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 IMI(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专家团队解读“十九大报告”

2017-12-10 01:24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金融经济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 IMI(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专家团队解读“十九大报告”

编者按:10月18日到2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七天很短,却意义非凡,注定要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烙印。

坚持开放需要大格局、大智慧、大勇气

IMI执行所长、浙大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迫切!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既是指内容,经济结构如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比重等,也是指我们的经济管理调控体制,例如如何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和国有企业等方面的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具体到相关政策规则的制定,厘清各经济参与主体之间、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职责等。

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中国是全球化的获益者,在目前一股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世界里推动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坚持开放需要大格局、大智慧、大勇气,需要处理好国内国际利益群体的关系,而不是被某些利益集团所绑架;我们需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抓住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巨大机遇,抢占国际产业与贸易价值链的关键高地,从政策规则制定、企业能力培养、行业生态优化等多角度协同发力。

2022 年中国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

IMI学术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勾勒新时代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蓝图和两步走战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经济实力是现代化的基础。据我们测算,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平均保持在6.5%以上,中国就可能在2021年或2022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正好契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目标。高收入国家还不是发达国家。如果中国能比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高出4个百分点(包含汇率因素),那么2035年前后很大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契合。如果比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高出3.5个百分点,到2049年有可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与实现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契合。

饮水思源。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1979年提出小康社会概念,随后提出三步走战略:在20世纪最后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1998年中国成为中低收入国家,2010年成为中高收入国家,为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更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现代化的内涵。

十九大为未来30多年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IMI副所长、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局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表示,十九大是一次十分关键的会议,原来期待十九大为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定调和指明方向,结果发现十九大为未来30多年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而且规划了新的路径,提出了14条实现目标的新方略,令人振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目标不同,以前是追求富起来,今后是追求强起来;二是发展理念不同,以前是GDP统帅,今后是更加强调“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和协调发展;三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跟随者到重要贡献者、引领者,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发挥中国力量。

我国主要的矛盾已经转化,今后需要补短板的重点领域:一是科技进步、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及品牌,这是实现中国从全球分工连地段走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二是金融业,尤其是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要迅速构建高效、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的投资渠道、机制和平台,引导国内外双向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三是绿色发展,需要在绿色产业、绿色消费方面加强引导,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及生活方式。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型

IMI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原主任张斌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型。物质匮乏时代,各级政府想尽办法发展经济,精力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和为工业部门发展奠定有利环境,这样的政府职能定位针对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并取得了重大成绩。时至今日,随着主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果政府不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政府工作会与社会发展潮流脱节,政府会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

政府职能转型方向是服务型政府。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关键内容是提供和改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修订和完善对服务业的管制政策。强调服务型政府职能,与发展经济不对立,是互补关系。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瓶颈,不在于基础设施落后,而恰恰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不到位。这些公共服务和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信任缺位、城市病、环境恶化严重危害了经济发展。

实现政府职能转型,不仅要求财力和人力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接受广泛的监督和问责。公共财力和人力的分配,需要更多从项目建设转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但这还远远不够。很多地方把公共服务看作是财政负担,看到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反而是应付了事,甚至把责任推到民众身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政府决策缺少相应的监督和问责。

监督和问责不仅需要来自政府内部,更需要来自包括媒体、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等社会各界。政府服务的对象是民众,民众的监督和问责是不仅对政府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压力和动力,也告诉了政府哪些领域的服务最迫切得到改善。脱离了民众监督和问责,政府的服务工作就缺失了方向。广开言路,政府才能与民众携手更好地解决问题。

创新与金融是车之两轮

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伍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们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路径。

从历史来看,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重大的技术创新。蒸汽机技术的创新造就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电气化革命推动了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袖全球。有了技术革命才能造就一代世界强国,这便是技术创新与强国更替之间的制度性联系,这也是创新体系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价值。

另一角度,金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本动能和市场基础。如果没有英国银行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支持,没有美国资本市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风险投资,英美两国也难以实现崛起。金融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唯有金融的支撑才能将资金引导向创新行业。从微观基础看,即使一种技术原理已经非常明确,却也可能因为工艺流程的一点问题不能实现量产。怎样的制度安排,才能覆盖无数次试错的成本呢?那就是金融。一种技术创新从出现到普及,必然有对应的金融逻辑,没有资金的支撑和保障,技术无法独自存活。任何重大的创新都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金融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输送了多少资金,还在于能容忍多少试错、承担多少风险。

