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斌
关于“少先队+慕课”发展趋势的思考
范 斌
“慕课”注重交流与评估的多向互动,向传统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少先队借鉴“慕课”的理念与模式开展活动,会对少先队教育产生影响。笔者认为,“慕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少先队教育。
我国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少先队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均衡现象。少先队组织要借助“慕课”的理念与模式,努力实现“每一个少先队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由自主进行学习”,就必须关注农村和贫困地区,让这些地方的队员们能够借助网络的力量,共享少先队教育资源,促进少先队教育均衡发展。
区别于常见的依托班级、小组而组建的中队、小队,学校大队部基于数据分析,根据队员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愿望,指导组建适合不同类型队员的中队、小队,可满足他们不同的成长需求。
当前的信息技术已可以准确捕捉、分析与呈现少先队员的学习情况,比如:某队员进行探究实践的开始时间、内容、完成情况、花费时长等。这些数据信息能够帮助辅导员分析和诊断队员们的自主学习和活动情况,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在云计算环境下,由辅导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共同设计开发的少先队活动分析和评价系统,可以捕捉和记录队员们在线上开展活动的即时信息,并对各小队开展活动的情况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将那些有相同或相似探究实践基础和活动需求的队员组织起来,组建一个临时队组织,共同开展生成性的少先队活动。
在“少先队活动+慕课”“少先队活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少先队活动要适度增加队员自主活动的时间。变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辅导员引导队员们组建小队,完成线上自学,并开展前期的探究实践体验活动后,利用1-3个课时,开展汇报、分享、展示活动。另一种变革方式是改变每节课40分钟的固定模式,减少队员通过自主活动就能掌握的内容,将少先队活动课调整为30分钟,甚至20分钟,按“少先队微课”的模式进行。
少先队组织借鉴“慕课”的理念与模式开展活动时,评价激励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每个少先队教育主题完成后,队员们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和中队委员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慕课”平台,及时对少先队员在本次少先队活动中得到教育锻炼的成效进行评价激励,在评价过程中予以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时要坚持“诊断性评价”激励,不要把“诊断性评价”异化为“等第性评价”,要始终把目标放在服务队员成长、帮助队员提升综合素养上。
面对“慕课”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挑战,辅导员应该如何主动应对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如今,“开放”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分析,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使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成为可能。“开放课程”意味着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而“少先队活动+慕课”要超越原本的“活动资源”“活动内容”等内涵,就要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开放的少先队活动课模式,其中应包含自主活动、分享观点、信息反馈、评价激励等过程。
辅导员在借鉴“慕课”的理念与模式设计少先队活动课时,要对活动内容,活动条件,队员水平、需求、认知风格等进行分析,要重视网络课程与一般少先队活动课的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那些现成的模式,而要更多地关注辅导员与队员、队集体与队员、队员与队员、队员与学习资源之间互动的方法和策略,还要关注少先队活动课所依托的网络和终端设备的运行情况。
辅导员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要充分解读《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目标体系,借鉴“慕课”的理念和模式进行个性化少先队活动课设计,要注意《纲要》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协调统一。少先队员在选择少先队活动课时,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爱好,而不一定选择辅导员选定的课程。因此,辅导员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在《纲要》目标与少先队员个人发展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统筹协调,将教育目标完整、科学地实施到位。
少先队组织在进行“慕课”式的少先队活动课探索时,首先要重视搭建网络平台,注意平台模块的建设与完整。这类平台一般应包含课程介绍、《纲要》解读信息、活动视频、学习资源、互动专区、相关测试、活动反馈等几大模块。其次,辅导员要学会使用课件、文本、工具、素材资源等。比如,制作视频学习资源要清晰流畅,节奏要恰到好处,以突出少先队活动的教育效果、有效沟通为原则,而不要故意炫耀技巧;风格要以简洁为上,尽可能地去除与内容传递、有效沟通无关的冗余信息,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最好能支持手机播放,时间不宜太长,还要配上字幕,同时提供文字稿,以供有不同学习习惯的少先队员选择。辅导员和少先队小干部可根据《纲要》的学习内容,将单元主题分为多个活动模块,分别录制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再有机组合少先队教育资源。
少先队要发挥组织优势,动员各级少先队组织的力量,借助无处不在的网络,建设“少先队+慕课”平台,打破时空的局限,使优质的少先队教育资源能够被广大少先队员共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