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在课堂有效的时间里尽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众多教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注重课堂教学中三大阶段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希望能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帮助。
关键词:课堂教学;三大阶段;整体效果
一堂好课的特点为:教学目标上重视全面育人,不仅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上,既重视知识的结论与应用,也重视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上,教学思路清晰,整体布局好,环节安排得当,注重了反馈,矫正与强化;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教法灵活多样,也能做出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主用,也能充分尊重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能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和质疑问题的时间等。基于以上的特点,本人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三大环节至关重要,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活动的有序的动态流程,它既体现为时间性也体现为逻辑性。把这一过程作出分段安排,就是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学科也不管是什么课型,课堂过程结构都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划分。把握好这三个阶段,就可以做到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效果可靠。
一、 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
这一阶段从教师走进课堂起,到本课堂教材内容展开之前,大约5到10分钟时间。这一段时间虽然很短,但要做的事情却不少,下面加以列举和说明: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候,目光交流,迅速备好教学用品,教室安静下来,进入教学状态。
2. 复习旧知识,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这旧知必须与新知有着内在联系并成为其前提。
3. 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题的来源和含义。通过“导入”,可以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或对学生形成诱发性刺激,使之产生學习愿望。当然有些时候,也可以直接提出课题。
4. 陈述目标,让学生明了围绕课题所应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理想的程度是怎样的。对于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明确表述,而情感和思想品德目标则不必表达。关于教学目标可详见下一讲。
5. 简要提示,即就本课题应如何学习或注意要点,作一点简明扼要的提醒和指示。
6. 激发动机,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这是教学起始阶段必须做好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工作。当然它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借助于上述活动而加以实现的。
上边谈到的六个内容,不一定在起始阶段全部具备,但至少要有所涉及或者有所渗透,在顺序上也未必是固定模式,可以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二、 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
这一阶段从教材内容的展开开始,到教学任务的完结为止,大约30分钟左右。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或核心阶段。如果说起始阶段是目标定向阶段的话,那么本阶段就是内容实施阶段了。
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内容,但又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和加工的结果。只是因为教材内容尚处在知识信息的储存状态,只有经过精选和加工才能进入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可输出状态,进而转化为课堂上的传输形态。
教材内容如果是以新知为主的,那么就构成了新授课型;如果是以练习材料为主的,那就构成了练习课型;如果是以实验材料为主的,那就构成了实验课型;如果是以复习材料为主的,那就构成了复习课型。由此可见课型不仅取决于教学任务,也同时取决于教学内容,因为任务和内容本来是一致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不同课型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哪些呢?师生活动围绕什么来进行呢?有人从教学内容角度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我们认为此阶段的核心人物就是以教材内容运动为主线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 教材内容的呈现、展开和加工
教师呈现有不同方式,或由教师来呈现(如直观、演示和讲解),或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或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教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归纳法,即从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或范例开始,最后归纳出结论或定理来;二是演绎法,即从一般定律或结论开始,然后通过推理或论证,证明其正确。这主要取决于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和所提供的材料情况。
教材展开顺序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属于原来知识的下位学习,宜采用演绎顺序;上位学习,则宜采用归纳顺序;同位学习,则可采用类比、迁移方法等。
教材展开顺序还必须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或思维活动机制,即要遵循“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的顺序,其中理解和记忆是互为前提的。
所为教材内容加工,实质上是对知识信息的编码变换,既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能力,把储存形态的信息改组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本来是学生理解不了的或同化不了的教材内容转化为他们能够理解或同化的知识信息。编码变换的方式很多,如改组,变形,调序,变形,图解,对照,简化等。编码工作的好坏对于教学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沟通性影响甚大。它是沟通教材和学生的主要手段。
“感知—理解—记忆—应用”,本身也是一个教材加工过程,它体现在学生头脑中,也体现在外显活动中。教材加工要帮助学生完成两个重要的操作过程:一是抽象化过程,即将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让学生从个别事例或现象抽想绎出一般性概念或原理。而是具体化过程,即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但这种具体化不仅仅是为着扩展概念或原理的支撑性事例,而主要是为着丰富概念或原理的方方面面的特殊属性,从而获得对概念或原理的更透彻的理解。
教材加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加工,其结果用于教师的教授,使之效率高,效果好;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增强体验,丰富情感。endprint
教材的呈现、展开和加工过程中,交织着师生的活动,产生着交互作用,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共同影响着、左右着学生的心智发展。其中每一项具体活动都涉及方式方法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
2. 教学环节的转换、承接与控制
教学内容的展开不仅要有逻辑顺序和线索,而且要靠一个个环节或步骤次第加以完成。
教学环节既体现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也反映了教材加工的不同方式、教学活动的不同形式,乃至教学内容的密度和节奏等变化。教学环节的转换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利于學生变换兴奋中心使大脑各部位交替休息和工作。
教学环节的体现应该鲜明,但其转换却应以不漏痕迹为佳,让人感觉到顺理成章的、自然的。每一个环节的承接都要经过某种对应机制和方式和恰当地过渡下来,不要造成过大裂痕,让学生转不过弯来。
环节的控制主要体现为时间控制,要根绝每一环节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时间,施教过程中要有自觉的时间观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超时使用,一旦发现就要及时调整。
3. 学生注意的保持、分配和转移
伴随教学内容的展开及教学环节的转移,必然带来学生注意的保持、分配和转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注意保持不够稳定,分配不够合理,转移不够及时,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它要求我们了解并利用注意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力时时集中在眼下展开的教材内容上。
学生注意的范围和程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教材呈现媒体的样式、教材呈现的数量与方式、教师提问和训练题目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成功感等因素都有关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
三、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从教材处理完结后开始,一直到下课,大约5分钟左右。属于课堂教学的收尾阶段,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足见收束工作的重要性。但许多老师却忽略了它,要么是有头无尾,要么是大头小尾,要么是虎头蛇尾,这不仅表明课堂结构的不完整,尤其严重的是它将破坏整体教学效果。
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1. 效果检查。在全部教学内容结束后,师生都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在一堂课里教的效果如何,学的成效怎样,以便针对不足进行课后的及时补救,避免把夹生饭带到以后课堂学习中。
2. 教学总结。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到最后必须要有总结。没有总结就不能形成整体。按系统“整—分—合”的方法,总结的基本任务就是合成。即师生共同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其学习过程、收获等作一个概括性的回顾,以便形成一个鲜明的整体概念。总结本身也是教学效果检查的一种方式。
3. 布置作业。在不同的课上,应该按不同的方式布置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在刚开始学习某一新的章节的时候,需要对部分作业材料作以分析,并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这就不是简短的提示所能济事的。
4. 铺垫新课。即为后面将要接续的新课打下伏笔,特别是那些属于同一小节或一篇课文而分作几节课来上的课更有必要给学生留一个悬念或寅子,以形成他们对新一课的学习动机或学习契机。
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课堂就是主战场。教师上课要是能非常用心地关注课堂的这三个阶段,那么每节课都会是完美的!我们都为之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着,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