因此,我们应站在国家复兴、大国崛起的大局看待当前的创新体系建设,探求最为合适的、具有中国禀赋的金融制度支撑技术创新,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促进现代金融体系的重构,这将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路径。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应对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

IMI研究员卢季诺表示,对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个人非常期待在十九大期间能够通过以下几点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进行有效应对:一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出清和僵尸企业的退出,控制经济整体杠杆率,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增长速度,适时打破刚性兑付;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多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改革永远在路上。在十八大期间,我国推出了1500多项结构性改革措施,这在全球范围内是找不到可比拟的其它国家的。在一些关键性经济改革领域,例如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和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的改革仍非常关键,牵扯方方面面利益结构调整,有待于未来十九大期间继续得到着力推进;四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依法治国”和环境治理提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方面在长期内不仅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中长期内的营商环境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在医疗、教育等重要公共服务领域,能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加快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力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改善上述方面在地区方面的不平衡和供给不充分的问题。

开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

IMI研究员、中国财经青年学会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十九大立意高远,将是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各方面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有几个新提法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二是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社会主义矛盾观的新论断。三是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由“量”转“质”,GDP增速指标将进一步弱化。

十九大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方向。报告对未来我国经济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等六大战略部署,未来我国经济的工作重点以此来展开,后续可关注相关部委出台的细化措施。具体来看:一是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三去一降一补”仍会持续较长时间;二是有望将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高端制造、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是主攻方向;三是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三农将大有可为,四是雄安新区将是对内区域战略的着力点,一带一路将是对外发展的主方针。五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长期目标中“美丽”一词是新增加进去的,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的地位将更加凸显。通篇报告看下来,就业、社保、医疗、扶贫、环境等民生问题被反复提及,可以预见,围绕民生相关的工作将是未来的施政重点,国家的各项工作要惠及民生,民生领域的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可以重点关注。

做强实体经济引导金融资本回归实体

IMI研究员李虹含认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异象,其根源是金融改革与实体改革的节奏不匹配,金融创新、发展的节奏较快而实体发展、改革的节奏较慢,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显著上升。2017年中央金融金融会议中,习主席将“回归本源”列为金融工作的首要原则,十九大报告中也要求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无法扭转资本追逐高收益特性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引导资金更多入实体建设中去,使其能够获筛在常回报,克服“做实业赔钱,做金融大赚”的死循环。

同时,要强化金融监管,引导银行资金回流实体经济。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实体改革目前还未找到新的增长点与转折点、着力点。金融创新快于实体改革是必然的矛盾。

监管套利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任何资本都希望能够获得高收益与低风险,并且使金融监管尽可能少地介入到其创新活动与套利活动中去。加强对于资本运作与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从业规则的建设,同时加强金融创新规则与制度的建设,是落实好穿透监管的有利手段;同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将可以有效监控监管真空,对已存在的监管套利业务,要及时发现、规制并制定有效的补漏措施。

正如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创新过度导致的恶果一样,金融发展改革过程中必然要注意节奏、力度、方法,金融监管便可以提供措施、方法与边界的有效手段。逆风向监管是协调两者矛盾的最主要措施。当金融创新过快时必然要使用金融监管来加以规制,使金融发展能够回归服务改革、发展的本源。

发展短板是今后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

IMI副研究员孙超认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少方面。区域方面如东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明显差距,农村相比城市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不足;经济增长构成方面如消费占比的偏低和投资占比的长期偏高,投资中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环境方面能直观感受到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美好而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欠账”多。这些“不充分”的发展短板,是造成部分领域“不均衡”的发展现状的原因,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潜力之所在。

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很大,这一方面可以直接解决部分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问题,也可以改善投资的结构,改善城乡经济不平衡,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工业和旅游业来为改善环境提供支持,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近期出现的“电商进农村”现象更是为提高农村人口消费便利度、补社会消费升级短板、开发农村消费领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区域经济的再平衡也有着深远的经济意义。目前国家的部分发达一线城市集中供给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人口的过度集中接近城市承载能力边界,也导致住房供应紧张等问题,同时人口流出区域出现经济发展停滞、土地等资源闲置等问题。把合适的人口配置在合适的区域,处理好人口的平衡,才能处理好经济全局的平衡和充分发展。

相信在习主席的带领下,经济一定能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能够达成。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