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亮:28年治理沙漠30多万亩

2017-12-09 19:22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8期
关键词:沙柳沙漠

文/胡利娟

赵永亮:28年治理沙漠30多万亩

文/胡利娟

“让家乡变面貌、让穷人住新房,让荒漠变良田。”

为了这一个心中的梦想,28年来,他投身沙产业,不惜背负巨额债务、不论回报多少、不计功名得失,历经艰难万险,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先后治理沙漠30多万亩,种植沙柳300多万亩,带动12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他先后投资60多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投资公益事业资金3亿多元,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00多名,在当地筑桥5座、修路10条。

他,就是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以下简称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

立誓 让家乡通电脱贫

干旱少雨、风多沙大、广种薄收。“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还剩的不多。”这是当地老百姓编的一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那时现状。

“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顿羊肉”。家住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东部召沟村的赵永亮回忆道,由于极度缺水,他们那儿的老百姓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

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地乱用资源,使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真正是“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滥伐滥开荒,七十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

1973年,赵永亮在达拉特旗畜产品公司当上了一名收购员,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无师自通地练就了通过手感和目测就能判断猪羊重量的硬本领,猪的误差不超两斤,羊的误差不超半斤。1976年,在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畜产品全项目技术大赛中赵永亮获得了第一名,22岁就成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31岁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山羊绒毛学》,并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技术专家。

1989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从小疼爱他的奶奶去世,因为当地太穷没有电,只能用汽车电瓶放了一晚上的哀乐。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跪在奶奶灵前的赵永亮发誓:“我这辈子要帮家乡通上电!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正是这个誓言成为其毕生的追求。

1990年,赵永亮辞掉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显赫职务毅然下海,去了大连的一家外资小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只因为这家企业的老板唐悦琳女士答应了他的条件:借给他20万美元在家乡办一个企业。

三年后,赵永亮如愿以偿地回到家乡创办了东达羊绒制品公司,拿出自己下海挣到的第一笔钱为家乡召沟村通上了电,并帮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帮助许多乡亲到自己的企业上班,兑现了当年的誓言。

谋变 从沙里淘金

短短两年时间,东达羊绒制品公司销售额就达到上亿元。但同时,企业也遇到了山羊绒原料供应后续不足的问题。为保证原料就只能自己养羊。可在养殖过程中又受到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严重困扰。

“治理沙漠的念头就是从那时萌生的。”赵永亮说,而沙柳则是当地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具有抗风沙、耐干旱、平茬复壮等特点。

赵永亮介绍说,过去老百姓只将沙柳作为薪材使用,利用率低,没有种植的积极性,导致大片沙柳自然枯死。根据沙柳的生物学特性,其3—5年平茬一次,此后会以8倍的速度生长。鄂尔多斯属于降雨量在350毫米以下的灌木王国区,种植沙柳的优势得天独厚。并且20%的沙柳叶子和嫩枝条与农作物秸秆、苜蓿等草本植物可配制成优质饲料用于圈养绒山羊,80%的枝条是优质木质化粗纤维,可加工成木浆造纸。

1998年,赵永亮先投入2亿多元收购了停产多年的达拉特旗造纸厂并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年产10万吨的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产值达3.2亿元,农牧民增收6000多万元。

“治沙并不是简单的植草种树,而是要把不毛之地变为沃土良田,要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同时,科学地向沙漠要效益、在沙漠上做文章。”赵永亮说。

而“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这12字的治沙方针,就成为赵永亮发展沙产业、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理论指导。从此,他带领企业开始投身沙产业与扶贫事业,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从1998年开始,赵永亮带领他的企业先后投资7.5亿多元在库布其沙漠中建设了30万亩沙柳基地,辐射周边种植沙柳近300万亩。同时,还在8大种植基地种植各类苗木3亿多株,在沙漠中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形成了以“治沙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林沙草畜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模式和格局,实现了“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碳汇增量”的“六增”目标。

2013年,东达集团总投资5.8亿元建成了全国首家年产10万立方米沙柳刨花板项目,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迪芬巴赫生产线,生产出优于欧盟标准的环保高密度沙柳刨花板。此举不仅为沙柳找到了出路,还在变废为宝的同时打造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做到了“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沙产业不仅改变了沙柳的用途和价值,也改变了沙漠的命运。

发展 精准扶贫新途径

目前,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急需搬迁。要在2020年前解决7000万人的贫困问题,任务十分艰巨,那么,应该靠什么来完成?又有什么好的途径和方法?

这正是赵永亮始终在探索和实践的事,并已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效。

投入30多亿元,配套建设30多家企业,通过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直接与间接带动了1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做到了“通过生产脱贫一批”。

与鄂尔多斯和达拉特旗政府协作,投入30多亿元,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无土移民”战略,通过异地搬迁,将沙区与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中的群众搬迁到风水梁园区创业发展,使6000多户,1万多人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做到了“通过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建立了沙柳种植保护让利的补偿机制,全力维护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分保证沙柳种植户的利益,使12万沙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做到了“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建立了东达商学院、东达创业学院、慧众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让400多名东部贫困地区大学生实现就业,捐资200多万元建立了亮明第一、第二小学、巴拉格歹小学,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风水梁小学和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累计减免和补贴学费300多万元,同时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为贫困学校和学生捐赠款物8000多厅元,做到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与当地市、旗两级政府协作,使所有入驻园区的养殖户应保尽保,享受到了国家与政策的红利,同时免费给3000多户养殖户提供住房、兔舍、沼气池等生产生活设施,给予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把保险让给养殖户,风险由企业承担,做到了“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新途径。

据统计,东达集团在赵永亮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现有68个成员企业,总资产180亿元,累积上缴税费40多亿元,安排50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2015年,东达集团创新的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选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预计到2018年底,赵永亮的沙产业与精准扶贫模式将进行大面积推广复制,吸引獭兔养殖户2.4万户,实现总存栏4900万只,年出栏4300万只目标。

28年的风雨历程,赵永亮以敢为人先,锲而不舍,艰苦卓绝,在人称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里将苦涩单调的治沙过程演变为发展沙产业,利用新能源,开拓新经济的美丽画卷,使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今日的无垠绿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理沙漠,综合利用新能源的绿色之路。

如今,赵永亮所倡导和践行的精准扶贫途径及样本基本形成。收获“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爱心企业家”、“中国公益之星”、“CCTV社会公益人物提名奖”、“2017年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首届和第五届感动内蒙古提名奖”等众多殊荣的他,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自己就会一直做下去。”

猜你喜欢
沙柳沙漠
“沙漠之鹰”,中看不中用
神木风沙草滩区沙柳平茬复壮技术研究
沙柳力学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1)
沙漠之手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大寒见梅花开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荷花情