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成+刘稳
摘 要: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进实施方式、采用多元评价,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问题;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位,其设置和发展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课程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中心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历程比较短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挑战。
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结构布局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课程的比例不协调,学术性课程比例过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从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看,似乎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一年级学习的科目几乎是学术性的课程,如某大学的研究生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课程包括政治、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只有教育研究方法属于方法类课程。这种课程结构布局,易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迁移到实践中去。
2. 课程内容选取不科学
其一是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内容的好坏关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同专业的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应突出该专业的要求与特点,符合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特点。但部分院校对其“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区分度。某大学不同专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内容、数量以及学分学时都完全相同。如学位基础课程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讲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并不适合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专业。这种整齐划一的课程与专业不符,不能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全日制教育硕士。
其二是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近年来中小学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新版本变动较大。按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与更新。然而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依旧按照老教材的要求编排与授课,陈旧的课程内容显然不能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符,就会导致课程内容缺乏实践价值,不利于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3. 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受传统课程理解的影响,一提到课程就想到课堂和教室。这种理解决定了当前课程的主要教学场所仍在课堂之内,教学方式也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当前大部分院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依旧是教师教授的方式,很少有一些实践操作,学生参与等方式。这整体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部分院校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但仍是理论性的教学实施,依旧达不到培养目标。
4. 课程评价方式和主体单一
大部分院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评价方式包括考查与考试两种形式,评价主体只有教师本人。部分院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成绩只是通过考试卷面成绩或者考察其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课程评价包括他评和自评,部分院校的课程评价很少有学生自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评价也不例外。课程评价一元化不能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问题背后的原因
1. 学术型课程的影响
我国从2009年才开始面向全国应届生招全日制教育硕士,截止到目前也只有7年之久。传统的学术性课程创立时间远远早于专业硕士,其课程也比较成熟,相比之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可能还未成熟,大部分课程是在借鉴学术型课程,使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和学术型课程相似,理论性较强,没有完全切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很多只是对学术课程的压缩与照搬,并没有在实质上区分出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不同。
2. 传统知识观的固化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越来越显示出传统知识观的弊端,反观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课程目标重视知识与能力,忽视教育实践与体验,课程结构学术性课程比重大,课程内容比较传统,没有新意,而且传统的教学实施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都能看出传统知识观的影子。传统的知识观念可能会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的传统性,进而不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的更新。
3. 新型课程实施方式未能引起关注
近年来专家学者提出不同的新型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慕课等,由于傳统课程的稳定性似乎已经在某些教师脑中根深蒂固,很难用新的课程方式进行,所以大部分的课程依旧在课堂内进行。所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实施方式也鲜有体现,教师似乎很难选择灵活多变的新型课程实施方式而放弃沿用已久的旧的教学方法。再者,课程评价体系依旧单一。另外,教育硕士自身对新的课程实施方式也还不适应,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依旧有很大的依赖性。
三、 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存在问题的反思
1. 优化课程结构
一是强化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补充或增设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如可以把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课堂实录放给学生看,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比较真实的教学实践情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不同教学问题,他们需要不断地增进新的教育实践智慧与能力,而增加和强化实践课程正是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重要手段。二是平衡不同类型课程比例。可以适当减少学位基础课中的一些课程,比如一些政治英语公共课的课时等,增加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在这些专业理论课程中再适当增设一些实践课程内容,使课程与学生兴趣相结合。endprint
2. 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课程与当前基础教育的要求要相吻合,以适应中小学教材的变化。教材编写者或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要求来选择,紧跟基础教育教材变化的步伐,关注前沿性知识,对传统的课程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课程内容动态发展。在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全面融合与发展。当然,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课程内容,而是将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突破传统,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多样化。
3. 改进课程实施方式
一是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实施的方式,每门课程中都要有案例教学方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很多都是学科教学类的硕士生,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就拿学科语文来说,如果加入一些案例教学,学生能更加明白实际教学的方法应用。二是注重观摩学习。不能把课程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也就是学生要深入教学一线学习已经在职工作的老师是如何教学的,这样“身临其境”的观摩和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课程评价多元化
一是课程评价方式多元化。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评价体系中,应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学生最终的卷面成绩,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适应不同评价标准和内容,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极易阻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当前比较先进的评价方式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课程实施者也可适当选用。二是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一般来说,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评价主体都是教师,教师评价确实在整个课程评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能成為唯一的评价主体,课程评价还应有学生的自身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身上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
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至今,仍处于探索初始阶段,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人才质量和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理当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思琪.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杜志强,董方.职业实践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1(26):17.
[3]欧阳梦琴.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吴宏.中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66-67.
[5]雷军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