钱。
位于重庆东部的石柱县,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全县幅员面积3014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9.3%。
而黄水镇,为保护全镇20万亩森林资源中则有独特的“五落实”和“五机制”。
黄水镇副镇长成川介绍说,“五落实”就是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管护资金落实、物质落实”,而源头治理、奖励举报、巡查检查、一票否决和严厉打击是“五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全镇近十五年以来,无森林火灾发生,无非法占用林地现象。
据了解,黄水镇森林覆盖率83%,是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
同时,森林资源管护还与生态扶贫有机结合。黄水镇万胜坝村申绪田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5岁、家中四口人的申绪田告诉记者,以前仅靠三分田,种点苞谷、土豆,一年收入最多4000元,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2016年被聘用为生态护林员后,一年补助6000元,平常除了巡山护林外,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做点零工,再加上种田,现在一年收入2万元。“我一定会好好看管住好这片林子。”
“万胜坝村有天保护林员7人、生态护林员6人,全村生态效益补偿金65万元/年,户均1100元,最高5500元。”成川称,为推进扶贫工作,他们在聘请天保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时优先考虑贫困户,全镇现共聘用天保护林员37人,生态护林员25人,其中80%的护林员是贫困户,护林员年均管护费6000元。同时,还积极兑现生态效益补偿金,全镇每年兑现补偿金191万元,户均950元,最高11100元。
正是这群“护林卫士”,才有了“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那么,该如何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促进“资源变资产”?
近年来,随着森林资源量质同升,石柱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22.7万亩增加到25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8.3%提高到56.8%,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000年的398.3万立方米增加到1200万立方米,促进了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物种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就连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落户这里。
“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运动健身、保健康复、医疗养老为重点的康养产业,打下坚实基础。”石柱县林业局副局长岳良华介绍,全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出“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和“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
康养观光游。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高山、湖泊、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个,建成开放森林康养旅游景区12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
康养休闲游。以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成功打造“黄水人家”“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共发展“黄水人家”“森林人家”1090家,总床位数超过2.8万张,同时接待能力超过2万人。
康养体验游。积极发展山地森林生态游、森林休闲健身游、冰雪度假游、峡谷漂流等特色森林体验旅游形式,推出自驾露营、山地自行车、山地马拉松、森林越野、森林瑜伽、丛林探险等森林健身体验项目。
生态养生游。依托莼菜、山珍、森林食品、土家美食等绿色生态食材资源,建设康养美食名镇、名街、名店,打造一批森林美食产品。森林康养产业与旅游、农业、商贸、体育、医疗等多产业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观养、动养、疗养、食养、住养、文养六大康养形态和全产业、全领域、全地域的大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统计显示,2016年,石柱县森林康养旅游共接待游客546万人次、创综合收入27.3亿元。今年1—8月,全县接待森林康养游客520万人次,同比增长9.6%。
绿水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最近几年,石柱县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初步构建了以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花卉苗木和林下特色种养业为支柱的林业产业体系。
据了解,石柱县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4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林业龙头企业20家,林业大户500余户。通过土地入股、集中造林管护建立集体林场、民营林场和家庭林场20家。
此外,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带农户”模式,石柱县的黄连、天麻、竹笋等林下种植和山羊、野鸡、中蜂等林下养殖发展迅猛,并带动了全县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等领域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6年,石柱县林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01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680元。
成川告诉记者,近五年来,黄水镇退耕还林1487亩,带动每户增收1650元;发展林下种连4000余亩,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2017年接待游客8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3亿元。
尤其是发展森林人家“林家乐”,让村民受益颇多。马富兹感触最多。
“以前仅靠种黄连,年收入2万元左右。”今年60岁、作为山水人家负责人的马富玆,已经经营森林人家将近六年,他说,自己从2011年就开始尝试,一年后尝到甜头,收入10万元,去年,效益高,收入达到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