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
摘 要: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全面转型,要求教师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教学经验,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故本文就谈谈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运用。
关键词:层次教学;信息技术;新运用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一些现状。其一,教学模式单一,要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要么过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从而导致放羊式教学;其二,传统的层次教学法,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三,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的特定环境下,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可以看到,长期经过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高中学生,在新课改中短期内难于进行角色的转换。因此,通过不断摸索,探究,总结,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交、互、提层次差异教学法。下面将从教学法产生的原因、构成、辅助手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产生的原因
(一) 层次划分,需要弹性、有自由
每一堂课每一阶段,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层次上都有差异。交、互、提层次差异教学法,主张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自由选择,每一阶段的层次选择都是自由的,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原有层次教学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二) 教学设计,需要突破,无固定模式
“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但如何设计,怎么铺垫,却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从而要求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突破,不能墨守成规。在层次差异教学法里,通过学情分析,对每一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况,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分析和导学案,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三) 课堂主体(学生)要鲜明,有保障,要互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主体认知深度。在完成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和保障“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引导,不再是主导。
二、 构成
层次差异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把教学设计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交”:交互式教学,展开基本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基本教学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完成。
教学设计: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交互式教学法进行讲授,相当于学走路的“爬”阶段,教师通过交互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保障方式:教师讲解、演示、辅导;小组互助。
层次体现:A类基本教学任务,这一阶段层次体现不明显。
2. 第二阶段“互”:小组互助,知识拓展
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加深加宽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
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设置课堂激励,通过导学案,安排小组任务,强调小组互助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学走路的“摸”阶段,主要是进行知识的拓展,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人数,其二是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质量。
保障方式:(1)通过学情分析,合理设置小组任务;(2)科学制作导学案;(3)强化小组互助功能。
层次体现:A类强化第一阶段基本教学任务;B类知识拓展。
3. 第三阶段“提”: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开拓创新
教学内容:通过前两段基础学习和知识拓展,学生已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合理地进行知识梯度的拔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需求。
教学设计:通过前两阶段的“爬”和“摸”,学生在这一阶段有了“走”的欲望。通过设置导学案“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使之处于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保障方式:(1)可以展示教师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阶段;(2)教師辅导;(3)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时增加难度。正如建构主义中所提的支架式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但能确保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完成,对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起到很好的作用;(4)对学生作品强调创新,不设要求。
层次体现:A类仍强化第一阶段基本教学任务;B类知识进一步拓展;C类自主能力发挥。
三、 辅助事项
(一) 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情况,为合理设置导学案问题和每一阶段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掌握学生层次差异,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适当搭配,划分为若干小组,且各小组间情况基本平衡,小组长可自荐、指定、评选等;规范协助内容,明确小组长在协助过程中所应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 设置课堂激励方式
激励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批评和鼓励要共存。同时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也要因材施评,激励更要因人而异。具体实施中,对学生作品的展示,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堂激励方式。当学生做好任务,教师应及时发现优秀作品,进行点评,作出表扬,对有典型意义的错误,应及时归纳;同时建立一个能起到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三) 完善导学案作用
导学案是教师制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通过导学案所设置的相应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的,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确保任务的实施完成。每一阶段的导学案各不相同,在设计时遵循人的认识规律,突出问题的构思和设计,让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起到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
(四)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层次差异的设置,让每个学生在每一阶段都有所学,小组设置,特别是小组互助、组间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交、互、提层次差异教学法,对教学结构进行阶段性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差异性划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层次,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支撑,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为主,着眼于学生的“学”,通过营造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